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到底要做哪些檢查?

博惠評健康 2024-05-12 06:32:39
有人說,既然病理檢查是癌症診斷的金標准,那做其他那麽多的檢查有什麽用?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不如直接就做病理檢查。 當然不是這麽簡單。當你出現什麽不舒服症狀(比如咳嗽,比如便血,比如肚子痛),或者有了某種異常表現(比如身上某個地方摸到包塊,比如發現身上的某個痣突然破潰了或變大了),你當然並不知道到底得了什麽病,唯一能肯定的是,這是異常表現。 但從這條最初的線索,到最終的確定診斷,中間有或長或短的路要走。簡單的、容易的、典型的,醫生一眼就能辨別,複雜的、疑難的、不典型的,醫生就需要通過搜集各方面的信息進行綜合判斷,一步一步逐漸深入,診病,遠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 就癌症的診斷來說,有的人簡單地把身上長了包塊就診斷爲得了癌症,有的人只是抽血化驗發現某個所謂的“癌指標”(規範的名稱是“腫瘤標志物”)高了就說是得了癌症,更多的人是把X線拍片或CT等影像檢查發現的陰影或結節或包塊等直接說成是癌症。 而且不只是老百姓存在這種錯誤認識,有的非腫瘤專科的醫生也有這種錯誤認識,特別是某些體檢機構的醫護人員,實在是誤人不淺。 臨床表現出來的不舒服症狀,或者摸到的包塊,或者檢查手段發現的異常只能是提示癌症的可能性,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爲癌症,癌症有診斷的標准,不是某個人說了就算的,而且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診斷標准。 診斷是治療的前提,正確的診斷可以說是生死攸關,沒有診斷就沒有治療,這句話值得反複說,必須牢記在心。 癌症的診斷,要解決以下幾個層次的問題: 首先要解決到底是不是癌症? 其次要解決是哪一種癌症? 接下來要解決癌症的分期問題,也就是癌症發展到了什麽程度什麽階段? 最後還要了解與癌症治療有關的問題,比如病人的身體狀況如何、髒器功能如何、是否有合並的其他疾病?目的是了解病人是否能耐受手術或化療或放療等。 總之,診斷越明晰、分期越精確,方方面面的信息掌握越充分,治療就越有針對性,就越有可能取得最大療效,病人從治療中的獲益就越多,副作用也越少。正如打仗,你對敵情信息掌握越多,你就對打勝仗越有把握,磨刀不誤砍柴工。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爲什麽醫生總是那麽“八卦”,總愛“關心”病人的一大堆“私人問題”,比如:年齡,婚姻狀況,生育情況,是不是吸煙喝酒,以前得過什麽病,做過什麽手術,受過什麽外傷,家裏有沒有人得過什麽病,等等,關于你的,關于你家裏人的,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看起來醫生確實挺“無聊”的。 還有更“無聊”的,對于女病人,醫生還會問她的月經第一次是什麽時候來,一般來幾天,多少天來一次,量多不多,有沒有血塊,最近一次月經是什麽時候來的,這聽著簡直會讓人崩潰,這什麽醫生啊,女醫生還好一些,要是男醫生,也許有人就直接一句“流氓!”罵過來。 這還只是了解你的“過去”,還沒完呢,醫生要誓將“八卦”進行到底,會繼續了解你的“現在”,問你這次不舒服的詳細情況,比如哪裏不舒服,怎麽不舒服,是一直不舒服還是間斷性不舒服,是白天不舒服還是晚上不舒服,從什麽時候開始,做過一些什麽檢查,吃過一些什麽藥,如果吃過藥,吃了有沒有效果,出現什麽反應,等等,反正一大堆的問題,醫生就像是審查犯人的警察,爲了“破案”也是拼了。 醫生爲什麽這麽“八卦”這麽“無聊”?當然是爲了掌握充分的關于病人的信息,目的是爲診斷和治療疾病搜集盡可能多的信息資料,是非常有必要的你配合得越好,越能節省時間金錢,因爲醫生接下來安排的檢查就越有針對性診病的方向也就越清晰,治療的安全性也會更大。 如果隱瞞,就是將醫生往反路上引,你這是跟誰過不去呢?在醫生面前是最應該要“老實交代”的,醫生想了解的信息,你該說的不說,故意隱瞞甚至刻意誤導,搞不好有可能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甚至是生命的代價。可以說,醫生對這類問題問得越多,病人的配合越好,離真相就越接近,診病治病的效率就越高,越省時省錢省力。 問完了“私事”和“家底”,接下來醫生還要“動手”,用醫學上的專業術語就是體格檢查,就是通過“視”、“觸”、“叩”、“聽”,直白一點就是盯著你看、在你身上觸摸、用手或借助工具在你身上敲敲打打、直接聽或借助聽診器等工具聽心髒、肺等的聲音。這其中最讓有些人感到不好意思的就是觸摸,特別是對敏感部位的觸摸,比如乳腺、生殖器官等,男醫生對女病人進行這樣的體格檢查時稍不留神會被人誤認爲“耍流氓”,甚至惹上麻煩,所以建議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和理解,並最好有第三人在場的情況下檢查爲妥。 醫生通過這種全面並有所側重的體格檢查,獲取進一步的有用信息,比如通過對表淺淋巴結的觸診,了解淋巴結的大小、質地硬度、是否有壓痛等信息;通過對乳腺的觸診,了解是否有包塊,包塊的大小、質地硬度、是否固定、是否壓痛等信息。 