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鄂州這個小區會“講故事”

長江日報 2024-03-11 16:40:47

在大家的印象裏

已交付使用近50年的老舊小區

會是何種模樣

是灰白斑駁的老牆

還是年久失修的老屋

鄂州這個小區告訴你答案

當紅色文化遇上舊城改造

是誰驚豔誰的存在

走進雨台山小區,分類有序的垃圾投放點、整潔明亮的電動車棚、整齊劃一的停車位……如今“50歲高齡”的雨台山小區迎來嶄新蛻變,重新煥發“青春活力”。很難想象三年前,這裏還是一個典型的“三不管”小區。雨台山因祈雨而名,而雨台山小區則是寒溪社區下轄的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始建于七八十年代。小區內共有344戶居民,存在基礎設施陳舊、環境髒亂差、老年人口多等突出問題。“地無三尺平,雨雪路泥濘。網線亂如麻,樓房盡裂紋。水泥塊脫落,台階也磨損。樓頂糞水臭,窗外飛蚊蠅。走路朝上望,防物落頭頂。”這首打油詩是婆婆爹爹口中對雨台山小區的描述,也表明小區環境改造迫在眉睫。

2021年,雨台山小區作爲舊城改造試點,寒溪社區秉承共同締造理念,通過12次議事會、7次涼亭會、155次入戶訪談等方式充分征求小區居民的改造意見,共收集改造征求意見表93份,共同確定改造方案。“晚上走路看不清,最好多安點路燈。”“危房應盡早拆除,不然怕砸到人。”“我希望有小區花園,方便下樓活動。”婆婆爹爹們你一言我一語,形成了長長的需求清單。經過一年的建設工期,拆除了52處違章建築,粉刷了8棟牆立面,修建4個口袋公園,65個生態停車位、2個電動車停車棚等。如今,道寬環境美,舊樓換“新妝”,健身有器材,娛樂有廣場,小區居民也從台下的“觀衆”變成了台上的“演員”。

美不僅在于外表,更在于氣質。雨台山小區改造,不僅注重“顔值”改善,更注重“內涵”提升。爲此,寒溪社區挖掘出“將軍樓”“瀚林巷”等紅色文化,並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實現雨台山小區人文環境“蝶變”躍升。

“不忘初心代代追憶革命史,紅色教育年年瞻仰將軍樓。”眼前這棟建在山坡上的白牆紅磚平房,居民們親切而自豪地稱它爲“將軍樓”。據寒溪社區黨委副書記姜祎介紹,在改造過程中,這座樓本來是要拆除的,“但在我們上門征求拆遷意見時,有年老的居民告之,這裏曾是抗日名將王震將軍臨時指揮所,建議保留。之後,我們經過問卷收集、入戶面談、議事協商,一致同意保留將軍樓,並將它作爲紅色教育遺址繼續發揚與傳承。”如今的將軍樓,作爲紅色寶藏文化資源,每年都有特殊教育學校、西山小學、第三中學的學生來此參觀學習。這裏,不僅是雨台山小區居民的時代記憶,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的沉澱和革命精神的傳承。環境好了、設施全了、服務多了,雨台山小區改造後,居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行走在三月的暖陽裏,文化長廊下,老人們一邊曬著太陽一邊自在聊天,談笑聲此起彼伏,輪胎廣場的健身器材上,居民們在悠閑健身,整個小區洋溢著一派歡樂祥和的氛圍。“我們現在的生活可安逸了。每天下樓看到漂亮的小區,心情就特別好,以前大家都想搬走,往新城區去。現在不少老鄰居都想搬回來,跟我們一起聊聊天咧!”在小區居住將近40年的朱爹爹贊不絕口,“設施齊全,出行又方便。我們現在可不就是住在‘文明城’裏的‘文明人’了嘛!”

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雨台山小區群衆的積極參與成爲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老黨員、志願者、社區工作人員,他們的身影活躍在改造的各個角落。雨台山小區12棟106的住戶是一名黨員,當他得知小區建電動停車棚用地面積不夠時,主動讓地讓利拆除門前一處20多年的臨時建築,讓小區停車棚項目順利建成。改造後,越來越多的老住戶搬回小區居住,大家紛紛裝修新家、添置新的家電、購買新車、打掃樓道衛生,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休閑廣場內,趙大爺笑著告訴記者,“以前退休了待在家裏沒事情做,子女又不在身邊,生活很單調。自從小區建了休閑廣場,退休的老同事經常喊我去活動筋骨,現在生活樂趣多了不少!”

老百姓的幸福沒有終點

小小社區

如同一個折射時代變遷的窗口

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鮮明軌迹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

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

接下來鄂州將繼續

打造老舊小區改造樣板

交出群衆滿意民生答卷

打造宜居宜業幸福活力之城

(來源:鄂州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姚昊】

【來源:鄂州市融媒體中心】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