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一生最輝煌的時候,卻因爲“效忠”而死去

阿輝曆史說 2023-02-15 15:22:40

全文共1620字,閱讀時間約3分鍾

在封建的古代曆史中,帝王若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必須要有臣民的幫助,特別是忠于天下的賢臣。這些人,都是爲國效力的。

這些人,要麽是宋朝的文彥博,要麽是明朝的張居正,雖然他們來自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的心中,都有一顆爲皇上著想的心。

按理說,這樣的人物在皇帝的心目中應該有著非凡的地位,值得陛下寵愛,可是在曆史上卻有一位因爲爲陛下考慮而死去的大臣。

晁錯的大名,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他是一位著名的漢人,在政治上有著過人的天賦,他爲漢朝的發展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戰略和計劃。

如此一位賢相,最後卻爲了一己私欲而亡,這種結果,不僅讓人震驚,也讓後人歎息。

可以說,晁錯在漢景帝時的英年早逝,是當時最大的悲哀,晁錯又是怎麽做到的?

晁錯時期的政治形勢

第1,分封

漢文皇帝時,晁錯非常重視自己國家面對匈奴的威脅,主張積極准備,主動出擊。漢文帝很樂意采納他的建議,而且還頗有成效。

除了這些,晁錯對百姓的土地征用也十分關注,作爲一個國家,如果要增強軍隊的實力,那麽農業就是一個長期規劃。

于是,他請求漢文帝對發展農業給予足夠的關注。這些提議,漢文帝都一一采納。

晁錯以敏銳的筆觸,對當時全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進行了研究,例如分封、分封等。他多次向皇上提議,要求剝奪他的封地。

在防止某些曆史悲劇的發生的同時,也能起到強化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作用。漢文帝時,此項建議並未付諸實施,漢景帝即位後,對晁錯的才華和性格十分贊賞,便采納了晁錯的意見。

第2,利益錯綜複雜

可是到了漢景帝的時候,很少有大臣會主動去觸碰藩王的利益,哪怕漢景帝也清楚,這些藩王對他的統治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但一不小心,就會影響到雙方的利益,最後導致萬劫不複。但漢景帝相信晁錯,最後還是接受了他的建議,把削藩提上了日程。

這一舉動,無疑讓很多人心中一緊。先不說當時朝廷的情況,單說其他諸侯國,在知道是晁錯提議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決定,群起而攻之,這就是“七國之亂”。

晁錯之死

原因一,性格使然

晁錯早年跟隨張恢,學的是法家的理念,晁錯的一舉一動,都帶著一種嚴厲而又倔強的性格,特別是他的待人方式。

就像當年七國之亂,朝廷裏沒有一個人爲晁錯求情,甚至有人反對晁錯,覺得他罪有應得。

晁錯的父親,在他向漢景帝建議削藩前,特意叮囑他要小心行事,不可過于高調,以免樹敵太多。

然而,晁錯的骨子裏早就被法家的教義所滲透,他的爲人豪爽、冷酷、冷酷,在朝中也是比較冷酷的。

這樣的人,一般不會與其他大臣有任何瓜葛,晁錯的爲人和行事作風,自然也會被人疏遠。

理由2,政治利益的受害者

漢文帝時代,晁錯提出的封疆大吏的建議之所以沒有被采納,是因爲漢文帝深知藩地問題背後的錯綜複雜的利益,所以他不能貿然行事。

漢景帝對藩王很是不滿,覺得晁錯和他的政見不謀而合,所以在他登上皇位後,一直將晁錯提升爲皇親國戚。

俗話說,樹大招風,晁錯在朝堂上的位置,被許多人羨慕,所有人都希望他能從官場上掉下來。那時候,七國之亂,諸位藩王都以擊敗晁錯爲借口,向朝廷宣戰。

一人一句話,形成一道不容忽視的輿論,直指晁錯。這時,朝廷中的一些保守派也紛紛站了起來,當著皇上的面,建議將晁錯斬殺,以平息七國之怒。

那些保守的人在朝廷裏的影響力很大,一旦涉及到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挺身而出。

那時候,有好幾位有頭有臉的官員聯合上書,甚至驚動了太後,所有人都同意將晁錯斬殺,連帶著三個家族也一並斬盡殺絕。

漢景帝自然不會讓晁錯就這麽死去,沒有一個有野心的皇帝會願意失去一個爲自己和國家考慮的人。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七國之亂讓整個帝國都陷入了一片混亂,再加上當時的輿論和太後的壓力,漢景帝終于忍無可忍,讓人將晁錯送到了東市。

晁錯的死,自然不會讓七國陷入混亂,七國諸侯都覺得這是因爲皇帝太過懦弱,想要一鼓作氣將漢朝一網打盡,加快攻打其他城池的速度。

晁錯之死,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性事件,也可以說是一種政治上的一種犧牲。晁錯的死,既是他自己,也是他的曆史。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