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王朝能夠開疆拓土,征服南越和匈奴,竟都要歸功于儒家思想?

阿智通鑒 2024-05-14 06:07:13

陸賈

在我國古代的曆史中,秦朝的鐵騎曾橫掃六合,卻未能穩固千秋。

後來漢王朝又建立,南越之地卻如一匹脫缰野馬,動蕩不安。

此時,一位名叫陸賈的智者,悄然走進南越之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化解了沖突,更爲盛世的奠基埋下了伏筆。

要說這其中貢獻最大的並不是陸賈,而是陸賈帶去的儒家思想!

可能你也會有一些吃驚,儒家思想竟然還能邊疆叛亂?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西漢政治局面

漢承秦制,不僅限于官僚體制與行政管理模式,邊疆思想也在繼承的範疇之內。西漢初建,與匈奴之間爆發了著名的白登山之戰,究其原因,實爲對秦代“王者無外”邊疆思想的效仿與繼承。不過,此戰最終以西漢失敗而告終,這種結局也意味著漢代在邊疆思想上繼承秦制的終結。

西漢王朝以布衣將相創建基業,開千古未有之局,于治國理戎並無曆史經驗可以借鑒,一旦襲秦之路受阻,邊疆思想便就此走上一條全新的構建路徑。同樣因爲文化底蘊的缺失,西漢建國之初的思想動蕩,成爲各種學術思潮走上舞台中央的曆史性契機。

最終,更適宜休養生息的“黃老”之學成統治思想,漢初的邊疆思想亦以此爲指導理念完成重構。不過,“黃老之學”對漢初邊疆思想的影響僅爲學術思潮與邊疆思想互動的一個樣例而已,學術思潮與邊疆思想的互動在西漢初期表現得極爲頻繁和活躍,雙方不斷地碰撞、互動,不斷推動著“黃老無爲”主導下的漢初邊疆思想轉向與完善。

“黃老無爲”理念與漢初儒學。

漢以布衣將相開國:“自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會天下初定,將相公卿皆軍吏。”從開國君臣的身份構成來看,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化素養,文化缺失成爲漢初國家面臨的主要困境。不過,也正是由于文化底蘊的先天不足,才營造了漢初多元開放的學術風氣,爲諸種學說的興盛提供了廣闊平台,儒學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其複蘇曆程。

漢高帝劉邦素不喜儒,史載“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郦食其于陳留求見,聞其“狀貌類大儒”,劉邦稱:“爲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爲事,未暇見儒人也。”郦食其自稱“高陽酒徒”,乃得入見,其對儒士之偏見顯而易見,這種偏見在當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成爲漢初儒學複興的巨大障礙。

然而自戰國晚期以來,從荀子開始,爲適應現實社會的需求,儒學一直處于不斷的改造演進之中。即便在以布衣將相開國的西漢初年,儒者亦未曾放棄中興儒學的努力,致力于傳統儒學的整合與改良,以迎合現實世界的需要,欲于漢代國家社會生活中彰顯自身的重要作用。叔孫通之制作禮儀,即屬此類。

不過漢初學者,以言對促進儒學複興的貢獻,當首推陸賈。陸賈爲楚人,追隨高帝平定天下,以辯才名聞宇內,頗得高帝賞識。漢基初建,陸生常于高帝面前稱《詩》《書》:

賈乃著《新語》,“高帝未嘗不稱善”。可以說,正是陸賈使漢朝統治集團首次意識到創業與守成的區別,意識到社稷基業當可于馬上取之,但不可複于馬上治之。

秦之所以二世速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未能注意到攻守思維的轉換。陸賈犀利地指明這一點,無疑爲漢室江山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漢初君臣多出身市井布衣,其後學習風氣的養成,與陸賈的影響存在直接關系。劉邦暮年對太子劉盈自憶其昔,且加以慰勉: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自踐祚已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沒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可以說這種風氣的轉向以及儒學思想在漢初的複興,與陸賈的發起推進之功密切相關。如徐複觀所說,漢初統治集團內部並無文化氣氛可言,作爲啓蒙思想家的陸賈,對漢廷文化的啓蒙之功,具有重大的意義。此說誠不爲過,與叔孫通制禮樂相比,陸賈對于推廣儒學的貢獻不在于具體細節的探尋考究,而是努力培育了儒學複興的土壤,其影響更爲深刻久遠。

