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蘇丹最後的親征克雷斯茨戰役因技術落後一度失利卻反敗爲勝

史海撷英 2024-04-12 18:07:02

奧斯曼帝國自13世紀末發迹于小亞細亞起,曆代蘇丹均有禦駕親征的傳統。但隨著帝國官僚政治的發展和蘇丹本人威信的下降,逐漸的,帝國蘇丹不再“禦駕親征”,成爲了一個深居皇宮貪圖的享樂的君王。而奧斯曼曆史上嚴格意義上最後一位親征的蘇丹便是臭名昭著的穆罕默德三世;而帝國最後一場蘇丹禦駕親征之戰,便是1596年的克雷斯茨戰役.......

奧土戰爭

從16世紀奧斯曼帝國崛起、發展以來,它就跟中歐的奧地利帝國(主要是哈布斯堡家族)頻起戰端,雙方斷斷續續從16世紀打到18世紀,這場跨越300年的戰爭史稱“奧土戰爭”。

而1596年的克雷斯茨戰役正是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之間數百年爭鬥的一場,當然也是前後數十年間兩大帝國之間爆發的最大規模戰役。此後的奧斯曼蘇丹除了名義上的“親征”和指揮軍隊之外,沒有人能像穆罕默德三世一樣進行“禦駕親征”。

1593年,因一場發生在克羅地亞境內的軍事沖突,導致“大戰不打、小戰不斷”的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帝國雙方終于爆發了大規模戰爭。事實上在蘇萊曼大帝死後,奧斯曼僅僅靠著殘余的“威懾力”和“恐怖印象”才能震懾歐洲世界。

但隨著1571年勒班托海戰中奧斯曼的不堪表現,一些西方有識之士開始窺見奧斯曼帝國華麗繁盛外表下內部的虛弱,于是以神聖羅馬帝國爲首的歐洲人開始不斷對奧斯曼進行實力的試探。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影響範圍示意圖

而當時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包攬了西班牙、奧地利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之位,所以這場哈布斯堡家族對決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逐漸變成了一場以奧地利帝國爲首的基督教世界對陣伊斯蘭教領袖——奧斯曼帝國的戰爭。

由此,雙方圍繞著匈牙利、特蘭西瓦尼亞、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等地區開展了新一輪的持久戰和消耗戰。而奧斯曼人也逐漸在戰爭中發現:此時的歐洲已不再是那個容易被自己拖垮的對手。甚至奧斯曼已經開始在軍事科技上落後于西方世界......

事實上在整個16世紀,奧斯曼帝國都是利用自己的巨大體量才能保持對西方世界的優勢,但這種優勢在16世紀後期已經顯得非常微弱。此時基督教世界的主要強國,已經通過和金融體系的發展,擁有了超過以往的動員能力。同時各類戰爭的錘煉也推動著武器技術與軍事組織能力的迅速向前,這就讓奧斯曼軍隊的數量優勢打了折扣。加上巨量美洲白銀輸入歐洲各地,造成了全球性通貨膨脹。這些歐洲君主們可以由銀行家幫助自己繼續舉債或宣布破産,但奧斯曼帝國各地的領主們卻只能成批破産,使奧斯曼軍隊的衆多軍事資源遭到破壞。所以奧斯曼人不得不擴編直屬中央的近衛軍來維持軍事實力,但這樣又反過來給自己帶來更大的財政負擔。總而言之在進入16世紀後半段後,奧斯曼帝國就很少在陸上發起大規模進攻,主要的擴張轉向海洋。

這一方面是西方世界跟奧斯曼之間落差的填平,另一方面也是新時代曆史洪流對于奧斯曼的沖擊。奧斯曼人往往攻下一座城的代價高于收益,只能依靠輕騎兵劫掠和快速的圍攻作戰。而一旦戰況陷入長期消耗或正面對決,反而是看上去體量更小的基督徒軍隊能獲得勝利。

在如此曆史大背景之下,1596年克雷斯茨戰役就這樣開始了......

戰爭背景

盡管此時奧斯曼帝國日益衰落,但其落後的體制還是決定它必須開戰!奧斯曼帝國這種根植在對外擴張上的制度決定了帝國的本質就是一架戰爭機器,若這架機器動力無法對外施展,那無處釋放的壓力將會反噬帝國本身!

