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仲爲謀升遷欲與陳誠結盟遭拒:陳誠需要的不是朋友,而是部下

可愛到飛起 2023-08-10 16:28:43

圖片來自網絡

憑心而論,李宗仁是不願意到北平去當這個行轅主任的。

從表面上看,北平行轅直轄第十一戰區和第十二戰區,地域包括河北、山東、察哈爾、綏遠、熱河和北平、天津、青島這五省三市,凡是在這五省三市內的黨、政、軍各部門,都歸李宗仁說了算。

可從實際上看,孫連仲的第十一戰區和傅宜生的第十二戰區各有各的爐竈,山東的王耀武和熱河的劉多荃也各有各的章程。

山東的王耀武就不多說了,那是蔣氏嫡系中的嫡系,不聽自己的話也是正常的。綏遠的傅宜生和熱河的劉多荃一是晉綏軍,另一個是原東北軍,和自己都沒有多少交情,不聽自己的話也能理解。而河北的孫連仲卻是自己在台兒莊會戰開始一直到武漢會戰都深爲倚重的老部下,無論從公義上還是私交上都有不錯的交情。

可孫連仲來到北平後的一系列表現卻讓李宗仁傷透了心。孫連仲不僅在接收北平敵僞財産問題上與自己針鋒相對,更在軍事上與自己對著幹。

比如,對北平行轅編制內的部隊調動,孫連仲與李宗仁一個招呼都沒打的前提下,就把侯境如第92軍從武漢,牟庭芳第94軍從上海開到了北平和天津,並隨即任命二人爲北平、天津警備司令。

在李宗仁看來,自己這位昔日的老部下、老朋友已經變了,在由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任上調任第6戰區司令長官後,就一頭紮進了陳誠的懷抱。

看來,自己與孫連仲的交情也走到頭了。

就在李宗仁在感慨人心不古的時候,孫連仲也陷入了糾結之中。他也知道,他在北平的一系列舉措就是明著與李宗仁翻臉。可他又有什麽辦法呢?

自從加入了陳誠的派系後,他哪裏還有什麽自主發言權呢?一切都要以陳誠的意見爲意見,凡事都要以團體的態度爲態度。早知今日,自己當年又何必低三下四地投到陳誠門下呢?

在外人眼裏,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戰區司令長官,可在實際上,自己不過是被陳誠推在前面代其發聲的傀儡罷了。

那麽,作爲一代名將的孫連仲,又爲何投入到陳誠門下,甘願受其支配呢?

兩個原因。一是孫連仲屢立戰功,可始終未獲提拔。即使提拔,也遠未能與他的戰功相匹配;二是,孫連仲所部的西北軍經過了娘子關之戰、保定會戰、台兒莊戰役、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後,已經元氣大傷。

可在那些沒有立下多少戰功的嫡系部隊紛紛擴編的時候,立下大功的孫連仲部西北軍竟然還被撤編了1個軍的番號。

武漢會戰後,蔣氏以第42軍在撤退時軍長陣亡爲借口悍然撤掉了第42軍的番號。

這一切,既讓孫連仲感到憤怒、不平,可又毫無辦法。

經過高人點撥之後,孫連仲認爲,在老長官馮玉祥失勢之後,自己這支部隊要想站住腳,並且有所發展,只能尋找新的靠山。

而這個靠山,孫連仲選擇了蔣氏的“紅人”陳誠。

確實,要論方面戰功,在抗戰初期,孫連仲的功勞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台兒莊一戰中,若不是池峰城第31師死守,哪裏會有台兒莊的大捷?

圖片來自網絡

在遭到多次不公的待遇後,一向以本事說話的孫連仲也開始“上道了”。

對于孫連仲,蔣氏始終在關注。可對孫連仲的任用,蔣氏又始終不放心。孫連仲畢竟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一向對馮玉祥很尊重,雖經磨難,但始終沒有明確向自己表現出效忠的態度。對于這樣一種人,用是要用的,可卻不能重用。

