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創建廈門大學,捐款捐命抗日,開國大典總理說請上天安門

嘉州幹史人 2024-05-05 19:00:27

陳嘉庚三個字在廈門、東南亞華僑界,無處不在。而在台灣,這三個字卻一度是禁忌。

陳嘉庚先生,廈門大學的創始人,一生在國內外創辦和資助學校近120所。1929年,在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的情況下,面對理想與現實,在辦企業與辦學必舍其一的抉擇中,陳嘉庚不惜放棄巨額資産,孤注一擲辦學。

他傾其所有將廈門大學打造成當時全國院系最齊全的五所大學之一,被譽爲“南方之強”。

陳嘉庚一生辦學時間之長、創辦及資助學校力度之大、捐資之巨、成績之著,堪稱千古一人。對于在國外的辦學捐贈,陳嘉庚屢捐巨資,動辄數10萬元,唯一條件是要求必須設立中文課程。

如今在廈門,你到餐廳,服務生大概率會向你推薦:“要不要試一試廈門的嘉庚菜!”嘉庚菜就是蚵仔煎,因爲是陳嘉庚的最愛,因此這道菜被當地人稱爲“嘉庚菜”。

如果坐計程車,你和司機唠嗑,司機一般會熱心且自豪地問你:“去過我們陳嘉庚先生的墓園了嗎?”

“沒去啊,你應該去看看,陳嘉庚先生是廈門之光。”

實際上陳嘉庚先生不僅是廈門之光,也是中國之光。

周恩來評價陳嘉庚:“身在南洋,功在祖國。”

當年開國大典,周恩來親自邀請陳嘉庚先生出席:“您這次回來參加新中國的成立,實在是全國人民衷心的希望啊。”

1949年陳嘉庚以華僑首席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並受邀出席開國大典。

陳嘉庚最特殊之處,就在他的“傾資興學”。就財力來說,陳嘉庚不是華僑中資産最多的,但卻是捐贈最多的。尤其是在企業流動資金緊張,抽資就可能倒閉的情況下,陳嘉庚傾其所有,義無反顧。

即便是後來的田家炳、霍英東、李嘉誠這些人的捐資數額可能更高,但不顧及企業發展也要興學的,世間僅陳嘉庚一人。

陳嘉庚一手創立或聯合募捐創立成立的學校,遍及海內外,從故鄉廈門集美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師範、農業、水産和航海學校等,到新加坡的道南學校、南僑學校、華僑中學和南洋師範等等;

其中最最著名的便是人才輩出的廈門大學。

陳嘉庚爲興學捐贈的黃金按1981年的價格計算就已經超過一億美金,放到現在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更不要說爲了抗戰,陳嘉庚出資出力的捐贈。

陳嘉庚的豪捐比照他平凡的出生背景,實在難得,陳嘉庚的財産全部是白手起家。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在廈門集美一個荒涼的小漁村,兵荒馬亂的時代,爲了生計,這裏絕大多數的居民奔赴最近的南洋打工或經商。

陳嘉庚的父親陳杞柏早年下南洋謀生,在英屬新加坡經營“順安號”米店,做得有聲有色。家業大了,加上背井離鄉,就在當地娶了一房姨太太。

陳嘉庚隨母親在廈門生活到17歲,第一次離家出遠門就是到新加坡幫助父親打理米鋪。兩年後,母親病重,陳嘉庚回鄉探望,鞍前馬後悉心照顧,直至母親病逝。

然而待他料理完母親後事,回到新加坡,發現米店瀕臨倒閉。原來在父親年高,自己遠赴家鄉之際,委托父親的姨太太經營米店,結果這位姨太太拿著米店的錢,吃喝玩樂,迷上打牌,輸了個底朝天,欠債30萬新加坡幣。

陳嘉庚二話不說,全部承擔下來,對債主說:“父債子還,天經地義。”陳嘉庚的擔當和果敢震撼了債主,對方主動提出放寬期限。

陳嘉庚決定重整旗鼓,重開米店。同時他瞄准當時剛剛興起的水果罐頭發力,開設了罐頭廠,從鳳梨罐頭加工入手。

最終陳嘉庚不僅還清了全部欠款,還把鳳梨罐頭産量做到了約占全新加坡産量的一半,被人稱爲“菠蘿蘇丹”。

次年,橡膠制品工業化加速,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大量的需求刺激了橡膠價格水漲船高,但是橡膠樹的生長周期比較長,一般需要種植6到7年才能達到成熟期,開始收割,因此投資的人不多。

