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董宇輝的“紅薯幹理論”頓悟:那個不爭氣的孩子也是來報恩的

樊稠說育兒 2024-05-03 02:03:20

每個孩子,都是自帶使命而來。

唯有父母的愛與接納,能幫孩子找到天賦,大膽奔赴心之所向。

作者 | 番茄媽

我本人,是985畢業的博士,隊友也是名校碩士畢業。

本來想著,我們夫妻“強強聯合”,生的兒子不是985也得是211。

結果誰能想到,我家兒子,從上一年級就開始倒數,到三年級了,數學竟然還沒有突破60分。

平常老師更是隔三差五給我打電話,讓我對孩子的學習上點心。

說實話,我真的不能再上心了,周末給他報班,陪他上課,每天晚上一對一輔導作業,可是哪怕我講得口幹舌燥,人家還是一臉迷茫。

我一度非常絕望和焦慮,有時會忍不住罵他怎麽這麽笨。

直到前幾天,我偶然刷到一則董宇輝賣紅薯幹的視頻。

只見董宇輝拿著幾根短而小的紅薯幹,真誠地說道:

“生活中我們買紅薯,大多不會買小的,因爲它沒法蒸也沒法烤。

它這麽小的個頭,注定要在紅薯的世界裏被鄙視、被淘汰的。”

彈幕紛紛附和,可他話鋒一轉,接著說:

“不過,在零食界,它搖身一變成了人見人愛的點心。

因爲小巧玲珑的身材被大家所選擇,因爲軟糯香甜的口感而被大家所喜歡。

發現了嗎?它只是沒找到自己的舞台。”

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的兒子,何嘗不像這個小紅薯呢。

他雖然資質普通,任憑怎麽努力也很難在學業上趕超別人。

可是,他也有獨屬于自己的價值,誰說他將來不會成爲紅薯幹,在自己的舞台大放異彩呢?

養娃就像開盲盒

95%都是常規款

前幾天奧運冠軍楊威在網上的吐槽,引發廣泛熱議。

他和妻子都是體操運動健將,那身體素質杠杠的。

可誰能想到,倆個武林壯士生了仨孩子,個個身嬌體弱,竹竿身材:

老大從小就生病,老二和老三體質更差。

他和妻子都是體操運動員,本想讓孩子們從小練體操,有朝一日能繼承衣缽,備戰奧運。

結果,大兒子練了2年體操,在他的專業指導下,終于成功地喜歡上了高爾夫。

老二練了一段時間,牙磕掉了,膝蓋破了,手破了,頭破了。

老三練到現在,支氣管炎加肺炎,在醫院裏寫作業……

最後,楊威只能無奈地表示——已經接受了這個現實。

三個孩子雖然清瘦,但快樂健康,這就夠了。

評論區有人表示釋懷:

“看到奧運冠軍孩子也這樣,我就放心了。”

你還別說,父母是運動員,孩子是運動白癡;父母是藝術家,孩子毫無藝術細胞;父母是學霸,孩子是學渣...

身懷這種苦惱的父母還真不在少數。

之前在熱搜上看到這樣一段視頻。

一位當老師的母親,得知兒子數學才得了18分後,無奈地曬出了自己的教師資格證。

十幾秒的視頻寂寞無聲,可她的崩潰和絕望卻震耳欲聾。

身爲老師,哪怕你教學經驗豐富,桃李滿天下,自己的家裏,該結苦瓜還是苦瓜。

評論區裏32萬評論,幾乎都是各位父母深深的共鳴。

哪怕你是985、211的學霸,也不耽誤你生出一個學渣娃。

看過一組數據:

在全國,只有前6%的孩子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985的只有0.79%,能讀211的只有2.41%,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

不得不說,養娃就像開盲盒,你以爲你能抽到隱藏款,其實上95%以上都是一抓一大把的常規款。

從過度期待,再到希望破滅,每位父母終會認清一個事實:

那就是未來能夠走上金字塔頂尖,閃閃發光的孩子,可謂鳳毛麟角。

你的孩子,很大概率上會是一個極其平凡的人。

那個不爭氣的孩子

未必不是來報恩的

可是,難道孩子資質平平,作爲父母我們就該放棄,就此躺平嗎?

