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硅谷”到“世界的中關村”,關鍵靠開放|新京報社論

新京報評論5 2024-04-26 03:40:19
中關村的蝶變之路,不僅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縮影,也見證了中國自主創新的曆程。 ▲4月24日,媒體記者和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裏的仿生人形機器人互動。 圖/新華社 新京報社論 4月25日,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10項重大科技成果重磅發布。其中之一便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的《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建設方案),明確了中關村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總體要求,提出到2027年成爲世界科技園區發展的重要標杆;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中關村的影響力、競爭力、引領力全面領先。 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和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也是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一直以來都被國家寄予厚望。此次建設方案爲中關村確立了新的發展目標——由過去的“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變爲“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這是更高的要求,也標志著中關村站到了新的曆史起點。 更高發展目標的確立,是由中關村現有發展基礎和發展階段所決定的。經過4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中關村已成爲我國原始創新的策源地、自主創新的主陣地和高科技企業的出發地,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發展格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萬余家。2023年,中關村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預計達8.6萬億元,占全國178家高新區的1/6。 應該說,中關村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新路子,爲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因此,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目標的提出,可謂水到渠成。 瞄准此目標,建設方案從打造全球領先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建設世界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培育世界一流的創新型企業、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産業集群、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等五方面部署了重點任務,這也可以看作是實現目標的具體路徑。 這五項任務有一個共同點,即都突出了“全球”或“世界”的定位,與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目標形成了內在呼應。同時,聚焦的也是科技創新的幾大關鍵要素——人才、企業、産業、營商環境等。而這些方面正是中關村和北京的優勢所在,爲中關村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提供了有力托舉。 下一階段,就是要以“首善標准”,將優勢進一步發揮出來。建設方案中提出,要率先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建立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協同攻關機制,著力破除人才發展制度制約,加大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力度,構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等,實際上已經劃出了“重點”。 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開放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詞”。建設方案要求,要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具體包括探索科技開放合作新機制,探索參與全球創新治理新模式,探索創新要素跨境流動便利化等。此外,還要構建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服務體系,搭建國際科技合作網絡平台,建設國際化多元化交流平台,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等。 這些著眼于提升開放水平、國際化程度的要求,可歸結爲兩個主要目的。一是,要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合作中,善用全球資源、全球智慧來加快提升自身創新發展水平;二是,要確保各項發展要素的培育,具備世界眼光,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建立全球競爭力。如此,才能真正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成爲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樞紐。 從“中國硅谷”到“世界中關村”,中關村的蝶變之路,不僅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縮影,也見證了中國自主創新的曆程。 置于新的曆史起點和國內國際大環境下,中關村將以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爲使命乘勢而上,早日成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躍升的主陣地、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樞紐,也爲全球科技進步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付春愔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