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沒人情味的城市,外地遊客很失望,有人說來了10年還像客人

子明感感 2024-05-09 07:18:52

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

也許是爲了尋找一片宜居的淨土,亦或是爲了工作不得不背井離鄉,如今中國幾乎每座城市,每時每刻都有著大量的人口流動。

人們常說“吾心安處即吾鄉”,但對于少數幾座城市來說,這句話卻並不是那麽恰當。

作爲被儒家思想文化影響上千年的禮儀之邦,中國人永遠都喜歡講究“人情味”,這不僅是一種爲人處世的禮貌,更是絕大部分人內心安全感的來源。

而那幾座即便是長期居住于此的外來人口,也無法當做“第二故鄉”的城市,在人們心中正是缺乏了這種“人情味”。

以至于有外地人在這些城市居住了將近10年,卻始終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客人”而已。

那麽中國有哪些城市缺乏人情味?這些城市又爲何會缺乏這種人情味呢?

北京

從明朝永樂大帝朱棣將國都從南京遷往北京開始,無論是後來清兵入關,還是封建王朝舊制被推翻,新中國登上曆史舞台,北京身爲中國首都的身份,便再也不曾有過更改。

朝代更叠、數百年的曆史沉澱,北京這座原本無法與南京、洛陽、西安等地方相媲美的城市,早已成爲中國的“心髒”。

中國人以首都北京爲榮,而土生土長于北京的人,更是有著一種天生的自豪感。

可正是北京這種長期的超然地位,讓某些北京本地人下意識以爲,自己也是獨特的存在,于是“自豪”便成爲了“自大”。

幾年前公交車上,某個北京老太太一句“臭外地的,上北京要飯來了”,將這種原本不該有的“排外”,徹底暴露在大衆視野當中。

以至于如今在各種網絡社交平台上,只要看到IP地址顯示是北京的用戶,說出了一些略顯高高在上的言語,就會有一大堆人在底下評論留言,陰陽怪氣地稱其爲“北京的爺”。

雖然這種自大的人只是少數,卻依舊催生出了不少對立的觀點。

比如土生土長在北京的人們,早已習慣北京的交通、物價、生活方式,但對于外地人而言,那張極難拿到的“北京戶口”,就成爲了心中隔閡的主要因素。

所以即便是在北京打拼了許多年的“北漂”,在面對身邊那些北京本地人時,也難免會生出羨慕和自卑的心思。

上海

如果說北京缺乏人情味,是因爲北京地位超然,不自覺給北京人蒙上了一層有色濾鏡的緣故,那麽上海之所以被認爲沒有人情味,就是因爲經濟過于發達的緣故。

去年年底,一部刻畫了上世紀90年代上海的電視劇《繁華》橫空出世,得到了上海本地人的一致認可,但外地觀衆卻覺得過于浮誇、虛假。

因爲在很多外地人看來,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幾乎所有人都還在爲吃飽飯疲于生計,怎麽可能會有如此繁花似錦、燈火璀璨的地方?

但只要是看過上海90年代真實紀錄片的人就能知道,那時候的上海最繁榮的地方,基本上就是電視劇裏描繪的模樣。

作爲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發展的腳步,遠超于其他城市,屹立于黃浦江畔的東方明珠塔,早已成爲象征著中國經濟的地標式建築。

人們常說階級差異會帶來疏離感,但實際上最能讓人感覺到彼此差距的事物,就是對金錢的看法。

放眼整個中國,上海的物價都是極爲特殊的存在,以至于網絡上流傳出了“滬幣”的說法,就是在陰陽怪氣上海的物價高得過于離譜。

但對于上海本地人而言,似乎這種高昂的物價再合理不過,畢竟他們的工資水平,足以支撐他們的日常消費。

所以那些選擇去上海打拼的外地人,起初找到一份工資遠高于家鄉平均水平的工作,還會有些沾沾自喜,到後面才發現連負擔生活開支都成了問題。

對待金錢不同的態度,自然也會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當中。

所以如今我們不難發現,全中國最看重“戶籍”的城市就是上海,尤其是遍布于上海各地的相親角,那些大爺大媽們,給自己女兒找相親對象的第一標准,就是需要有上海戶籍。

這並不是所謂的“排外”,而是那張戶籍,代表的是穩定,以及對待金錢的態度。

深圳

作爲一個在深圳工作、居住多年的外來人口,來評價深圳這座城市,或許我還是有著一些資格。

在“北上廣深”幾座中國超一線城市當中,深圳絕對是人口流動最大,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

畢竟作爲沿海經濟特區,深圳需要大量的人力來滿足商品出口,因此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打工人”前赴後繼。

上世紀90年代,外地人來到深圳,玩的是“下海經商”,如今的外地人來到深圳,無非就是找到一份高工資的工作,每年攢點錢然後回家過年,看望一家老小。

因爲相較于北京、上海這兩座城市,深圳同樣有著高工資待遇,物價卻沒有那麽昂貴。

尤其是大量外地人口的湧入,促使深圳廉價城中村租房、路邊攤經濟盛行,所以即便是收入稍微低一些的普通人,也能在深圳安穩度日。

只不過向來有著“深圳賺錢深圳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的說法。

這是因爲即便是在深圳境內,也有著極大的貧富差距,沿海的高新技術園、城中村光線暗淡的租房,各種廠區和吐著滾滾濃煙的煙囪,深圳絕對不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有人吃著大餐開著豪車,有人在流水線上打著螺絲,大量的流動人口,早已將深圳變成了一個單純的“賺錢場所”,而不是可以尋到人情味的“第二故鄉”。

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交通越發便利,地域上的隔閡幾十年前便已經被打破。

古人需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幾個月,乃至于幾年時間才能到達的目的地,現代人乘坐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僅需幾個小時便能輕松抵達。

所以“安居一隅”這類詞彙早已不適用于現代人,朝觀東海日升,夜賞大漠星辰,才是現代人喜歡又可以做到的生活方式。

但也是這種交通的便利,讓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方式,所以很難徹底穩定下來,因爲很多人都想要尋找到那個真正能讓自己安居樂業的地方。

因此或許有很多人,這一生都在疲于奔命。

0 阅读:2

子明感感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