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真的看穿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史書淩軒閣 2024-04-24 20:53:39

空城,名爲空,其實不空。司馬懿作爲一個精明的戰略家,對此心知肚明。他之所以選擇不進攻,並非不想,而是因爲他深知,這場攻城的勝算並不大。

有人或許會質疑,空城計是否真實存在?然而,在明代的兵書《百戰奇略》中,我們可以找到相關的記載。曆史的真相並非只有弱兵二千鎮守空城,而是有一萬余精銳駐軍。兵書不同于野史,其中所引用的戰例都有一定的可信度。

再者,從軍事的角度來看,任何一位主帥身邊,都會有精銳的親軍保護。所以,說城中兵力薄弱,顯然是不成立的。同時,主帥所在之地,也必然是大軍的重要物資集結處。

我們可以想象,諸葛亮身後那座看似空蕩的城池內,實則藏有甲兵一萬,軍械糧草一應俱全。司馬懿若要強行攻城,恐怕最終只會自損兵力,得不償失。

《奇略》曰:魏延等率蜀軍主力東出,而司馬懿督魏軍約二十萬西進。

魏蜀兩軍因爲行軍路線不同,就像兩條平行線,擦肩而過,最後魏軍直接沖到了諸葛亮坐鎮的陽平城。但話說回來,那所謂的二十萬大軍,總不可能一股腦兒全湧到陽平城下吧,畢竟軍隊行進不是逛街,得有個規矩和序列,這個咱們就不多說了。

現在人們聊起空城計,總是說城裏就只有諸葛亮和一些文绉绉的臣子,連個大將都沒有,所以諸葛亮只好硬著頭皮玩空城計。哎,這說法可真是受了小說的影響。

實際上,古代打仗可不像小說裏寫的那樣,兩個大將單挑就能決定勝負。真正決定勝敗的,還得看軍隊的訓練、裝備,還有那一整套的軍陣布局。這個才是關鍵,不管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這麽回事。

再來說說諸葛亮,他可不僅僅是個文臣哦。別拿明清那些文文弱弱的文人去比漢代的文臣。漢代那時候,文武可是不分家的,縣令、郡守以上的官員,哪個不是能上戰場打仗的?諸葛亮更是蜀漢的軍事統帥,他親自坐鎮城中,你說城裏會沒有大將嗎?他自己就是蜀漢的頭號大將嘛!

可能有人會問,那真打起來,豈不是得諸葛亮親自帶隊沖鋒?哎呀,這你們就不用擔心了,諸葛亮可是個聰明人,他自有妙計。

誰說打仗就一定得大將親自提矛上陣呢?曹操在他的《軍策令》裏都明確說了:“督帥尚不當親戰”,更別提大將了!

咱們再來看看城裏那一萬多駐軍。按照漢代的軍制,每七百到一千人就組成一個營,那城裏至少得有十個以上的營級單位。到了戰場上,穿甲執兵、沖鋒陷陣的,那都是各營的校尉和軍侯屯長們的事兒。

大將的職責嘛,就是穩穩地坐在指揮部裏,調度這十幾營的兵力。要論指揮能力,三國時期能比得上諸葛亮的,還真沒幾個。

諸葛亮的練兵本領,還有他帶出來的蜀軍營陣的戰鬥力,曆次北伐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每次都逼得魏軍只能堅守陣地,不敢輕易出擊。

就算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去仔細檢查了蜀軍留下的營地和丟棄的軍書文件,也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感歎道:“諸葛亮真是個天下奇才啊!”這事兒史書上都記得一清二楚。

所以說,那些說諸葛亮因爲大將都出去了,就手無縛雞之力的人,簡直就是不懂實情的瞎說。諸葛亮要是知道了,恐怕都得笑出聲來。

話說回來,諸葛亮爲啥要讓各個營地都靜悄悄的,還讓人把四個城門都打開掃地呢?其實啊,這就是因爲咱們的主力不在,城裏就一萬多點兵力,外面可是十萬大軍啊,這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諸葛亮就用了個妙招,先給敵人看看咱們的虛弱,實際上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訴敵軍,別看我們城門大開,但我們城裏有埋伏哦,你要敢打進來,有你好看的!這不就是爲了讓魏軍知道,這城可不好攻,還是早點撤退爲妙。畢竟,這全軍主帥待的地方,要是真被敵人圍攻了,那蜀漢的臉面和士氣可都得受打擊啊。

再來說說古代攻城這事兒。哎呀,別以爲攻城就是搭個梯子往上爬那麽簡單。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得偷偷摸摸地來。要是你想正面硬攻,那可得准備好各種家夥什兒,什麽攻城器械啊、火力掩護啊,都得齊全。不然的話,那就是送死去了。

而且啊,攻城之前還得在離城好幾裏的地方挖壕溝、築營壘。好幾萬大軍呢,總得跟敵城保持點安全距離吧,哪能那麽隨便呢?所以啊,諸葛亮這一招可真是高明,既展示了他的智慧,又保住了蜀漢的面子和士氣。

古代打仗,哎呦,那可不是提根長矛、拿把大刀上去亂砍一通那麽簡單的。打仗啊,從古到今,都是體系與體系的較量。你想想看,要四處找木頭、找工匠制造那些龐大的攻城器械,這東西又不能隨身帶著行軍,只能現場制造。等一切准備就緒,半個月都過去了,這時間成本可不是鬧著玩的。

就算你全部准備好了,人心也不一定扛得住啊。爲什麽呢?因爲守城的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啊,而那些守兵,都是他親自訓練出來的精銳之士。這可不是鬧著玩的,這相當于你費盡心思做好了攻城准備,結果發現對手是個“大boss”,這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再說魏軍,如果他們屯兵在堅固的城牆下,還得時刻提防著遊弋在外的蜀軍主力截斷糧道,那可是兵家大忌啊。司馬懿那麽懂兵法的人,怎麽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呢?

所以啊,撤軍成了雙贏的選擇。大家都開心,何樂而不爲呢?至于有人說司馬懿有兔死狗烹、養寇自重的嫌疑,那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在東漢三國時期,朝廷連部曲私兵都允許存在,更別說猜忌強臣了。魏明帝對司馬懿向來是信任有加的,哪裏來的猜忌之說呢?

說來說去,這打仗啊,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得考慮天時地利人和,還得看對手是誰。遇到諸葛亮這樣的對手,就算你有再強大的軍隊和裝備,也得好好掂量掂量。所以啊,撤軍並不丟人,畢竟雙贏才是最好的結果嘛!

這空城計啊,就像是一場高手之間的心理戰。諸葛亮坐在城裏穩如泰山,司馬懿在外面疑神疑鬼。一個空城計,不僅考驗了雙方的智力和膽識,還考驗了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最後的結果呢?就是一場皆大歡喜的撤軍啦!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