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文化自愛的曆史穿透力,激發天水麻辣燙蘊含的新質生産力

秦安戰略 2024-04-13 06:50:53

天水麻辣燙火了,更吸引人的,其實是人傑地靈的文化底蘊。各地寶寶們本來只是吃一碗麻辣過瘾的舌尖上的美食,沒有想到的是,幾乎收獲了中華民族從啓蒙到發展的一整部曆史。這其中,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以伏羲文化和大地灣文化背後的女娲傳說爲代表的祖脈,是中華民族肇啓文明的源頭;另一個多個王朝的祖居地,無論是遙遠的周朝,統一中國的秦朝,還是盛世甲天下的唐朝,其先祖都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去。

天水地處黃土高原與秦嶺山脈的交彙處,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它豐富的食材資源和多元的飲食文化。天水人善于將各種食材巧妙搭配,創造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既有西北的粗犷豪放,又不失江南的細膩精致。之所以這樣,和天水地區的走出去具有極大的關聯。

大地灣的出土,讓女娲煉石補天和抟土造人的神話傳說有了一個重要的承載體,第一期挖掘就從4800上推到7800年,最遠到6萬年前。大地灣文化是中國最早的彩陶文化、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國最早的繪畫、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尤其是這最後一條,李雁彬老師在《秦安物産食俗概說》一文寫到,究古追昔,大地灣仰韶之際已廣植黍稷、油菜,豢養雞豚,農業文明悠而遠。始祖羲娲之生,備有征而信不虛也。循于《漢書.地理志》,又謂桑麻翳野,城郭相連,富庶甲于內郡者。蓋以地沃土厚,氣和風潤之故也。由此可見,完全可以說“食從大地灣起”。

非常神奇的是,大地灣古民,在4800年前全部消失了,也就是搬離開了世世代代繁衍生存的祖居地。盡管沒有確鑿證據,但伏羲應該誕生于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交替點,伏羲“一畫開天”看到更遠的世界,帶領大地灣人走出去,散布到華夏大地。但其後的軒轅黃帝有在天水清水誕生,也說明走出去的大地灣人,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居地,包括周人、秦人、唐人都從這裏起源,說明“走出去與返回來”,是一個綿延不斷的曆史進程。

天水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産,如麥積山石窟、清水縣新石器遺址、甘谷縣大像山等。其中,麥積山石窟被譽爲“東方雕塑館”,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文化意義。這些名勝古迹的存在,也說明了天水這個地方曆朝曆代都是文化交彙的重要節點。

在中華文明從天水這片古老土地“走出去與返回來”得到漫長曆史進程中,除伏羲率領大地灣先民們向中原地帶等多方向的遷徙外,先秦文化、大漢文化、三國文化,也加大了天水地區的人文交流與飲食交彙。

先秦文化。天水是秦國的發祥地,秦人的先祖在這裏發展壯大,爲後來的秦朝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天水及其周邊地區保留有秦國早期的文化遺存。直到目前,秦腔一直在天水---關中地區傳承。天水地區和陝西的飲食,有很大的相似性。這也是這一波天水麻辣燙火爆的重要支持,從西安到天水,高鐵也就1個多小時的路程。

大漢文化。最著名的就是飛將軍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軍李廣的悲壯故事,讓多少英雄豪傑扼腕歎息。李廣被後世美譽爲“飛將軍”,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他是“猿臂善射”、“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才氣天下無雙”,是一位讓匈奴膽寒的名將。漢武帝驅逐匈奴的過程,其實也是天水地區多民族交融的過程,自然也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飲食交融的過程,都這天水古城交融相會。

三國文化。天水在三國時期是魏蜀爭奪的重要戰場,這裏有諸葛亮六出祁山、失街亭等著名曆史事件的發生地。今天,天水仍保留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等古戰場的遺址。蜀國大將姜維,既是諸葛亮的高徒,也是天水與蜀中文化與飲食交融的曆史功臣。雖然不好說天水麻辣燙與蜀中麻辣到底誰是源頭,但從小就記得,家鄉盛産的麻椒主要銷售到四川去了。

盛唐文化。唐朝李淵、李世民父子,大詩人李白的故鄉。詩仙李白“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不僅自己豪情萬丈的足迹遍布華夏大地,還成功爲天水吸引來了詩聖杜甫,客居天水三個月,寫了117首“秦州詩”,其中“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流傳千古,感人肺腑!盛唐的隴右勢力,就是大唐的皇族,在飲食文化上自然處于當時的頂端。

曆史上,天水是開國皇帝輩出的地方,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前秦的開國皇帝苻堅、後涼開國皇帝呂光、南涼開國皇帝禿發烏孤、西涼開國皇帝李暠,都是天水人氏。

