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牡丹“綻放”泰國安康山,助力“山地開發計劃”!

牡丹晚報 2024-03-27 10:49:45

菏澤報業全媒體記者 姜培軍

牡丹是吉祥、富貴、和平、友誼的象征,深受不少國家人民的喜愛。以花爲媒,穿越時空、見證交流,菏澤牡丹走出國門綻放海外,成爲菏澤對外交流的使者。1993年,山東省外辦援助泰國王室“山地開發計劃”,由菏澤贈送50個品種200株牡丹,幫助泰國北部安康山附近居民試種牡丹,發展經濟。當時,菏澤牡丹專家趙建修隨行指導種植牡丹,留下了很多難忘的記憶。近日,記者對他進行了采訪。

“記憶中,我們是春節後去的,省外辦去了3名同志,加上我共4人。”3月25日,趙建修回憶起30多年前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我們向泰國王後贈送了20株盛開的催花牡丹和一幅牡丹國畫。”

牡丹是富貴吉祥之花、和平友誼的象征,也是菏澤靓麗的名片。1993年,山東省外辦援助泰國王室“山地開發計劃”,菏澤贈送50個品種200株牡丹,幫助“金三角”附近居民放棄種植罂粟,試種牡丹。菏澤牡丹專家趙建修隨行指導種植。泰國王室、政府非常重視此事。活動中,泰國親王披莎迪親自陪同,泰方還舉行了隆重的牡丹交接儀式,泰國王後出席。

“我們當時帶過去200株牡丹苗,其中20株是催花成熟、含苞待放的。”75歲的趙建修回憶,“這20株牡丹裝上盆,出現在交接儀式上,非常喜慶。”

“位于東南亞地區緬甸、老撾、泰國的交界地帶,泰國政府在這三國交界點豎立一座刻有‘金三角’字樣的牌坊,故這一帶被稱爲‘金三角’。”中國首任駐泰國清邁總領事張志國曾經在一篇文章回憶了這段往事,“我第一次走進安康山是在1992年初,而使我同這座神奇山峰結緣的卻是我家鄉山東的牡丹花。”

當時泰國披莎迪親王向張志國提出,愛花的詩麗吉王後對中國的牡丹情有獨鍾,特別希望能引進一些在泰北試種。“這項要求很快得到國內的響應,派出省外辦張先達主任爲首的專家小組,並迅速由素有‘牡丹之鄉’稱號的山東菏澤,攜帶精選的名貴花苗來到泰北。我有幸應邀上山,陪同王後、陛下與張主任一起在安康山‘實驗中心’的土地上,種下第一批來自中國的牡丹花。”張志國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在牡丹交接儀式上,中方向泰國王後呈獻了一幅牡丹國畫,王後看後高興地說:“安康山是泰國最冷的地方,希望這些來自中國的美麗花卉能在這裏安家落戶。”據趙建修回憶,由于當地交通不便,當時泰國王後及工作人員是乘坐7架直升機抵達活動地點的。

“省外辦的3名同志在泰國大約待了一星期,泰國親王披莎迪全程陪同,負責牡丹移交事宜。他們回國後,我在那裏待了大約兩個月。”趙建修回憶。

台灣同胞拍攝下珍貴照片

當時光碾碎記憶,唯有影像才能留住往昔。趙建修手中有10余張保存了30余年的老照片,它們拍攝于1993年3月。

其中一張照片中,泰國王後一襲華服,滿面笑容,背景是茂林修竹,前景是幾盆初綻芳容的牡丹。另一張照片中,泰國王後跪伏在幾株開放的牡丹前,滿臉虔誠,身後是一衆工作人員,其中就有身著西裝的趙建修。此外,還有趙建修等技術人員栽種牡丹的照片。照片中的趙建修風華正茂、頭發烏黑,西裝筆挺,精氣神十足。

“這些牡丹栽種到泰國北部安康山農場。”趙建修回憶。牡丹實驗田選在泰國海拔最高、氣溫最低的山上,牡丹栽種在一個大棚內。趙建修手把手指導當地技術人員學習牡丹栽培技術。牡丹全部成功開放,泰國王室和當地農民都非常滿意。

“泰國是熱帶氣候,我們在那裏栽種的牡丹,就像下廣催花或大棚催花一樣,50多天就開放了。”趙建修回憶。

張志國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在泰北山區,除了牡丹,還有從中國台灣引進的高山梧桐,以及來自中國大陸的板栗和銀杏、蘋果、梨、桃、杏、李和梅子等。爲使這些成果向周邊地區輻射,泰國方面無償向山民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山裏還建有工廠,爲各種水果、蔬菜和鮮花進行加工升值,然後在民營公司的支持和配合下,把産品投向國內外市場。計劃實行後,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泰北地區罂粟的種植所剩無幾,山民的生活狀況大大改善。

那麽,上述珍貴的照片是怎麽來的呢?“省外辦的同志回國後,中國駐清邁總領館妥善安排了我在泰國的後續牡丹移栽事宜。”趙建修回憶,“我當時沒有照相機,照片是幾名協助我工作的台灣同胞拍攝的。期間,他們還作爲我與泰方交流的翻譯,大家在一起工作非常融洽。”

“當地有很多中國人,居民都說中國話,他們大多來自雲貴川,保留著過年貼春聯的習俗。”趙建修回憶,由于與泰國人交流不便,他工作之余時常走進這些講中國話的家庭中,大家在一起聊天、看電視,非常親切,“每到吃飯的時候,他們會熱情地招呼我‘別走了,在這吃飯’。”

泰國親王贈銀缽致謝

第二年牡丹花開時節,泰國親王披莎迪回訪菏澤,並參觀曹州牡丹園,趙建修與時任菏澤趙樓村黨支部書記趙孝武陪同。

當時,披莎迪代表泰國王室向菏澤贈送了一只銀缽。目前,這只銀缽存放在菏澤市檔案館,2022年記者曾經見過。銀缽爲純銀手工制作,外表精致,口沿上镌刻有花紋和鳥飾,缽底刻有泰國文字。因爲存放時間較長,銀缽顔色有些泛紅。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只銀缽直徑16.8厘米、高9.3厘米。泰國是佛教之國,缽作爲僧人所用的食器,常常在很多場合使用,也被泰國領導人作爲禮物贈送給其他國家。

“當時,泰國方面也贈送我一只銀缽,外形如同唐僧化齋用的缽盂,我保存至今。”趙建修說。

因在牡丹研發、推廣領域貢獻突出,趙建修與其他幾名牡丹專家一起獲得2021中國牡丹之都(菏澤)卓越貢獻獎。目前,75歲的趙建修在家含饴弄孫,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

0 阅读:3

牡丹晚報

簡介:菏澤最大的生活類日報,每日提供菏澤最新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