波斯薩法維帝國形勢圖

因此奧斯曼在和東方波斯薩法維帝國交戰僵持不下之際,就必須在西方尋求新的突破:爲了緩解經濟危機所造成的貧困,讓更多的中低階層獲得功績和戰利品,帝國蘇丹最終決定對匈牙利發起戰爭。

但在戰爭開始後的三年裏,奧斯曼軍隊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在數次小規模襲擊中,他們都敗給了克羅地亞和匈牙利的邊區部隊。而以海盜爲主的艦隊雖然騷擾了意大利沿海,卻引來了西班牙劫掠船對黎凡特海岸的封鎖和對巴爾幹邊境的報複性屠城。然後作爲傳統藩屬的瓦拉幾亞,又在著名的米哈依大公帶領下跳反。

趁此時機,基督教世界迅速組建了一個由奧地利、西班牙、匈牙利、瓦拉幾亞、特蘭西瓦尼亞和克羅地亞等勢力構成的反奧斯曼土耳其同盟。連北方的波蘭和活動在烏克蘭大平原地區的哥薩克人都以雇傭軍身份跑來趁火打劫。

1596年,一支40000人的基督教聯軍攻克了匈牙利東部的哈特凡城堡。若任由基督教聯軍乘勝追擊的話,奧斯曼人控制下的半個匈牙利將危在旦夕!而奧斯曼控制的南方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地區也會隨即成爲攻擊目標。

此時奧斯曼正值新君穆罕默德三世統治時期,雖說這位蘇丹並不理政,將治理國家的大權交給了自己的母親——皇太後薩菲耶(Safiye)。但他手底下那幫主戰派軍官將領可不是吃幹飯的,爲此奧斯曼近衛軍一度暴動,威脅恐嚇薩菲耶皇太後和蘇丹穆罕默德三世出兵對抗。而穆罕默德三世手下的大臣也一直希望他能夠效法曆代蘇丹,親自統兵投身到與匈牙利曠日持久、互有勝負的戰爭之中。他們認爲蘇丹本人親臨戰場,可以重振奧斯曼軍隊在丟失格蘭等城鎮之後日漸低迷的士氣。

薩菲耶

然而皇太後薩菲耶卻反對這一計劃,因爲她不想讓蘇丹離開伊斯坦布爾,脫離她的影響範圍,畢竟她所有財富和權力的來源就是蘇丹穆罕默德三世!所以她打算精挑細選一些妃嫔去分散蘇丹的注意力。但生性懦弱的穆罕默德也有自己拿主意的時候。先是首都發生了一場不祥的地震,接著近衛軍又強烈要求蘇丹親征。因爲如果蘇丹不統率大軍出征,他們就沒法從他手中得到賞賜,所以們拒絕在這種情況下開拔。最終皇太後薩菲耶妥協了,允許穆罕默德三世三世蘇丹禦駕親征。而這也就成爲了奧斯曼帝國曆史上最後一次蘇丹的禦駕親征。

1596年夏,蘇丹穆罕默德三世騎著駱駝,聲勢浩大地率軍進入歐洲。爲此穆罕默德三世還特意命人從大馬士革,運來了先知穆罕默德本人神聖的旗幟,並且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大軍面前展開了這面旌旗,用以祝福大軍,鼓舞士氣。就這樣,奧斯曼大軍奔赴向克雷斯茨的戰場......

實力對比

蘇丹穆罕默德三世親自組織了8萬人以上的軍隊,從首都伊斯坦布爾出發北上阻截。軍中既有擴編到30000人的近衛軍步兵和騎兵,也有地方上殘留下的封建武裝,以及占軍隊人數過半的各種臨時部隊。而隨軍的100門火炮則是他們手裏最重要的支援性力量。

奧斯曼軍隊先是攻占了埃爾勞,接著在邁澤凱賴斯泰平原上與敵軍正面交鋒。1596年10月24日,奧斯曼大軍在匈牙利境內的克雷斯茨與基督教聯軍遭遇。此時基督教聯軍約有四萬多人。包括了10000名哈布斯堡帝國麾下的奧地利步兵;4000名從德意志地區招募來的雇傭軍;3000人的奧地利-德意志騎兵;13000名來自匈牙利各地的輕騎兵,以及包括波蘭和哥薩克傭兵在內的10000特蘭西瓦尼亞軍隊。

