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興初就任10縱副司令,卻嫌級別太低,羅榮桓:那就給你再提一級

陶陶讀曆史 2024-05-16 08:00:26

1947年8月,羅榮桓召見了原6縱副司令員梁興初,並告知他即將就任新建立的東野第十縱隊副司令員。十縱雖然是一支“較新”的部隊,其所管轄的三個師卻個個來頭不小,其中就包括由著名的359旅發展而來的28師。對于這一任命,梁興初的回應卻耐人尋味:“這是組織決定,還是征求意見?”

359旅是我軍之中曆史悠久,戰鬥作風極其頑強的王牌部隊。其前身是1930年10月組建的想動紅軍獨立第一師,後發展爲紅8軍、紅6軍團,創建了湘贛邊革命根據地,且參加了紅二方面軍的長征,爲我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第6軍團和紅軍第32軍、紅軍總部特務團一部,在陝西省富平縣莊裏鎮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陳伯鈞任旅長、王震任副旅長,下轄由紅6軍團編成的第717團、由紅軍第32軍等部編成的第718團,共5000余人。

在120師中,359旅是絕對的主力旅,曾在抗戰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被稱爲“模範黨軍”。而更讓359旅名揚天下的,是他們在“大生産運動”中,將曾經的被稱爲“爛泥灣”的南泥灣,改造成了“好江南”,極大地緩解了陝甘甯邊區極其緊張的財政狀況。

在1942年2月中共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第359旅被譽爲邊區大生産運動的一面旗幟,毛澤東主席題詞贊譽第359旅是“發展經濟的前鋒”。

1944年,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我國南方大片領土皆爲日寇所占。爲了拯救在日寇鐵蹄下呻吟的淪陷區同胞,毛主席果斷下令,從359旅抽調717團兩個營、718團全部、719團1個營以及補充團、特務團組成八路軍獨立第一遊擊支隊,由旅長王震率領南下華中,試圖與轉戰于廣東的東江縱隊會合。

在南下途中,南下1支隊遭到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進展極其困難。因此在1945年5月,留守陝北的359旅機關一部,717團1營、719團1、 3營,特務營組成八路軍獨立第2遊擊支隊,由旅參謀長劉轉連和副政委晏福生帶領,試圖支援1支隊。

然而當部隊行進到河南新安縣時,日軍卻投降了。按照劉少奇“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中央命令南下2支隊轉南爲北,向東北地區進發。

1945年10月,南下2支隊進抵遼陽,編入東北人民自治軍,並且恢複了359旅的番號。旅長爲劉轉連,政委晏福生。在東北,359旅補齊了裝備,擴充了編制,下轄部隊達到7個團之多,是東北民主聯軍中編制最大的一個旅。

由此,我軍出現了兩個359旅,一個是駐守于中原解放區、由王震率領的359旅,以及轉戰于東北,由劉轉連率領的東北359旅。

進入東北後,359旅所面臨的第一個敵人,便是遊弋于白山黑水之中的東北土匪。在國民黨當局的煽動下,這些東北“胡子”嘯聚山林、殺人放火、打家劫舍,嚴重危害我大後方的穩定。

在首長的命令下,359旅首先攻打了土匪們盤踞的老巢——五常。此戰之中,我軍殲敵1000余人,剩下的土匪四散奔逃。

1946 年夏,劉轉連、晏福生奉命率部從阿城到達林口,負責在東安(現密山)一帶剿匪。當時,盤踞合江地區的土匪,是以謝文東、李華堂和張雨新等爲頭子的幾股政治慣匪。

在359旅的攻勢下,土匪們紛紛潰逃,將號稱“四大旗杆”的謝文東、李華堂、張雨新、孫榮久等土匪頭子一一擒獲或擊斃,取得剿匪鬥爭的決定性勝利。

359旅肅清東北土匪後,立即被派往前線,與國民黨交戰。然而一到正規戰場,昔日“百戰百勝”的359旅卻遭遇了滑鐵盧。

1949年10月,東北軍區司令部編寫《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時,曾毫不客氣地指出:

“該師系東北各部隊中曆史基礎最老的部隊之一,其中有不少爲土地革命以及抗日戰爭時期之骨幹成分,連以上幹部絕大多數爲關內參軍之老幹部,部隊作風甚疲塌,戰鬥作風被動,戰鬥力未能充分發揮,其部隊曆史應列入東北各部隊中之主力師,但戰鬥力還不如一般老部隊及趕不上進步較快之新部隊。”

該資料所說的話十分難聽,然而實事求是的說,並沒有冤枉359旅。在東北戰場上,359旅經常攻不上,守不住,多次遭到東總批評。

1946年下半年,東北進行大整編,從東北入關的主力部隊,大多編爲主力縱隊,唯獨只有359旅僅編定爲獨立一師,連個正規編號也沒有。

到了“三下江南”,獨立一師的表現更是失誤連連,讓人大跌眼鏡。當時獨立一師的任務是佯攻靠山屯與切斷敵 71 軍 87 師撤回農安的退路,以便我主力殲滅該敵,並負責查明靠山屯敵情。

