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中的春節:雖有背井離鄉的落寞,更有革命到底的壯志豪情

龍仔觀史 2024-04-12 17:39:09

春節,這個中國人心中最爲重要的傳統佳節,象征著團圓和希望。然而,在八十多年前的一段艱苦歲月裏,有一群爲了理想與信念而浴血奮戰的紅軍指戰員,在長征的路途中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春節。

錯誤指揮,革命事業蒙受巨大損失

受李德、博古的錯誤指揮,前有“第五次反圍剿”、紅軍被迫長征,後有湘江一戰紅軍數量銳減、由8.6萬人銳減至3萬人左右。當時中央紅軍隊伍中彌漫著失敗的情緒,士氣也相當低落。可以說,此刻的紅軍,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直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才徹底糾正了“左傾”教條主義,結束了博古、李德等的錯誤指揮,紅軍迎來了新的轉折點。但此時的紅軍依舊危機重重,必須盡快殺出一條血路,突出重圍。

特別是之後紅三軍團等後續部隊在土城方向遇到了川軍郭勳祺部的尾隨追擊。我中央紅軍准備以三軍團3個師、紅五軍團2個師並配屬幹部團作預備隊,以絕對優勢兵力速戰速決,對尾追之敵打一場“殲滅戰”。但自28日拂曉戰鬥打響,戰至黃昏雙方仍呈膠著之勢,“殲滅戰”成了“拉鋸戰”,人均僅有20發子彈的紅軍陷入危機。眼看短時間取勝無望,中央政治局當機立斷,連夜命令暫時放棄北渡長江計劃,避實就虛、西進川南。

不過在土城戰鬥中,中央紅軍雖然因情報不准的問題、沒能達到戰略目的,但中央紅軍面對人數衆多、武器裝備精良的敵人,英勇無畏、視死如歸,打出了部隊的精氣神,一掃之前的陰霾,軍心士氣大振。

辭舊迎新,中央紅軍在“雞鳴三省”與民同樂

1935年2月3日,正值農曆大年三十。中革軍委命令中央紅軍各軍團向川滇黔三省結合部集結,伺機跳出敵頑包圍圈。當天傍晚,中央紅軍地道素有“雞鳴三省”之稱的四川省泸州市石廂子村,受到當地各族群衆的熱情歡迎。

在這裏,紅軍戰士們沒有忘記初心,他們組織群衆打土豪、分浮財,將沒收當地地主的糧食、臘腸等物資以及在土城戰鬥中繳獲的糧食等,分發給了當地的窮苦百姓和部隊,作爲過年的年貨。

中革軍委炊事班用分到的食物,也給首長們准備了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一碗紅燒肉、十幾片臘腸,外加一碗米酒。

然而,就是這樣一頓簡單的年夜飯,首長們也舍不得吃。趁著除夕夜看望慰問受傷紅軍戰士,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首長,都不約而同將自己的那份紅燒肉送給了負傷的指戰員們。這一舉動,不僅是領袖對戰士的關懷,更是對“同甘共苦”四個字的深刻诠釋。

路在何方?上層建築問題必須解決

對于當時的中央紅軍而言,新年固然值得歡慶。但同時,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完成,那就是必須解決指導思想和領導核心的問題。

2月4日,農曆大年初一。中革軍委在石廂子村召開擴大會議,史稱“石廂子會議”,發布了一系列決議和命令。這次會議,研究決定了3件重大事情:一是重新確定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據遵義會議精神,張聞天在黨內負總責,毛澤東同志負責軍事指揮,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二是今後中央紅軍的行動方針,部署紅軍作戰略轉移,擺了敵人重兵圍追堵截。三是討論和研究了中央蘇區今後的行動方針等問題,爲中央蘇區以後的鬥爭指明了方向。

農曆大年初二,中革軍委的首長們率領部隊一路急行軍進入雲南紮西。此後幾天時間裏,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在雲南紮西接連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後來被黨史界統稱爲“紮西會議”。“紮西會議”解決了遵義會議未能及時解決的問題,完成了領導人的更叠和全軍的思想統一,同時決定對中央紅軍進行整編,徹底改變長征以來“叫化子打狗,邊打邊走”的局面,成爲遵義會議的有力續篇。

紮西整編,基層基礎得到夯實的骁勇之師王者歸來

2月10日淩晨,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簽署發布《關于各軍團的縮編命令》。這次精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軍縮編爲17個團,每團兵力達2000多人,相當于整編前的一個師。紅軍師長當團長,10個連長一個班,機關和後勤人員都進行了大幅度精簡,充實到基層作戰連隊。二是丟棄辎重包袱,凡“兩個人擡不動的物資”全部就地堅壁或者扔掉。經過這次縮編,部隊機動靈活性得到極大加強,戰鬥力也得到顯著提升。

在此後不久,趁貴州國民黨兵力空虛,毛主席果斷殺了個回馬槍,指揮紅軍兵出黔北,二渡赤水、奇襲桐梓、勇奪婁山關、重占遵義城,5天內殲滅和擊潰蔣介石嫡系吳奇偉部兩個師另8個團,取得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這個春節,對長征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對革命而言,是一次力量的凝聚。它讓紅軍將士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和力量,原來那支骁勇善戰的紅軍,已然涅槃重生。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