戰前基督教聯軍還有一些來自西班牙和瓦隆地區的老兵,但因駐守占領的城堡而沒有參戰。而基督教聯軍部隊在名義上由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三世和特蘭西瓦尼亞的西格蒙德-巴索裏大公指揮,但實則由自己的雇傭軍將領負責大部分指令和執行。

哈布斯堡帝國騎兵

盡管基督教聯軍大部分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常備軍部隊,但也是靠作戰爲生的職業軍人。這也是近代早期的歐洲軍事發展成果。來自西歐的步兵慣于以經典的西班牙大方陣作戰,而他們的東歐友軍則習慣于以將大部分士兵武裝成火槍手。爲了保護一同帶來的300門大小火炮,聯軍步兵一同在陣前挖掘了壕溝工事。

來自西歐地區的騎兵也是典型的近代化配置。除了隨身攜帶的2到3把手槍外,依靠嚴密的隊形來施展手中的利劍。他們的東歐盟友則顯得更爲百花齊放,既有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來的邊區輕騎兵,也有還在使用騎槍的波蘭人。當然他們也會給自己裝備1到2把手槍。

相比之下,規模龐大的奧斯曼軍隊則更爲複雜。由蘇丹穆罕默德三世和將領易蔔拉欣帕夏指揮的萬名近衛軍步兵,除了使用火繩槍和複合弓之外,還裝備著各種樣式繁多的冷兵器。

這些奧斯曼人更強調個人作戰技能,厭惡學習看似刻板的歐式步兵戰術。而從這一點上,奧斯曼在近代化作戰理念上就輸了一籌。更不用說此時的奧斯曼人在火器的廣泛運用和重要性理解上也不如對面的歐洲人。

當然奧斯曼軍中也有很多裝備著西歐槍械的邊區民兵和地方武裝,他們同樣具有熟練的射擊技巧。只不過他們平時的任務就是在防禦隘口和阻止小規模襲擊,缺乏應付大規模正面作戰的能力。因此奧斯曼軍隊主要的攻堅手段除了大炮外,就是衆多只裝備冷兵器的軍隊。

奧斯曼騎兵

至于奧斯曼騎兵,雖然魯梅裏亞騎兵發生了進步的變化,在裝備和作戰風格上向著匈牙利地區的對手靠攏,但體制仍是奧斯曼那一套,跟不上歐洲近代化的軍事改革。他們更擅長進行偵查、劫掠和襲擊作戰,只在弓箭、刀槍之外配備著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歐式手槍。

至于安納托利亞騎兵則更爲原始:披挂繁雜的鎖子甲和片鎖甲,使用弓箭進行遠距離攻擊。而來自克裏米亞半島的鞑靼輔助騎兵,則更是古老的中世紀樣子。所以此戰之中,雙方也終于意識到彼此軍事科技的差距。

雖然此時歐洲基督教世界還尚未獲得日後那種碾壓性、降維打擊的優勢,但卻已經有將奧斯曼土耳其人甩在身後的意思......

克雷斯茨戰役

1596年10月25日,奧斯曼和歐洲聯軍的決戰開始。戰鬥以炮兵的遠距離對轟開始:基督教聯軍將各種火炮堆砌在壕溝陣地之後,配合士兵手裏的火槍輸出大量的投射火力。而對面的奧斯曼軍隊企圖攻破這道防線,也以炮兵進行猛烈的回擊。

爲了迅速形成突破,奧斯曼軍隊以大量的輕騎兵和炮灰步兵進行迂回作戰與正面強沖。但裝備簡陋的奧斯曼戰士在面對火力更強的聯軍時,終于還是敗在了下風。事實上隨著西歐經濟水平與軍事後勤的進步,奧斯曼人再也無法期待基督教對手出現彈藥告急的問題。所以奧斯曼曾經引以爲傲的騎兵優勢,也在跟德意志、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人猛烈的炮火中落敗。于是心情郁悶的奧斯曼將領和遠在後方觀戰的蘇丹,就在鳴金收兵後結束了這一天的戰鬥。

