付出所有卻培養出“白眼狼”?善用“減法思維”輕松收服“逆子”

陪寶寶寫日記 2024-05-01 15:10:59

前陣子,朋友向我哭訴:自己付出所有,卻養了個“白眼狼”。

原來,這幾年,她爲了孩子辭掉工作,做起了全職媽媽。每天起早貪黑,就爲更好照顧兒子的生活起居;每天陪上各種興趣班,就爲不讓兒子輸在起跑線。

她以爲,兒子明白她的良苦用心,會成爲那個“別人家的小孩”,卻不曾想兒子把她當成了仇人,罵她管太多,處處跟她對著幹。

其實,這樣的事例真得不在少數。父母辛辛苦苦付出,孩子卻越養越差,成爲叛逆的“熊孩子”或者無法獨立的“巨嬰”。

讓我不由得想起董宇輝曾在直播間提出過這樣的一個觀點:不要太在意孩子。因爲你大小事都幹預的話,雖然能避免他犯錯,但也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

過度的愛,會折了孩子的翅膀

想要爲孩子付出,生怕給的還不夠;想要保護好孩子,生怕孩子吃虧受傷。這些都是父母的天性使然,本身沒有錯,錯的是過度。

就像溫室裏長不出參天大樹,胡同裏練不出千軍萬馬。過度的愛,就像一把無形的剪刀,一點點剪掉了本可以助孩子高飛的翅膀。

孩子終究要學會自己長大!

父母可以護得了一時,卻護不了一輩子。

熱播劇《消失的孩子》中的袁午,就是這樣一個被過度的愛折斷了翅膀的天使。

從小到大,母親包辦了他的一切,甚至就連結婚生子這樣的人生大事,都是靠母親安排。後來母親意外去世,他的人生瞬間崩塌:丟掉了工作,染上了賭博,妻子帶著女兒傷心離去。

甚至在父親去世後,他竟把父親的屍體藏了起來,僅僅是爲了能夠繼續冒領父親的退休金。

給愛做“減法”,還孩子空間

劉墉先生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裏說道:“這世上最難了解的是愛,給人壓力最大的是愛,造成最多問題的是愛,影響最深的是愛。”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會懂得給孩子的愛做“減法”,還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1.減包辦,多讓孩子做家務

在生活各類瑣事上,父母要學會放手。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完成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去做,哪怕他們做得不如想象中的好。要學著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多次的鍛煉中他們會越做越好的。因爲成長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走出來。

譬如可以讓他們嘗試整理自己的房間,讓他們嘗試自己動手煮飯,讓他們嘗試自己揀菜洗菜等等。

這些看似與學習無關的勞動,卻能很好得鍛煉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除此之外,也能讓他在勞動中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珍惜來自不易的幸福生活。

蒙台梭利基金會理事長Tim Seldin曾這樣評價做家務的重要性:教孩子自己動手,無論是洗漱、穿衣、准備點心或倒飲料,都能協助孩子邁向獨立之路。

如果你真得爲孩子著想,那就先學會舍得“用”孩子吧。

2.減幹涉,多讓孩子做選擇

美國暢享書作家姆辛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懂得把選擇權交還給孩子。無論是孩子的吃穿選擇,還是孩子的人生選擇,她都沒有幹涉,最多提供點參考意見。

正是因爲媽媽給足了尊重,三個孩子都養成了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他們不僅考上了名校,畢業後也都各自闖出了一番很不錯的事業。

不要總是擔心孩子犯錯,擔心他們吃虧。

要知道,小時候的試錯成本並不高,無論怎樣,父母都可以幫助其兜底。

要相信,父母說一千次的道理,都不如孩子自己親身去經曆一次來得有效果。

好的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長,而不是以愛捆綁住他們的腳步。

3.減負擔,多給孩子自由

每一個父母都想能望子成龍,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乎,就會拽著孩子拼命奔跑,卻忽視了孩子自身的承受能力。

我有個同事,從小就開始“卷娃”。

孩子3個月大,就開始上各類親子課。孩子一周後,就報名參加多種興趣培訓班。當孩子上一年級後,更是把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生怕孩子少學了點什麽。

可孩子卻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每天都愁眉苦臉的。不僅學習成績直線下降,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總是動不動就生病。

爲此,同事焦慮萬分,到處找人尋求解決辦法。後面聽了教育專家的意見,才明白過來:跟孩子商量適當減少興趣班,每天留出一定的空閑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並適當增加戶外活動時間。

改變沒多久,孩子就有了很多積極的變化。每天會主動跟同事分享學校發生的趣事,還會自己要求同事買練習冊。

成功沒有唯一的標准,不是只有把孩子培養成社會精英才算育兒成功,才算對得起孩子。

真正的愛,應該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允許他成爲他自己,而不是父母造夢機。

4.減少捆綁,多關注自己

有一位作家曾說:

“父母與孩子是一場目送,你遠遠看著他消失在小路盡頭,告訴自己,不必追。”

父母與孩子是各自獨立的個體,你有你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與其將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試圖爲他謀劃一條自認爲完美的人生,不如多關注自己的事情,做好孩子的榜樣。

譬如你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周留一個晚上的時間給自己;你可以給自己放個假,把孩子交給其他長輩,跟許久未見的朋友好好聚一次;你可以去開拓自己的小事業,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學會如何愛自己,學會如何獨立成長,也是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的能力。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

好父母守望孩子,讓孩子主動成長;壞父母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

過度幹預孩子,孩子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

從這一刻開始,請學會放手吧,不要再做“割草機式父母”了。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幹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48

陪寶寶寫日記

簡介: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多平台育兒原創,專注育兒知識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