3月9日,敵87師進至靠山屯以東之拉馬營子、老邊崗一線。此時敵人已由五家站向靠山屯方向撤退,爲保證安全,8 時,敵由靠山屯後嶺派出約 1 個營的兵力,在炮火掩護下,向拉馬營子我 1 團 2 營陣地發起攻擊。

戰鬥開始後,敵人炮火齊發,攻勢十分猛烈,大大吸引了整個獨立1師的注意力。而在此時,敵軍卻加緊了撤退的步伐,對此獨立一師卻毫無察覺。

當日,東總電令獨一師:“示“以一個營抗擊,主力從敵側背打出去”。然而獨立一師行動拖沓,始終沒能咬住正在撤退的敵87師。

與獨一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鍾偉所率領的2縱5師。當時5師的任務是“迅速進至萬發屯地區。在截擊回竄的敵八十七師後,隨後配合第一縱隊圍殲德惠東北附近的國民黨王牌新一軍 5 個團。”

但5師到了德惠,卻發現87師早就溜之大吉。而附近的靠山屯則槍聲大作,有激烈的戰鬥。于是鍾偉決定“抗命”,向靠山屯方向進發。到了靠山屯,5師死死咬住正在逃跑的87師,並等到了友方五個師的增援,最終大破87師。

事後,東總又特意通令表揚五師:

“總部對我西五部隊這種作戰的積極性與機動性,不等待上級命令,抓住敵人就打的精神,特予以表達。”

與五師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行動拖拖拉拉的獨一師。該師沒能執行東總命令,未能完成任務,嚴重影響了戰局。平日裏不怎麽容易動怒的東野首長大發雷霆:

“獨一師是怎麽搞的,這哪像個主力部隊?”

針對此戰的指揮者劉轉連,東野首長更是怒道:“這個師長就該槍斃”。

秋後算賬,劉轉連被降職爲獨立第三師副師長。而鍾偉則連躍兩級,由師長升爲第12縱隊司令員。

曾經戰無不勝的359旅,爲何淪落到這種地步?其原因有很多。

首先,359旅被一分爲二,許多幹部以及精銳幹部被王震帶走,削弱了該旅的實力。

其次,359旅調回陝甘甯邊區後,在後方待了6年,一直從事生産活動,整體缺乏與敵正規軍作戰的經驗。

有說法認爲,359旅進入東北後,仍十分善于搞生産建設,比其他部隊都富有。但戰鬥力,卻並沒有提升。部隊戰鬥力的提升,需要實戰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而生産與實戰、訓練,是難以兼得的。

最後,359旅進入東北後,一直在與土匪交戰。土匪的棘手和難纏在于其飄忽不定、化整爲零的戰術,但在正規戰場,這些烏合之衆完全不堪一擊。和臭棋簍子下棋,越下越臭。整個部隊遊擊習氣越來越重,思想保守、缺乏朝氣,各級指揮員的戰場指揮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部隊戰鬥力受到很大影響。

都說戰場上見真章,獨一師這支赫赫有名的紅軍部隊,幾乎要降格爲地方部隊了。對此,羅榮桓政委心急如焚。俗話說“換帥如換刀”,敏銳的羅榮桓認爲,獨一師不僅需要換將,更需要一個優秀的縱隊司令員進行“傳幫帶”,讓獨一師早日恢複戰鬥力。

首先,原師長劉轉連離開後,由副師長賀慶積接任師長。全師認真檢討了此前戰鬥的過失和教訓,並從上到下整頓了戰鬥作風,對畏縮怕死、作戰不積極的幹部堅決進行了處理,同時又進行了戰術教育。經過整頓,全師人員決心今後一定打好仗,挽回 359 旅的聲譽。

在5月圍攻長春的戰役中,獨一師打得英勇頑強,表現出色,東總表揚“戰鬥作風較前大有進步”。獨一師的知恥而後勇,讓初步擺脫了淪爲地方部隊的命運。當年8月,第10縱隊組建,獨立一師終于獲得了正規番號,成爲該縱第28師。

爲了進一步提升28師的戰鬥力,羅榮桓千思萬想,最終給該師找了一位經驗豐富、極其善于打造部隊的司令員,他便是著名戰將、原6縱副司令員梁興初。

早在10縱組建之前,羅榮桓便專門找梁興初進行了一番談話。兩人一番寒暄後,羅榮桓很嚴肅地對梁興初說:

“獨一師,都是359旅的老底子,不能老當獨立師。我們想加上東滿獨立師,組建第十縱隊,讓你去當副司令員,把十縱帶成能打硬仗、惡仗的一流部隊。”

梁興初問:“這是組織決定,還是征求意見?”