除此之外,近代隴上鐵漢安維俊,秦安人胡缵宗官至右副都禦史、山東巡撫、河南巡撫,都是天水飲食南北交融的貢獻者。尤其是山東巡撫胡缵宗,曾經鎮守東南一大都會蘇州。在蘇州知府任上,胡缵宗依然勤勉盡職,政績斐然,還是一個書法家和美食家。天水伏羲廟門有匾額“與天地准”,江蘇鎮江摩崖有“海不揚波”,山東曲阜孔廟正面第一坊懸有巨匾“金聲玉振”。都是胡缵宗的手筆。當時與後世尊稱其爲"關西夫子"。包括天水秦安非遺項目“秦安小曲”,在西北人的粗犷中融入了婉約溫柔,相傳也是胡缵宗任蘇州知府時引入家鄉。“天水秦安四大湯”中的鱿魚湯,就是胡缵宗從南方引入西北家鄉。

天水飲食與天水文化,在這從遠古開啓的“走出去與返回來”的曆史進程中,形成了獨特而又底蘊深厚的飲食文化,這也是這次天水麻辣燙火辣辣的重要因素。

新天水網曾經描寫過天水秦安一道與鱿魚湯齊名的酸辣肚絲湯,其曆史曆史可上溯至清末,是秦安最爲有名的小吃,是甘肅省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熟豬肚絲是其主食材,玉蘭筍絲、線椒絲,姜絲、蔥絲、木耳、蛋皮絲、青菜絲等爲輔料。肚絲入鍋,水滾勾芡入菜,下胡椒粉,酸辣爽口、色澤黃亮。

文章描述到:酸辣肚絲湯之于秦安,就像火鍋之于四川,酸辣肚絲湯之于秦安人,譬如牛肉面之于蘭州人,小飯之于張掖人,糊鍋之于酒泉人,那種故土般悠長的滋味已經融入了當地人的血脈之中。一道酸辣肚絲湯,傳承了大地灣先民的食俗文化,兼容了川人晉人的酸辣口味,猶如盛開在秦安人味蕾上的絢爛花瓣,沉澱成天水人腹腔中的相思記憶,濃郁厚重的美食味道,綿延相傳,從遠古一路飄香,傳承至今。

僅僅從這一例,你就可以看出天水這篇古老的土地,從伏羲女娲的先民開始,有一種滲透曆史的文化自愛,尤其體現在飲食文化之中,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澱與世代傳承,才有了依托這片神奇大地,承載這股華夏文明祖脈,傳承無數曆史人物風尚的天水麻辣燙,成爲步入高質量新階段,以新質生産力作爲新動力,滿足14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時代樂符,並將沿著“一帶一路”,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譜寫又一道中華文明靓麗的風景線。

與此同時,在天水麻辣燙這一道蘊含天地精華,人文底蘊和經略華夏的美食中,激發其整個産業鏈條中蘊含的新質生産力,必須涵蓋城市品牌塑造,塑造飲食文化,運作市場經濟,推動産業集群,依托特色園區,體現食品向善的每一個環節,把新質生産力的發展與中華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新質生産力發展觀,讓新質生産力始終不脫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謂讓人類産生就業與生存恐慌的大模型,都應該能夠在這種人間煙火的氣息中大會應有的作用,比如說,國內這麽多所謂價值動辄以無數個“小目標”投入和估值的“大模型”,難道就不能在國家治理的高度,考慮滲透曆史的文化底蘊,對淄博、哈爾濱到天水進行預測,並幫助當地政府預先做好各種准備嗎?

作者預告:本文爲《天水麻辣燙如何激發新質生産力》系列報道之六:從大秦帝國到大唐盛世,文化自愛的曆史穿透力,激發天水麻辣燙蘊含的新質生産力;

已經推出《天水麻辣燙如何激發新質生産力》系列報道之一:人民自覺、政府自信、網絡自發、物質自足和文化自愛,秦安:如何讓天水“麻辣燙”,成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質生産力?

以及《天水麻辣燙如何激發新質生産力》系列報道之二:從文化底蘊到數字素養,人民自覺的強大聚合力,激發天水麻辣燙蘊含的新質生産力,秦安:人民自覺的強大聚合力,激發天水麻辣燙蘊含的新質生産力

《如何讓天水麻辣燙激發新質生産力》系列報道之三:從天水保障到甘肅行動,政府自信的持續推動力,激發天水麻辣燙蘊含的新質生産力,秦安:政府自信的持續推動力,能激發天水麻辣燙蘊含的新質生産力

《天水麻辣燙如何激發新質生産力》系列報道之四:從炫耀視頻到網民打卡,網絡自發的空前爆發力,激發天水麻辣燙蘊含的新質生産力;秦安:網民自發的空前爆發力,激發了天水麻辣燙蘊含的新質生産力

《天水麻辣燙如何激發新質生産力》系列報道之五:從生態文明到航天育種,食品自足的跨界創新力,激發天水麻辣燙蘊含的新質生産力;

之後將逐漸推出《天水麻辣燙如何激發新質生産力》系列報道之七:從“一畫開天”到“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永恒親和力,激發天水麻辣燙蘊含的新質生産力。

2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