可究竟該如何用呢?蔣氏又很費躊躇。思來想去之後,蔣氏決定任命孫連仲爲1戰區副司令長官,歸衛立煌指揮。

論資曆,孫連仲和衛立煌雖然不是一個系統的,但資曆不相上下;論戰功,在抗戰初期,孫連仲是要超過衛立煌的。

深谙蔣系部隊操作手段的孫連仲知道,這個戰區副司令長官其實就是個擺設。況且,他對衛立煌當了自己上司還有幾分不服氣。因此,一個爲自己前途謀劃的念頭浮現了。

1939年夏天,孫連仲趁著戰事稍歇,部隊正在整訓的閑暇,來到了重慶,准備謀求一個戰區司令長官或者省長的位置。

可孫連仲在重慶跑了兩個月,他的期望未能得到任何人的支持。

一來,孫連仲沒有加入任何派系。

原有的西北軍雖然是一個僅次于蔣氏嫡系的派系,可隨著馮玉祥的失勢,早就分崩離析了。況且,就算是在西北軍內部,也在蔣氏的撥弄下嚴重不和。

二來,孫連仲在政壇上沒有助力。

雖然張厲生是孫連仲的老鄉,也願意幫忙。可他畢竟是政界人士,對軍界的事情實在是幫不上忙。

這一切都被蔣氏看在眼裏。

出于讓孫連仲繼續賣力的考慮,蔣氏把孫連仲由1戰區副司令長官改任爲5戰區副司令長官。在蔣氏看來,既然你不服氣衛立煌,認爲衛立煌的資曆和戰功都不如你,待在衛立煌手下有些憋屈,那就把你調到5戰區去。

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既有資曆,也有戰功,並且當年還是與孫連仲老長官馮玉祥同列的人物,這下你滿意了吧?

可孫連仲還是不滿意。

這回的不滿意倒不是孫連仲不服氣李宗仁,而是李宗仁本身也是個非嫡系將領,手中握有的資源和權力既不多也不大,能夠維持住新桂系自身的生存就不錯了,哪裏還能輪到孫連仲?

憑心而論,李宗仁對孫連仲算是不錯了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還是能夠保證孫連仲第2集團軍的基本生存的。如把劉汝明的第68軍和原韓複榘第3集團軍的曹福林第55軍也撥給了第2集團軍,擺脫了第2集團軍偌大的牌子僅下轄一個軍又一個旅的尴尬局面。

可就像上文說到的那樣,李宗仁自己都吃不飽,哪裏有更多的力量幫助孫連仲?

但不管怎麽說,孫連仲的實力還是增強了,第2集團軍平添了兩個軍,實力大增。

1940年初,蔣氏想要委派孫連仲擔任冀察戰區總司令兼任河北省省長。

因爲原總司令和省長鹿鍾麟拉個關系跑個腿沒問題,可要論起指揮打仗,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而孫連仲既是河北人,手下的西北軍又大多數是河北一帶人,由孫連仲來擔任冀察戰區總司令兼任河北省省長應該是把合適的人放在了合適的地方。

按理說,經過了多年的等待,孫連仲終于等來了一個獨當一面的機會,應該立即赴任才是。冀察戰區雖然僅是一個遊擊戰區,在級別上比帶序列號的戰區地位稍差,可畢竟也是戰區。

可孫連仲和手下的幕僚們一商量,覺得還是不去爲好。一來,河北的局勢過于複雜,日軍、八路軍、僞軍、民軍和蔣系部隊的勢力範圍犬牙交錯,要想玩得遊刃有余,太難;二是,要到河北去,勢必要與八路軍打交道。與八路軍合作吧,蔣氏肯定不高興,不與八路軍合作吧,恐怕又站不住腳;要是和八路軍打起來,恐怕連老本都會丟掉。

因此,這些幕僚們建議孫連仲,還是委婉地拒絕爲好。

蔣氏見孫連仲不肯奉命,也只得把這個職務交給了後來投敵的龐炳勳。

可就在孫連仲松了一口氣的時候,接下來事情更讓孫連仲惱火。

劉汝明和孫連仲雖然都是西北軍,可卻是第29軍系統的。而孫連仲呢,則是在中原大戰後先期投降蔣氏的幾支西北軍之一,二人自來不和。因此,劉汝明第68軍雖然在名義上歸屬孫連仲指揮,可孫連仲卻根本指揮不動。

無奈之下,李宗仁只好把68軍調走。

而曹福林的第55軍呢,情況和劉汝明差不多,原來所屬的第3集團軍韓複榘部投降蔣氏的時間還要早于孫連仲。

李宗仁之所以把第55軍調給第2集團軍,是因爲曹福林不服氣接替韓複榘擔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的孫桐萱。因爲曹福林和孫桐萱的資曆相差無幾,憑什麽孫桐萱能接韓複榘的班,而我曹福林不能?