羅榮桓說:“聽聽你的意見。”

梁興初非常直率:“我不去?”隨後他頓了頓:“如果真要我去,就把那個“副”字”拿掉,我是甯當雞頭,不當鳳尾。”

按照黨的紀律,梁興初這樣討價還價是不妥的。而且十縱所屬的三個獨立師的師長——賀慶積、劉轉連、賴傳珠,都是老資格。有的是紅軍時期軍、師級別的幹部,有的是有名的“模範師長”。而梁興初資曆較淺,只是個連、營幹部。八路軍時期,三個師長最低也是個團政委,而梁興初只是個營長。讓梁興初領導昔日比自己職級高的老革命,是需要勇氣的。

但是最終,羅榮桓還是下定了決心,拿掉就拿掉,梁興初就當個正職縱隊司令吧!羅榮桓最希望的,就是讓梁興初把28師帶好,使其不辱359旅的威名。梁興初曾當過鐵匠,他一定能把28師帶好,一定能將其淬煉成鋼鐵。

隨後羅榮桓將此事告知了東野首長。東野首長來來回回踱了幾步,最終說:

“好鋼就該用到刀刃上!”

就這樣,梁興初破格提升一級,成爲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司令員。而梁興初也下定決心,一定要將10縱打成鐵、打成鋼。

在練兵運動中,梁興初率先垂範,嚴格訓練,果然使28師的戰鬥力大大加強。從一支評價並不算好的部隊,成爲了一支鋼軍、鐵軍。

1948年10月,10縱和28師迎來了一場大考。當時,遼沈戰役第一階段結束,錦州被解放,數十萬國民黨軍被封閉在一個狹小區域。東北國民黨軍只有營口一路可供逃跑。東野的首要任務,就是堵截和圍殲有10萬之衆的廖耀湘兵團。

在林羅劉的命令下,梁興初率領10縱到達廖耀湘南逃的必經之路——黑山。此時的10縱要在25公裏的正面,抗擊五倍于我的敵人。更何況這些敵人都不簡單,其中就包括曾讓我軍極其頭疼的新一軍、新六軍。

林羅劉致電 10 縱:“務須使敵在我陣地前屍橫遍野而毫無進展,只要你們守住黑山三天,西逃之敵必遭全殲。”

面對如此強敵,賀慶積等首長一致向梁司令表示:“在我們的陣地上,絕不允許一個敵人過去!誰的陣地丟了,不用請示,立即反擊。”

10月24日,28師所駐守的黑山遭到了國民黨軍如同排山倒海一般的攻勢。小小的黑山,不知落下了多少炮彈,我軍所駐守的高地被火燒成了黑色,被鮮血浸染成了紅色。

爲了守住黑山,司令梁興初和師長賀慶積一起待在指揮部,靠前指揮。敵人炮火是如此猛烈,兩人在吃飯時,甚至還有彈片飛到了碗裏,硌得兩人龇牙咧嘴。

隨後,敵青年軍207師、新一軍、新六軍輪番發動進攻,我軍駐守的92高地、101高地反複易手,官兵全部戰死。賀慶積見狀,立即派上預備隊反擊,前赴後繼,連續猛攻,將陣地全部奪回。

國民黨軍不死心,他們將排、連、營指揮官組織起來,組成軍官敢死隊,不要命地向28師的陣地發動猛攻。敵人不要命,我軍更不要命。前方將士犧牲了,預備隊立即頂上,預備隊官兵大部分犧牲了,文書、衛生員、司號員、炊事員,都操槍戰鬥。連長犧牲了,排長代理,排長陣亡了,班長頂上。班長倒下了,士兵們挺身而出。

28師再也不是那支攻不上、守不住的二流部隊,28師重新成爲了那支攻必克、戰必勝的鐵軍。

在10縱的頑強阻擊之下,廖耀湘兵團硬是沒能逾越小小的黑山一步。東野各縱從四面八方殺來,對廖耀湘兵團展開了圍獵。最終,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沒,我軍獲得了全勝。10縱以傷亡4144人的代價,斃傷敵軍8000余人,俘敵6299人。28師傷亡2159人,殲敵5304名,俘虜了新六軍軍長李濤。28師終于名揚天下。

1948年11月,10縱28師改番號爲47軍第139師,下轄415、 416、 417三個團,整師兵強馬壯、裝備劍靈,士氣高昂。

139師隨四野大軍參加了平津戰役,隨後又參加了渡江戰役,向江南進軍。1949年10月,139師隨47軍參加了衡寶戰役,爲擊破白崇禧集團做出了極大貢獻。1951年,139師參加了抗美援朝,接受了現代戰爭的洗禮。

1985年百萬大裁軍,該師被整編爲摩托化步兵師,並于一年後參加了兩山輪戰。1991年2月,蘭州軍區將該師確定爲“紅軍師”,這即使對該師的肯定,也是對359旅光榮曆史的肯定。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