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投資中國”品牌吸引力

經濟日報 2024-05-16 06:40:27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當前,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我國吸引外資面臨一定挑戰,但隨著一系列穩經濟、促開放、引外資的政策效應持續顯現,外資企業持續看好我國市場,吸引和利用外資具備堅實基礎和廣闊空間。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設外資企業達到1.2萬家,同比增長20.7%,延續了去年以來新設企業增長較快的態勢。增強“投資中國”品牌吸引力,必須不斷提升利用外資水平,以高水平開放擴增量、穩存量,強化産業、要素、市場和制度支撐,爲中外投資者提供一個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

我國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在推動産業提質增效、促進要素高效順暢流動、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完善體制機制方面都將爲外資企業來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保障。

強化産業新支撐。新質生産力的發展不僅爲我國經濟帶來向“新”力,也爲外資企業拓寬了合作共贏新空間。隨著傳統的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漸削弱,外資企業需要主動順應我國産業結構升級趨勢,通過創新提升産品附加值來維持競爭力。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通過改造升級傳統産業、加快發展新興産業、前瞻布局未來産業,大力推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對外資企業而言意味著更多的發展機遇。要加大重點領域引進外資力度,引導外資投向高科技制造業和生産性服務業,讓更多外資企業選擇中國、紮根中國。

培育要素新優勢。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以低成本爲核心優勢的傳統引資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培育利用先進生産力和新型生産要素是吸引外資的必然選擇。一方面,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激發技術、信息、數據、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活力,提高各類生産要素對産業創新發展的貢獻,有利于夯實吸引外資的優勢基礎,爲跨國企業在華高質量發展、優化我國利用外資結構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通過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讓各類優質的要素資源高效順暢流動,培育“投資中國”的要素新優勢。

挖掘市場新潛力。當前,外資企業在華産業布局和市場戰略定位更側重于中國市場業務。據統計數據分析,超九成在華外資企業主要面向中國市場。隨著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程加快,我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等的消費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業態和模式不斷湧現,超大規模市場帶來更多消費場景、更低投資成本和更高投資收益的綜合優勢,市場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會進一步顯現,外資企業將更多地受益于“投資中國”品牌的市場新潛力。

釋放制度新紅利。打造“投資中國”品牌,提升産業新支撐、要素新優勢和市場新潛力的吸引力,關鍵是建立公平、可預期的市場規則體系,以公平競爭、充滿活力的投資環境和穩定的預期來釋放投資活力。2023年,國務院出台《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聚焦外資企業關切,推出了24條具體措施,極大鼓舞了在華外資的信心。通過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完善自身規則與制度體系,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有利于集聚全球的優質資源要素,爲推動投資便利化和自由化提供政策支持。

同時,提升“投資中國”品牌吸引力,還需從強化要素供給、更好對接內需市場和充分釋放制度紅利等方面入手,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充分發揮外資技術的外溢作用,積極引導外資加大在醫療康養、研發設計、金融服務、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信息通信等現代服務業方面的投入力度,鼓勵外資流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以及數字經濟、低碳環保等領域。二是暢通創新要素流動。促進內外資企業創新合作。支持外資科技企業與國內科研機構共同開展科技攻關,加強人員交流合作,鼓勵外商在華成立研發中心和區域研發總部,大力推動數據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爲外籍人才在華工作、停居留、永久居留等提供便利。積極參與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制定,增強我國在國際規則制定上的話語權。三是引導投資流向。鼓勵外資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關鍵領域加大創新投入,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參與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四是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堅持公平競爭原則,持續優化市場准入,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標准制定,保持政策舉措的穩定性、可預期性。做好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與市場准入負面清單銜接,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定期評估、排查、清理各類隱性壁壘。

(作者季劍軍 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