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絲路印記傳承絲路精神

人民日報國際 2024-04-26 11:30:41

  縱觀人類曆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也爲不同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撐。

  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先輩們,架起了東西方和平合作的橋梁:他們筚路藍縷,穿越沙漠戈壁,開辟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他們揚帆遠航,穿越波濤大海,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穿越不同時空、跨越不同文明,東方的絲綢、茶葉、瓷器與西方的玻璃、香料、天文隨著陣陣駝鈴與片片白帆轉運流通。

  近年來,各國積極開展聯合考古等活動,大量出土文物訴說著古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交往故事。循著這曲萬裏駝鈴萬裏波的浩浩長歌,我們如今依舊能在世界各地的絲路印記中,感受到陸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和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這是一條通商易貨之路,更是一條文明交流之路。回望曆史探尋絲路印記,傳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彙聚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強大合力。

  圖片說明:

  圖①: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建于阿弗拉西阿蔔古城(今撒馬爾罕)遺址之上的撒馬爾罕曆史博物館主展廳裏,陳列著從該遺址出土的壁畫。壁畫描繪了唐高宗狩獵、武則天泛龍舟等場景。圖爲壁畫一角。

  魯斯蘭·肯紮耶夫攝

  圖②:阿曼第二大城市塞拉萊曾是古絲綢之路航道的重要港口,也是古代中東乳香貿易中心之一。600多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曾多次造訪阿曼佐法爾等地,帶去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物品,並將乳香等香料帶回中國。爲傳承中阿友好,兩國達成一致,在塞拉萊市設立鄭和紀念碑,以銘記這段友好交往的曆史。

  本報中東中心分社 塔裏克·易蔔拉欣攝

  圖③:地處西班牙東南部的瓦倫西亞,2000多年前就是古絲綢之路重鎮。通過經貿往來,中國的絲綢、瓷器和大米等傳入瓦倫西亞,成爲其城市文化印記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民衆在貿易往來中學會了制作絲綢,並結合當地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圖爲瓦倫西亞絲綢博物館中陳列的當地絲織品。

  本報西班牙分社 大衛·阿瑪爾攝

  圖④: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曾在1325年至1354年遊曆多國,總行程約10萬公裏,足迹遍及古絲綢之路多地。他創作的《伊本·白圖泰遊記》記錄了中國泉州、杭州等地的繁榮景象。圖爲在摩洛哥丹吉爾老城,伊本·白圖泰紀念館中的伊本·白圖泰雕像。

  西姆德·巴拉達·阿萊米攝

  圖⑤: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市中心的阿曼國家博物館,數量龐大的中國藏品得到完好保存,它們來自中國不同的朝代,呈現出了一條關于中阿友好交往清晰而久遠的時空線索,也爲當年古絲綢之路的繁盛提供了充足的證明。圖爲館中的明青花瓷器。

  本報中東中心分社 塔裏克·易蔔拉欣攝

  圖⑥:出土于伊朗西阿塞拜疆省塔卡布市的拉傑瓦迪納彩龍紋釉磚可以追溯至14世紀,是中國和伊朗在古絲綢之路上進行文明交流對話的實證。磚上有精美的貼金箔龍紋,其風格和元青花瓷器上的龍紋如出一轍。圖爲日前故宮博物院“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展出的拉傑瓦迪納彩龍紋釉磚。

  大衛·皮特攝

  圖⑦:建立于15世紀的瓦倫西亞絲綢交易所,見證了中國與歐洲開展絲綢貿易的曆史。圖爲瓦倫西亞絲綢交易所內景。

  本報西班牙分社 大衛·阿瑪爾攝

  圖⑧:烏茲別克斯坦的世界文化遺産希瓦古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驿站。2013年以來,中烏合作開展的希瓦古城曆史古迹保護修複項目秉持最小幹預的文物保護原則,堅持使用“原材料、原工藝”,最大限度保留文化遺産的真實性、完整性,修複效果不僅得到古城居民的廣泛肯定,也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評價。圖爲希瓦古城一景。

  謝裏法·庫爾巴諾娃攝

  圖⑨: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帶去了絲綢、茶葉、瓷器等産品和先進的生産技術,助其發展成爲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港。當地人爲紀念鄭和,在鄭和官廠遺址建立鄭和文化館。圖爲館內陳列的鄭和船隊模型。

  羅傑·陳攝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