通過前面問診得到的信息結合體格檢查得到的信息,醫生的心中就越來越有數了,有些疾病僅僅通過問診和體格檢查就能診斷出來,即便不能一下診斷出來,也能有個大致的方向,然後就要借助進一步的輔助檢查來幫助診斷,而且有了問診和體格檢查得到的信息,接下來的輔助檢查安排也會更有針對性,而不是一開始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進行大撒網式從頭到腳的檢查,有重點有針對性。 所謂的輔助檢查就是幫助醫生下診斷和判斷病情的檢查手段,比如所謂的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內窺鏡檢查等等。 實驗室檢查,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化驗”,即通過送各種標本到檢驗科進行實驗室的檢查,醫生對這些化驗檢查的結果進行分析,作爲診斷的綜合分析判斷依據之一。化驗的標本最常見的當然是血液,也就是抽血化驗,另外也包括尿液、糞便、胸水、腹水、心包積液、胃液、唾液、陰道分泌物(白帶)等等。 在這些化驗檢查中,有的是常規的化驗檢查,主要是爲癌症的診斷提供某些線索以及了解機體器官功能是否存在異常情況;在化驗檢查中,對腫瘤診斷最具指向性意義的是腫瘤標志物檢查,這對癌症的診斷有參考價值,而且對有些癌症的治療效果判斷及預後隨訪具有重要作用。 影像學檢查,也就是大家經常所說拍X光片、CT、磁共振、B超彩超、ECT、派特-CT(PET-CT)等等,對腫瘤診斷來說,這些檢查主要是用于發現身體哪裏長了腫瘤,也就是定位診斷,並了解癌症病竈的分布情況它們是癌症分期的重要依據。 另外,影像學檢查可以輔助進行腫瘤的定性診斷,比如通過CT或超聲的引導對體內的包塊進行穿刺活檢。這些影像學檢查,各有優劣,應該要進行哪項或哪些檢查,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內窺鏡檢查,也就是鼻咽鏡、喉鏡、食管胃鏡、支氣管鏡、結腸鏡、膀胱鏡、陰道鏡、宮腔鏡、胸腔鏡、腹腔鏡等檢查,用于發現受檢器官、腔道(食管、胃、大腸、氣管、膀胱等)內的腫瘤或其他異常情況,可以直觀地觀察病竈的情況,並且可以在內鏡直視下取活體組織標本送細胞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以最終明確診斷,所以是很重要的檢查。有時也有助于癌症的分期,比如超聲內鏡檢查。 診斷性手術,如果腫瘤的位置比較深,特別是內髒器官的腫瘤,經過以上各種檢查手段,仍不能確定病變的性質,但確實懷疑是癌症時,爲了盡早明確診斷,可以考慮進行診斷性的手術取得組織送病理檢查,必要時可同時行癌症的姑息性切除。 最後,最關鍵的當然就是病理檢查,前面說了,這個對腫瘤的診斷起著一錘定音的作用,也就是說,多數腫瘤的診斷,它說了算,它是目前癌症診斷最爲可靠的手段,也是癌症診斷的金標准。除了極少數的癌症,絕大多數癌症最終的確診都必須要依靠病理檢查。所以,有人說病理科醫生是醫生的醫生,身上的擔子重,壓力大,你得的是不是癌症,是什麽癌症,病理科醫生說了算, 病理科醫生下筆可謂是“千斤重”。當然,醫學沒有萬能,病理科醫生也不是神仙,同樣會遇到困難,也存在下不了診斷的可能,甚至誤診的可能,醫學永遠存在誤診,這是醫學的局限,是醫學的複雜性所決定的。 現在,對腫瘤的診斷,越來越重視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檢查,也就是對癌症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進行分析,爲癌症的診斷提供更多更詳盡的信息,比如對癌症進行分子分型、分子分期,從而爲癌症的個體化治療提供更詳細的依據,這也是癌症精准治療的基礎。 爲什麽要進行這麽多的檢查? 以上這些診斷和分期檢查手段,有的是必檢項目,有的可以選擇性使用,各有優缺點,有時可以相互補充,有時可以相互替代,並非全部都要做,也不是做得越多越好,當然更不是做得越少越好,關鍵是要有針對性;有的是爲了發現癌症診斷的線索,有的是爲了發現病竈所在部位以便進一步檢查,有的是爲了了解癌症的病竈分布情況(是否有轉移、轉移到哪裏),有的是爲了最終確定癌症的診斷和癌症的病理類型。 當然,並非每種疾病的診斷都要嚴格按照這個程序進行,比如有的病,醫生看一眼然後就基本能診斷出來,甚至摸都不用摸,更不必做CT之類的檢查,有的病,比如癌症,通常要做較多的檢查,要全面搜集資料信息才能下診斷,一些少見腫瘤即便把以上所說的所有檢查都進行一遍也無法得出診斷結論,疑難病例永遠都是存在的。 在某些情況下,實在暫時下不了診斷,觀察隨訪、定期複查也是一種處理。懷疑某個疾病,但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就是無法確認病變的性質,即便所謂腫瘤診斷金標准的病理檢查也同樣得不出結論,這個時候如果一直無休無止地檢查下去,有時並無益處,因爲醫學檢查畢竟也是有局限性的,這個時候不妨在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進行短期觀察,密切隨訪複查,動態對比,可能有助于判斷。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而且不能失訪。
1 阅读:185

博惠評健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