非也。

在網上看到博主@張昕的心路曆程:

他和妻子都是妥妥的學霸,自己還是心理學教授。

但是他們的孩子在學習方面就是不開竅,

妻子三年級寫的散文詩刊登上了市報,而他們的兒子三年級時寫的作文是:“我想變成一條狗”。

平常兒子的老師更是三天兩頭告狀,班主任還特意建立了一個以兒子姓名來命名的群,作爲告狀專用。

有次他輔導兒子寫作業,說了半天,兒子還是一臉迷茫。

他無奈地對兒子說:“你先回房間,我想一個人靜靜。”

等孩子走後,他把滿腔怒火都凝聚到手心,一拳打穿了黑板,手腕上至今還留著傷疤。

後來,他和妻子認真反思了自己,覺得不能因爲孩子成績不好,就把孩子逼得無路可退,身心俱疲。

于是,他們決定轉變心態,不再一味雞娃,而是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和發展興趣。

一段時間之後,竟發現了孩子的不少優點:

他很有運動天賦,核心力量和背肌力量很強,才八歲就有腹肌,攀岩遊泳學一天比別人學了一學期的都強;

他對物理化學很感興趣,爲此他專門帶孩子去請教了專業的化學老師,孩子也很願意學,一改往日的心不在焉,積極提問。

他自理能力也很不錯,在媽媽睡覺的時候,他已經會自己做一桌簡單的飯菜,還能給弟弟餵奶。

一個身體素質好、自理能力強、有自己的興趣,並願意爲之努力的孩子,哪怕未來不是人中翹楚,也一定過得不會差。

所以,別小瞧那個“不爭氣”的孩子,哪怕他資質一般,也未必不是來報恩的。

前段時間,山東一位“學渣父親”在家長會上的一番發言,火上了熱搜。

這位爸爸先是坦言,自己兒子是“學渣”,嚴重給班裏拖了後腿,並當衆給大家道了歉。

接著,他話鋒一轉,非常真誠地說:

“但是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爲國之棟梁,相信他能夠有個美好的未來。”

接著,他還細細數起原因:

“我的兒子心理特別強大,他學習成績這麽差,依然能吃能喝能玩能睡。

我是一個高級心理咨詢師,他的心態比我還強大,將來走上社會之路,一個人心理強大和情商高,這是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爸爸在家長會上的這段精彩發言,贏得滿堂喝彩。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藏。

就像紅薯有紅薯的香甜,紅薯幹也有紅薯幹的美味。

我們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生命,再把他們分成三六九等。

父母的使命,是理解和悅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並呵護他的成長需求,然後允許他以自己獨有的姿態綻放。

爲人父母最大的智慧

就是幫孩子找到屬于自己舞台

看過一個故事:

有個叫吉娅的女孩,學習特別努力。

她上課時,從來不開小差,下課後,也認真完成作業,平常更是隔離一切娛樂活動,全身心撲在學習上。

可就是這樣拼命,吉娅的成績也沒有擠進過班級前10。

起初,父母對她的成績也很擔憂。

後來他們意識到,女兒到天賦也許並不在學習,就開始多方面挖掘孩子的潛力:

帶她去戶外冒險,去大自然觀察動植物,或者帶她參加各種社會實踐。

漸漸地,他們發現女兒對數字很敏感,很喜歡做生意,便給予了她很多鼓勵與支持。

最後,吉娅雖然沒有考上名牌大學,卻成爲一名出色的女企業家。

每個娃都是自帶基因密碼來到這個世界的,有著獨一無二的個性和能力。

爲人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懂得遵循孩子的天性,接納它、擁抱它,幫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舞台。

李玫瑾教授曾談起自己的女兒。

女兒從小是個數學學渣,滿分120分的數學,女兒只考了15分。

但她並沒有因此氣餒,或是逼女兒惡補數學。

而是尊重女兒天性,帶著她出去旅遊,發掘她的藝術特長…

後來她發現了女兒在音樂方面的天賦,便鼓勵女兒去學習音樂。

最後女兒上了一所藝術類院校,成了一名音樂老師,現在過得也很幸福。

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說:

“每一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只是表現出的方向不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智能優勢,才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適應社會發展的人”。

從那天起,我開始轉變心態,不再在學習上逼迫孩子。

而是暗暗觀察兒子身上的優點和特長。

慢慢地,我發現他心地純良,懂禮貌,有愛心,平常很愛做家務。

而且他動手能力特別強,平常家裏家裏的水管、燈泡壞了,他拿工具自己就能修好。

除了水管,家裏大大小小的置物架,也都是他獨立組裝完成。

我和隊友不由得心裏暗暗欣慰:這不是當工程師的好料子麽!

就算當不成工程師,如果將來能學一門技術,在那個領域做的得心應手,也未嘗不可。

正如土耳其諺語所說的:“上帝爲每只笨鳥都准備了一根矮樹枝。”

父母要做的,不是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金光閃閃的“天才”。

而是在看清現實、接納平凡後,爲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根樹枝,引導他們在自己的賽道上肆意奔跑。

有句話說的好:

教育的過程,就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

也許我們拼盡全力,孩子仍過的是普通人的一生。

但爲人父母,我們總要盡可能地鼓勵他、托舉他、遵循他的天性,激發他的潛能,送他去看更廣闊的世界,讓他的人生不留遺憾。

不管結局如何,都要紮紮實實陪孩子努力一場。

點個“贊吧”,願每位父母在養育之路中,都能早日覺醒——

放棄過高的期待,探尋孩子的本我,與孩子共同成長。

也願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束光,光芒萬丈。

2 阅读:197

樊稠說育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