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上種出1萬斤土豆?中國人讓4大沙漠之一的它:毫無“尊嚴”

鋤禾園 2024-05-04 23:30:31

一提到沙漠,人們往往聯想到的是那漫天飛舞的黃沙和無盡的荒蕪。

然而,在中國的版圖上,有一個沙漠卻以其獨特的姿態挑戰著這種刻板印象,那便是毛烏素沙漠。

這裏,並非僅有荒蕪,更有綠洲點綴其間,鳥語花香成爲常態,甚至還能在這片沙漠中見到土豆的豐收景象。

在我國西北部廣袤的土地上,毛烏素沙漠一向以其醒目的黃色標記在中國地圖上。雖然被列爲中國四大沙漠之一,但和其他三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屬于自然形成不同,毛烏素沙漠的成因融合了自然與人爲的雙重因素。

這事就得回溯到一千多年前了。曾經的毛烏素沙漠,也曾是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宜居之地,遠在秦漢時期,匈奴族就曾在此定居,足以看出當年的毛烏素沙漠生態環境的優越性。

然而,隨著曆史的變遷,尤其是唐末以來戰亂頻發和土地過度開墾,加之氣候變化與地質構造的影響,毛烏素地區的植被逐漸稀疏,並且降水減少,最終演變爲了沙漠。這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既包含了自然因素的推動,也離不開人類活動的幹預。

隨著荒漠面積的擴張,人類的腳步漸漸向南向東退去。毛烏素沙漠開始了屬于自己的擴張與肆虐。直到明清時期,這一地區已經完全成了一片沙漠景象。到了建國初期,毛烏素沙漠的面積,已經擴大到了4.22萬平方公裏。

然而,中國人民從未放棄過治理與改造的努力。自建國時期起,一系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的措施便在這片土地上展開。更是湧現出了像石光銀等治沙英雄。石光銀小時候,曾經親身經曆過毛烏素沙漠的風沙,他講“毛烏素沙漠的沙子是可以吃人的”!在他七歲的時候,自己就被風沙刮飛,三天後,父親才從幾十裏地外將石光銀找回。

這段經曆,讓石光銀從小就立下了治沙的決心。在他的心裏,最堅定不移的夢想,就是“沙漠變綠洲”。于是,一幹就是幾十年,石光銀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爲沙漠變綠洲的奇迹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石光銀團隊研究治沙方案,把毛烏素沙漠的樹苗成活率提高到了80%,用汗水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曲治沙贊歌。不過,也正是這些樹苗,讓石光銀在2008年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但傷心之余,也更堅定了石光銀“沙漠變綠洲”的決心,因爲只有實現夢想,才能對得起兒子的在天之靈。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毛烏素沙漠的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高達93.24%,標志著這片沙漠即將從地圖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洲。

2020年4月,人民日報刊發文章《毛烏素沙漠將從陝西版圖“消失”》,文中指出:毛烏素沙漠從面積4.22萬平方公裏,其中一半面積在陝西榆林,而榆林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也就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

治理毛烏素沙漠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種植了樹苗,還成功試種了農作物,如土豆。甚至有些綠洲上還有人種菜養牛。據報道,目前毛烏素沙漠每年能産1萬多斤土豆。在沙漠上,還湧現出不少依靠養牛致富的能人。

這些土豆的豐收和養牛的經曆,不僅證明了毛烏素沙漠的治理成果,更展現了中國人民改造自然的決心與智慧。如果您在每年的7月到達榆林,就能欣賞到這裏上萬畝馬鈴薯爭相綻放的“花海”的既視感。如果不是地名在提醒著你,這裏是沙漠。單憑眼前的景色,那是讓你一點都感覺不到沙漠的存在。

如今,毛烏素沙漠已成爲了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地方。它不再是“生命禁區”,而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久久爲功治黃沙,誓把沙漠變綠洲。”

在這片曾經的沙漠上,人們用勤勞與智慧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綠洲,書寫了治沙史上的新篇章。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