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攻陷學術期刊,垃圾論文泛濫成災!帶頭大哥竟是印度學者

之槐看科技 2024-05-15 11:58:47

編輯:好困 桃子

【新智元導讀】當數以千計的「ChatGPT論文」登上各個領域的期刊和會議上時,距離學術誠信的崩盤還要多久?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之中占比最多的,正是來自印度的「學者」。

ChatGPT參與寫稿和審稿,已成當下國際頂會、期刊的常態。

在一些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中,一些「機器語」的出現,早已不足爲奇。

可以說,全球學術圈,早已被LLM加持的AI工具攻陷!

幾個月前,愛思唯爾旗下期刊中的一篇論文,在「介紹」中的第一句,就暴露出了LLM的行迹——

當然,這裏針對你的話題,提供了可能需要的介紹。

然而,就這麽這一明顯的低級錯誤,竟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還正式發表了出來。

網友認爲,「不負責任的期刊,外加發表論文的壓力,以及AI工具ChatGPT誕生,加速了摧毀科學論文可信度的過程」。

而另外有趣的一點是,這種濫用AI生成文章的現象,尤其會發生在印度學者身上。

當然,包括美國在內等其他國家的學者,也無法幸免。

如下這些研究,分別展示了利用ChatGPT參與科學期刊寫作的案例。

1. 題目: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Book Study of Language by George Yule

這篇社會科學「論文」被發表在迪拜大學的「Saudi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沙特人文與社會科學雜志)上。

作者是來自印度北方邦的研究人員,包括Muneer Alam教授、Munawwar Mushtaque教授和Mohd Rizwanullah教授。

論文地址:https://saudijournals.com/media/articles/SJHSS_85_103-107.pdf

可以看到,文中Limitations這部分,一上來就是「作爲一個語言模型,我無法對書籍的質量發表個人看法。」

不過,既然ChatGPT也是「作者」之一,這番表述好像也沒啥問題……

2. 題目:Synergistic Effect of Phosphatic Fertilizer and Biofertilizers on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Yield of Finger Millet (Eleusine coracana L.)

另一篇關于肥料的研究文章發表在了「Biological Forum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生物論壇 - 國際期刊)上。

作者有四位,其中一位標明自己的職位是「副院長」,另一位是「高級科學家」。

論文地址: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8287939_Synergistic_Effect_of_Phosphatic_Fertilizer_and_Biofertilizers_on_Soil_Enzyme_Activity_and_Yield_of_Finger_Millet_Eleusine_coracana_L

相比于之前藏在文章末尾,這篇裏的ChatGPT早早就在摘要裏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當然,下面是這句話的轉述。

3. 題目:A Unique Approach to Noise to Electricity Generation

下面這位印度大學生,憑借著ChatGPT構思出來的電路圖,登上了名爲「Journal of Instrumentation and Innovation Sciences」(儀器與創新科學雜志)。

而作爲指導的「助理教授」和「教授」,以及期刊的審稿人,竟沒有一個人看出來。

論文地址:https://www.academia.edu/download/108002453/_18_25_A_Unique_Approach_On_Noise_To_Electricity_Generation_2_.pdf

有趣的是,雖然這位作者忘了刪除ChatGPT的殘留,但卻非常「嚴謹」地親自手繪了一遍。

不過,依然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原圖是用ASCII做的……

問題來了,這種圖難道不應該用CAD這類的軟件畫麽?

而且諷刺的是,這篇文章還在標題裏大大地寫著「一種獨特的方法」。

當然,下面是一個簡化的電路示例,用給定的電壓源爲電池充電

4. 題目:Unveiling the Digital Armor: Harnessing the Social Media Symphony to Promote COVID-19 Vaccines

據調查文章的作者表示,下面這篇論文的標題尴尬得實在是難以入目。

ChatGPT出于一些奇特的理由,似乎格外偏愛音樂相關的比喻,常用如「fiery crescendo」、「harmonious melody」或「heavenly symphony」等表達。

同樣令人疑惑的是,這篇論文被發表在了「A Journal for New Zealand Herpetology」上,但一篇講COVID-19疫苗的內容,和到底爬行動物學有什麽關系?

論文地址: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1856063_Unveiling_the_Digital_Armor_Harnessing_the_Social_Media_Symphony_to_Promote_COVID-19_Vaccines

不出所料,文章裏不僅有未經編輯的段落,以及直接複制粘貼的ChatGPT對話,甚至還有一個段落戛然而止。

盡管這篇聲稱具有開創性的「研究」名義上有6位作者,但和之前提到的那些案例一樣,似乎沒有任何人(包括期刊的審稿人)真正仔細閱讀過。

5. 題目:Investigating The Molecular Aspects of Theileria Annulata In Naturally Infected Animals, Alongside A Mention of Tick Distribution In Hyderabad And Karachi

作爲印度的友鄰,師出同源的巴基斯坦研究人員也深得ChatGPT的使用要領。

論文地址: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499217_Investigating_The_Molecular_Aspects_of_Theileria_Annulata_In_Naturally_Infected_Animals_Alongside_A_Mention_of_Tick_Distribution_In_Hyderabad_And_Karachi

這篇發表在卡拉奇大學(當地最大的學校)的學術期刊「Biosight」(生物觀察)上的文章,不僅排版十分混亂,而且還保留了不止一處ChatGPT的痕迹。

其中,作者甚至還直接把表2的表頭命名爲:「當然,下面是引物所使用的信息結構」……

6. 題目:Exploring the Nature of Christ: An Insightful Examination of Seventh-day Adventist

在美國,ChatGPT甚至已經滲透到神學的領域。

比如,來自山景學院神學院的Christian Joseph Pacoli,就借助ChatGPT「探索了基督的本質」。

論文地址:https://www.academia.edu/111130218/Topic_Exploring_the_Nature_of_Christ_An_Insightful_Examination_of_Seventh_day_Adventist_Perspectives

據介紹,位于谷歌總部附近的山景學院,是美國爲低收入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的頂尖學校之一。

印度作者最多,但反正也沒人讀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篇調查中所列舉的,僅僅是衆多經過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或會議中的一小部分。

實際上,我們可以找到數以千計質量不佳的「ChatGPT文章」。

根據作者介紹,此次調查涉及到的論文,按主要「研究者」所在地區的分類如下:

13篇來自印度, 3篇來自巴基斯坦, 1篇來自印尼, 1篇來自中國, 1篇來自美國。

對于作者來說,生産這些文章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只需簡單地複制粘貼就大功告成了。

而作爲指導老師或者合著者的教授們,似乎也只關心自己能不能盡快完成論文的「配額」,就急忙在上面署名。

直到文章最終見刊,整個流程裏竟然沒有任何人(不管是作者還是審稿人),閱讀了這些利用ChatGPT生成的內容。

不過,這並不重要。

畢竟,沒有人會真的去閱讀像「揭示數字盔甲:利用社交媒體交響樂促進COVID-19疫苗推廣」這類毫無價值的文章。

0 阅读:0

之槐看科技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