李宗仁沒辦法,只能把曹福林第55軍調到張荩忱的第33集團軍。張荩忱戰死後,由馮治安繼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而曹福林又不服氣馮治安。

沒辦法,李宗仁只能再次把曹福林第55軍調給了孫連仲的第2集團軍。

圖片來自網絡

對孫連仲,曹福林還是服氣的。可隨著孫連仲對部隊的人事進行調整,損害了曹福林的利益,曹福林又不幹了,對孫連仲的命令陽奉陰違。

這一切,都讓孫連仲身心俱疲,也因此萌生了想要加盟陳誠派系的想法。

孫連仲一廂情願地認爲,自己當年在江西“圍剿”紅軍的時候,和陳誠的關系不錯。現如今自己願意和陳誠結盟,陳誠應該欣然接納才是。

可孫連仲派到6戰區長官部去聯系陳誠的幕僚回來後,給出的說法卻讓孫連仲怎麽也沒想到。

這位幕僚說,“今非昔比,陳誠需要的已不是朋友,而是部下。”

也就是說,孫連仲想要與陳誠結盟是不可能的,陳誠不缺盟友。只有心甘情願表明願意作陳誠的部下,才會被提拔。

別看孫連仲曾經與陳誠相交甚好,又是在抗戰中戰功赫赫的名將,可在此時的陳誠眼中,孫連仲不過是一個既無多少實力,也無地盤的一個老軍頭罷了,想要與我結盟,你也配!

而此時,已經飽嘗寄人籬下之苦的孫連仲早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風骨,在1941年秋陳誠來第2集團軍駐地視察的時候,孫連仲對陳誠表白:“我是一個粗人,請部長多多指教,今後唯部長之命令是從。”

終于,又一位曾經鐵骨铮铮的抗戰名將拜倒在了權力面前。

那麽,陳誠真的信任孫連仲是真心投靠自己嗎?

絕非如此,在這期間,陳誠一共對孫連仲進行了三次考驗。要知道,孫連仲可不是普通人,要麽不用,要麽重用。而要在重用之前,是要對孫連仲進行考察的,不然,豈不是引狼入室?

1942年春,陳誠派親信孔令恂到第2集團軍擔任副總司令。

在蔣系部隊中,每逢蔣氏要吞並一支部隊,慣例都是先派一人去當副手,然後再把主官以需要進修的名義調走,從而達到架空主官的目的。

此次,陳誠派孔令恂來的目的倒並非是想要架空孫連仲,而是想要試探孫連仲是否信任自己。畢竟,信任是相互的。

如果孫連仲認爲陳誠把孔令恂派來是爲了架空他,那麽,就意味著孫連仲對陳誠懷有戒心,陳誠自然不會把孫連仲吸納進派系。

可是,孫連仲對孔令恂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讓孔令恂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果然,兩個月後,完成任務的孔令恂以借口養病爲名回了重慶再沒回來。

這就意味著,陳誠對孫連仲的頭次考查結束。

1943年1月,孫連仲被任命爲代理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不久,由陸軍中將加上將軍銜晉升爲2級上將。

此時,陳誠正在滇西准備遠征軍再次赴緬作戰事宜,急需大量人手。可令人奇怪的是,陳誠雖然缺人手,卻沒有從第6戰區調走多少人,仍然保持全班人馬。

這是陳誠對孫連仲的第2次考查。

陳誠的目的就是看孫連仲在擔任第6戰區代理司令長官期間是否刻意安排私人。因爲職務就那麽多,孫連仲如果想要安排私人,只能把原來陳誠安排的人擠走。

可孫連仲在赴任的時候僅帶來了一個人擔任副參謀長,對陳誠原來的人一個也沒動。一直到了陳誠把第6戰區放心交給孫連仲,從第6戰區大量調人增強遠征軍的時候,孫連仲才開始從第2集團軍往第6戰區調人充實崗位。