漢初儒學盡管隱藏于“無爲”思想的表層之下,但是依然方興未艾,生機勃勃,不斷爲儒學的昌盛積蓄動力與能量,並且對當時的邊疆決策與經略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陸賈深以秦尚刑亡國爲誡,《新語·道基》:“齊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

《無爲》篇備述秦亡國之迹,雲:“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衆、刑罰太極故也。”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無爲”理念:“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寞若無憂天下之心,然後天下大治。”王利器以爲,陸賈在其時代的熏陶之中,明顯受到黃、老之道的影響。

周桂钿則認爲,陸賈所提出的無爲理念,實臨于秦始皇之多欲殘暴,根據儒家的仁義之道提出,雖與漢初盛行的黃老道家思想相通,並無師承關系。此後關于陸賈之“無爲”與漢初“黃老無爲”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學者多有論述,此不贅述。不過,陸賈倡導“無爲”于先,“黃老無爲”統治思想確立于後,二者的精神理念又有共通之處,無論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如何,陸賈對“黃老無爲”思想確有啓發開導之功,當無疑議。

可以說,陸賈通過對傳統儒學和“無爲”精神的改造與整合,極大地推動了西漢初期政治思想體系的初步構建,對于漢初統治思想的初步確立和學術風氣的恢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漢書·高帝紀下》:“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此處略言漢初上層建築領域內完成的幾項重大建設,李存山先生以爲蕭、韓、張、叔孫諸人所爲,皆帶有“漢襲秦制”的色彩,唯陸賈之造《新語》意味著普遍政治原則的確立,標志著秦漢間政治指導思想的重大轉換。

換言之,陸賈努力把儒學的理論發展與漢初社會的現實需求相結合,深刻地影響了統治思想的選擇與確立。漢代學術思潮對治國理念與邊疆思想的影響,正是始于陸賈對儒學的改造與整合。

陸賈的邊疆主張

漢初既以“黃老”之學爲治國理念,故西漢前期的邊疆思想體系亦以“無爲”爲顯著特征,力主休養生息,停戰止戈。這一點與陸賈個人邊疆主張的基本精神相一致,考慮到陸賈儒道並舉的學術背景、其在漢初政局中的獨特地位以及儒學光芒隱藏于黃老思想之下的思想格局,陸賈的邊疆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漢初儒、道兩家的邊疆理念,反映出當時學術思潮與邊疆決策之間的影響與互動。

大致而言,陸賈的邊疆主張具有如下幾個特點:首先,陸賈認爲,唯有以仁義道德爲本,始能保國護境。作爲儒者,陸賈提出治國理戎之術,當“治以道德爲上,行以仁義爲本”。他明確反對以武力或強權來擴張邊疆,在他看來,若非以道德仁義爲宗旨,則國家雖強必滅,境土雖廣必削。他以楚靈王、魯莊公爲例,來佐證自己的主張:

“楚靈王居千裏之地,享百邑之國,不先仁義而尚道德……然身死于棄疾之手。魯莊公據中土之地,承聖人之後,不修周公之業,繼先人之體,尚權仗威,有萬人之力,懷兼人之強,不能存立子糾,國侵地奪,以洙、泗爲境。”

此外,又稱引近代秦亡之事:“秦始皇設刑罰,爲車裂之誅,以斂奸邪,築長城于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將帥橫行,以服外國,蒙恬討亂于外,李斯治法于內,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天下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