陳嘉庚認爲橡膠産業將是一個長期的商機,他把握機會,在新加坡投資圈地一萬五千多英畝建立了自己的橡膠園,成爲當地華僑中最大的橡膠種植者之一。

6年後,橡膠園開始大豐收,陳嘉庚獲得豐厚利潤。有錢後的陳嘉庚秉承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的宗旨,深化産業鏈,投資開設了橡膠制造廠,收購各地運往新加坡的生膠片,經軋制、煙熏等工序,加工成爲熟膠片、膠鞋、輪胎等産品。

最終形成橡膠種植、生産、銷售一條龍的全産業鏈通吃,,産品遠銷歐洲,被稱爲東南亞的“橡膠大王”,開創了新馬民族工業的新紀元。

同一時期,陳嘉庚多點布局,經營民生産業,專攻快消行業,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如菠蘿罐頭、冰糖、肥皂、藥品、皮革等十余種産業,一共擁有4家菠蘿廠、2家米廠,銷售網點遍布東南亞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廈門、廣州等地。

他也開設運輸業、金融業,在香港及中國大陸擁有多艘輪船、多家保險和金融機構,香港的集友銀行就是陳嘉庚的。

1923年到1925年間,陳嘉庚的公司發展到鼎盛時期,營業額達數千萬,雇用員工數萬人,經濟實力稱霸整個東南亞。

陳嘉庚對教育的執著和狂熱,源自于他的切身經曆和憂慮。

在家鄉,陳嘉庚看到許多村野孩童,十幾歲還赤身裸體,成群嬉戲,沒有羞恥之感,觸目驚心。在海外,陳嘉庚看到許多華人因文化低下,愚昧迷信,爲治病茹毛飲血,和魯迅先生筆下的人血饅頭一模一樣;

陳嘉庚憂慮不堪:“中華這是要回到上古野蠻狀態嗎?”

此刻國內的教育更是一言難盡。清末民初,社會一片凋敝,舊私塾的沒落,而新制洋式學校腐敗不堪。

當時的縣立學校權力完全掌握在縣長手裏,縣長指派校長,校長招聘教員和學生,教育成爲官員撈錢的手段。因爲縣長每3年調動一次,每次調動,新來的縣長就把學校從校長到學生全部大換一次,結果有些地方的學校,十多年來,竟然都沒出過一班畢業生!

南洋當時屬于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用的是西方管理經驗和方式,陳嘉庚在南洋見識了當地的教育機構和組織,深感震驚,決心效仿。

陳嘉庚第一次實踐辦學是在他20歲回國結婚之際。

1894年,那時滿清滅亡,陳嘉庚還留著滿清時代的長辮,也還未發家致富,就出資在故鄉創辦了惕齋學塾。但很快陳嘉庚發現,辦學不是光撒錢那麽簡單。

當時的鄉鎮,居民一般都是同源同宗的居住在一起,對不同種姓的人家是同仇敵忾,一旦有沖突,往往演變成全村人參加的械鬥,每次不死傷數十人不會罷手,成見極深。

因此各村的男孩都在自己村裏的私塾上課,老死不相往來。女孩更不用說了,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

陳嘉庚辦學後,這些人聽說對方的孩子有可能入讀,立刻抵制。爲此陳嘉庚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各房長輩,將全村孩子集中到大祠堂裏上課。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師資難求,當時的公立學校數量少,因爲師資力量有限,無法大規模推廣,學校不公開招考,這種情況下,有權有勢的人家紛紛走關系,名額都被有錢人家的子弟瓜分。

倒不是說這些有錢人家的孩子都是纨绔子弟,最大問題是這些人讀書出來後,由于家庭條件看不少收入微薄的教書工作,形成惡性循環,造成全省師資極度匮乏。

1921年,陳嘉庚先生投資100萬創建廈門大學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師資力量。爲此陳嘉庚不得不遠赴北京、江蘇、浙江各地尋求名師,一度還想聘請汪精衛擔任廈門大學校長,利用他的影響力吸引人才,當時汪精衛還未變節。

爲辦好這所福建省唯一的一所大學,陳嘉庚重金禮聘各地名師。那時25塊大洋就能養活一家人,陳嘉庚爲了吸引人,拍出高薪,在廈門大學教授最高可拿到一個月四百大洋,這個待遇是上海私立複旦大學的兩倍,和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待遇相差無幾。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因此當時的文壇大家魯迅、林語堂、顧颉剛等都曾在廈門大學任教。

這些經費,在1929年以前陳嘉庚身價不菲,日進鬥金,那是輕松應付,但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下,陳嘉庚自己的産業都入不敷出,這也是一筆不菲的花費和負擔。

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大爆發,汽車需求全面下跌,庫存暴增,橡膠業遭到嚴重打擊。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日本國內橡膠産品過剩,瘋狂向東南亞傾銷,橡膠價格從1925年每擔200新加坡幣,一路下滑到1935年的每擔七、八元,華商關門、倒閉不計其數。

1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