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臭劑做出來的螺蛳粉還有“靈魂”嗎?|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5 2024-03-21 21:21:53
別讓增臭劑搞“臭”了螺蛳粉行業。 ▲監管人員被熏出“痛苦面具”。圖/成都市場監管短視頻賬號 文 | 史洪舉 把監管人員都熏出“痛苦面具”的增臭劑,到底是什麽? 3月21日上午,#螺蛳粉 增臭劑#一度登上微博熱搜高位。不少螺蛳粉愛好者表示“塌房了,無法接受。”近日,成都市場監管部門監管人員突擊檢查一家外賣平台評分爲4.7、月銷量高達4000多份的螺蛳粉店。在後廚操作台下發現了專門給螺蛳粉加臭的加臭劑、食品添加劑香精等,監管人員被這罐“螺蛳粉加臭醬”熏得直咳嗽。目前,該店鋪暫停營業。 據中新經緯記者在電商平台查詢發現,涉事店鋪所用的螺蛳粉增臭醬價格約爲每公斤47.6元。商品詳情頁寫著“每斤螺蛳粉湯只需加2g即可”。按照一碗螺蛳粉250g的湯底來算,一袋增臭醬可以完成500碗螺蛳粉的“增臭”工作。 近幾年,螺蛳粉可謂火遍全國的網紅小吃了,很多消費者被其“又酸又臭”的味道所征服,甚至有人吃上了瘾。但有商家使用增臭劑、增臭醬的做法,顯然會讓消費者感到擔憂。對此,商家是否使用增臭劑,絕非小問題,而是事關消費者知情權和食品安全的大問題。 市面上常見的成品螺蛳粉,在包裝標示中,並未標明其是否使用增臭劑,消費者看到的是,其使用和添加的均屬于正規的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進而也會放心地購買和使用。也就是說,所謂的增臭劑,並非常見的食品添加劑,至少不是經常使用于螺蛳粉中的添加劑。 根據食品安全法,對新上市的食品添加劑,需要對其安全性進行論證,對于不符合安全標准,或者未得出明確結論的,則應慎重使用或者禁止使用。同時,在使用食品添加劑過程中,必須符合限量標准。如果超量添加的話,也將對消費者身體帶來危害,甚至成爲有毒有害食品。 此外,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享有知情權,有權知悉商品的價格、産地、生産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分、生産日期等情況。即便某個添加劑符合安全標准,食品生産者在往食品中添加時,也應通過包裝標示的方式明確告知消費者。 換言之,如果其未告知消費者,哪怕該食品添加劑是安全的,且在限量之內添加,也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具體到螺蛳粉增臭劑來說,雖然商家稱産品也是通過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産品質量是有保障的。但這不代表其可以名正言順地往螺蛳粉中添加,更不代表其可以瞞著消費者偷偷添加。尤其是,很多消費者之所以喜歡螺蛳粉,就是喜歡“天然的臭味”,即主要源于酸筍發酵後的味道,而非增臭劑調出的沒有靈魂的“臭味”。 正如有網友所言,在食品安全方面,容不得“科技與狠活”來隨意添亂。在增臭劑尚未被明確論證符合安全標准的前提下,顯然不能放任生産經營者隨意使用該産品,更不能任由餐飲經營者瞞著消費者偷偷添加。 相關生産企業在螺蛳粉的制作和銷售過程中,也應該更加注重對傳統風味的保護和傳承,別讓增臭劑搞臭了整個螺蛳粉行業。監管部門則應加大對餐飲經營者的執法檢查力度,不能讓沒有經過安全論證的“科技與狠活”流向餐桌。 撰稿 / 史洪舉(法官)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李立軍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