他認爲秦之敗亡,究其原因,在于“舉措太衆、刑罰太極故也”。而反思亡秦之弊,原本就是漢初的一種風潮,陸賈以此爲喻,無疑可以進一步擴大自己邊疆主張的影響力。

其次,陸賈認爲當以仁義治國來引民廣境。換言之,陸賈並不反對招徕遠民,擴土廣境,但又主張一切皆須以仁義當先,體現出鮮明的儒家思想特征,他稱:“夫人者,寬博浩大,恢廓密微,附遠甯近,懷來萬邦。故聖人懷仁仗義,分明纖微,忖度天地,危而不傾,佚而不亂者,仁義之所治也。”

陸賈認可“附遠甯近,懷來萬邦”是一種合理的政治追求,只不過,一切皆應以仁義當先,尊大道而行之,唯有如此,始克大成:“是以君子握道而治,據德而行,席仁而坐,杖義而強,虛無寂寞,通動無量。”

陸賈認爲,作爲一國之君,掌握四海九州,尤應尊義重道:“統四海之權,主九州之衆,豈弱于力哉?然功不能自存,而威不能自守,非爲貧弱,乃道德不存乎身,仁義不加于天下也。”

最終,他提出國君的廣境強國之道:“夫欲富國強威,辟地服遠者,必得之于民;欲建功興譽,垂名烈,流榮華者,必取之于身。故據萬乘之國,持百姓之命,苞山澤之饒,主士衆之力,而功不存乎身,名不顯于世者,乃統理之非也。”

也就是說,富國辟地之地在于施仁義、得民情。綜上可知,陸賈邊疆理念的核心仍是儒家推崇的仁義道德,他的這種傾向毋庸置疑對漢初理戎思想産生了深刻影響。

最後,具體到邊疆經略上,陸賈主張放棄兵戈,改以柔性手段來經略邊疆。先秦以降,邊疆經略皆爲軍國大事,然國與國之間的邊疆之爭必以兵戈爲先,寸土不讓,分毫必爭。陸賈提出以儒家的仁義、道德爲理念來經略邊疆,大異于舊例通則,在理論層面進一步強化漢代邊疆經略的“無爲”化特征。對此,他詳細闡釋道:“周公制作禮樂,郊天地,望山川,師旅不設,刑格法懸,而四海之內,奉供來臻,越裳之君,重譯來朝。故無爲者乃有爲也。”

值得注意的是,陸賈對邊疆經略的探索不僅限于理論,而且曾有親自參與邊疆實踐的經曆。漢初,陸賈奉命使于南越,以其辯才過人,責之以義,南越遂乃“稱臣奉漢約”。文帝之時,南越自立爲帝,“犯長沙邊境”,陸賈複使,南越王“乃頓首謝,願長爲籓臣,奉貢職”。

從陸賈所親曆的邊疆實踐來看,其以君臣之義爲理論支撐的外交手段在成本支出和效果回饋上均優于軍事征伐,即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無爲”理念,也進一步表明了“無爲而治”邊疆思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如前所述,陸賈的思想龐雜,兼含儒道,作爲漢初“無爲”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陸賈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黃老無爲”邊疆理念的確立,這是儒道兩家之學與邊疆思想密切互動的理論成果。這一理念于惠帝、呂後時期得到了一以貫之的堅持,收獲了豐碩的現實成果:“孝惠、高後之時,海內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無爲,故惠帝拱己,高後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穑,衣食滋殖。”

小結

我們自不能忽略陸賈自身的儒者成分,他在推動“黃老無爲”統治理念確立的同時,也爲儒學複興提供了現實可能。可以說,西漢前期學術思潮與邊疆思想互動正是始于陸賈,“黃老無爲”邊疆思想的確立就是這種互動的現實成果。

從此以後,儒法等諸家之學均爲推動自身理論與現實實踐的對接而不懈努力,各種學術思潮在“黃老無爲”統治思想的表層之下微波蕩漾、暗流潛動,學術思潮與邊疆思想的互動也將迎來輝煌的鼎盛期。

0 阅读:9

阿智通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