孫連仲的表現讓陳誠很滿意。陳誠對孫連仲的第2次考查結束。

鄂西會戰爆發後,由于孫連仲剛來第6戰區,對戰區的情況還不十分了解,因此,在開戰之初,第6戰區陷入被動。

此時正擔任遠征軍司令官的陳誠立即趕回,接手了指揮。這是陳誠對孫連仲的第3次考驗。

按理說,既然孫連仲已經代理了第6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就不應該再幹涉第6戰區的指揮。如果孫連仲表示不滿,甚至不交權,陳誠也無可奈何。

可孫連仲二話沒說,立即把指揮權交給了陳誠。這讓陳誠更加滿意。

鄂西會戰後,已經連續通過了陳誠三次考查的孫連仲終于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第6戰區司令長官。

客觀地說,陳誠用孫連仲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爲陳誠此時擔任遠征軍司令,主要精力都放在遠征軍,根本無法顧及6戰區的工作,這個司令長官的位置早晚也得交出去。

可“土木系”的兩員大將中的羅卓英跟隨他在遠征軍工作,郭忏的指揮能力和資曆都稍弱,不足以擔負起這麽重要的崗位。而孫連仲的加入正好解了陳誠的燃眉之急。

不然,換了任何一位資曆深厚的大將擔任第6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的地盤即使能保住,其組織架構也會被攪得亂七八糟。

陳誠 圖片來自網絡

當上了第6戰區司令長官的孫連仲此時也比較志得意滿,厮殺了半生,終于成爲了方面大員,可謂是不虛此生啊。

待到位置穩定之後,孫連仲就開始謀劃如何增強自己在“土木系”的力量。

在當時,一個戰區司令長官沒有自己的基本部隊,是無法如指臂使地指揮部隊作戰的。爲此,孫連仲就向蔣氏和李宗仁請求把第2集團軍從第5戰區調到第6戰區來。

一來,自己已經過上了好日子,也不能忘了昔日那些夥伴。

二來,第2集團軍是一個擁有三個軍的集團軍,正在抗戰時期也是比較少見的。如果能調到第6戰區,不僅能增強自己在陳誠面前的話語權,還會使那些對他不那麽尊重的嫡系將領們再也不敢笑話自己是“光杆司令”。

可孫連仲再一次失望了。

接到調令後,劉汝明的第68軍和曹福林的第55軍根本就不奉命。

這其中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劉汝明和曹福林本就與孫連仲不是一種人,在第5戰區的時候就不和。

過去,幾個人的職位相差不多,局面尚能勉強維持。可如今,孫連仲已經是戰區司令長官了,而劉汝明和曹福林二人才是軍長,二人又豈會到孫連仲帳下去聽招呼?

其二、李宗仁的反對。

鄂西會戰後,李宗仁第5戰區遭到打擊,損失很大,兵力本就不敷使用。可孫連仲又要求調走一個擁有三個軍的集團軍,這豈不是讓第5戰區雪上加霜?因此,李宗仁表示反對。

因此,孫連仲的調兵計劃未能成功,只是把原來的嫡系第30軍調到了第6戰區。

1945年6月,抗戰勝利在即。爲了不讓華北落入非嫡系部隊之手,陳誠保舉孫連仲擔任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負責華北、平津等地的接收。

可讓孫連仲沒想到的是,這批在八年抗戰中吃了苦的人進了平津後,就像餓狼進了羊圈一般,把一個原本好模好樣的接收變成了“劫收”。

這一切既讓孫連仲始料未及,又讓他束手無策。那些打著各式各樣牌子的“劫收”部門要麽是大員們空降下來的前驅,要麽就是各類先遣機構,即使他的第十一戰區,那些自命爲陳誠嫡系的將領們也沒把他這個戰區司令長官放在眼裏。

對于一個半路加入陳誠派系的人,孫連仲對這一切都無可奈何。這也正是傀儡的悲哀之處。

憑心而論,孫連仲之所以選擇投靠陳誠,固然有想在仕途上更進一步的想法,但對西北軍的愛護之心也是有的,他想盡自己的力量盡可能地爲西北軍多保留幾顆種子。

可事實卻是,他雖然本人得到了高位,可西北軍仍然沒有逃脫被撤編,甚至被吞並的命運。

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孫連仲始終處于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其部下要麽起義,要麽被消滅。他自己也在倉皇之中逃到了海峽對岸,與老夥伴龐炳勳合夥開了個小酒館度過了後半生。

圖片來自網絡

3 阅读:1016

可愛到飛起

簡介:謝謝你那麽喜歡我,還關注支持我,堅持每天帶來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