次日,奧斯曼人再次主動進攻聯軍的陣地,再次被火槍+長矛的組合擊退。接著聯軍開始反守爲攻,其第一線的方陣步兵,開始以排山倒海之勢壓向土耳其人的陣列。

而奧斯曼人見此立刻由攻轉守:在依托陣地射擊的同時,派遣大量組織混亂但敢于死戰的輔助軍上前拖延。但這些舉措還是擋不住西班牙大方陣的正面推進。即便是近衛軍步兵舉著戰戟和劍盾上前一搏,也很快被槍矛林立的西班牙帝國步兵逼退。

凶猛攻勢下,基督教聯軍就在不知不覺中殺入了奧斯曼軍隊的營地。甚至聯軍第一線的先頭部隊已經逼近了蘇丹穆罕默德三世的營帳,逼得蘇丹和易蔔拉欣帕夏都得不得後撤躲避!蘇丹麾下的西帕希騎兵們甚至是集體逃跑!

于是乎騎在駱駝背上的蘇丹穆罕默德三世趕緊要求大軍全面撤退,至少他本人要撤退到後方安全地帶。但在召開了一次短暫的軍事會議後,被慫恿的蘇丹穆罕默德三世又一次握緊了先知的旗幟,甚至還穿上了神聖的先知鬥篷,同意繼續跟自己的軍隊待在一起。

然後戰場的局勢竟戲劇般的發生了逆轉:一些基督教軍隊爲了劫掠敵軍的大營,開始在存放有大量金銀貨幣和其他財物的帳篷前停下,打破了原本整齊的方陣陣列,甚至不少士兵相信自己已經贏得了戰役勝利,便不再保持原有隊形,轉而進行搶劫模式。如此一來聯軍在奧斯曼中心位置被分散了,而左右兩翼的奧斯曼部隊在易蔔拉欣帕夏的指揮下開始兩翼包抄,奧斯曼騎兵也在重整陣型後發動了沖鋒,打得基督教軍隊在一片混亂中四散奔逃。

總而言之,在蘇丹本人的激勵和抓住基督教聯軍漏洞後,奧斯曼人經過一番苦戰,終于逆轉了戰局,成功擊潰了第一線聯軍部隊,並順勢將聯軍第二線步兵也包圍起來。此時聯軍士兵才如夢初醒。

混亂中的歐洲聯軍隨即遭到了奧斯曼士兵的反撲,並因驚恐和失去隊形而招致慘敗。而更多的聯軍士兵在發現自己被包圍後出現了動搖,一些分隊開始在自己的軍官帶領下組織突圍。

因爲奧斯曼軍隊自身也在稍早些的戰鬥中損失慘重,所以沒有能力發動決定性一擊來擴大戰果。讓超過一半的聯軍步兵在後退中完成了重組,然後從包圍圈中殺出。包括擔任聯軍指揮的馬克西米連和巴索裏大公也都全身而退。

這場克雷斯茨戰役最後以奧斯曼軍隊的勝利而結束,作爲失敗方的聯軍卻只損失了1到2萬士兵,且大部分人都是在混亂中戰死的。而作爲戰勝方的奧斯曼軍隊,損失卻要高于聯軍。這不僅讓他們無法全殲已經失敗的敵軍,還在戰後無力發起追擊或進一步行動。

戰後奧斯曼人繳獲了大量的物資,包括數百門做工精良的火炮。雖然此戰奧斯曼損失極大,但仍舊是一場決定性的勝利,克雷斯茨戰役爲奧斯曼帝國保住了保加利亞、馬其頓、半個匈牙利,以及除了特蘭西瓦尼亞之外的多瑙河北岸的大部分領土!這些地盤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仍將歸奧斯曼帝國所有!

穆罕默德三世

至于蘇丹穆罕默德三世,自然又驚又喜,絕境翻盤的他雖然只在此戰中充當了觀察者的角色(實際指揮是易普拉欣帕夏),但他還是在回到首都伊斯坦布爾後將此戰勝利歸功于自己,並以勝利者姿態舉辦了慶祝遊行。

備感輕松的穆罕默德三世蘇丹在伊斯坦布爾受到了熱烈的歡迎,隨後他就像以前一樣沉浸在後宮的放松享樂之中,而把國事都留給了他來自威尼斯的母親。絲毫沒有意識到這是他自己,也是奧斯曼帝國最後的一場蘇丹親征了......

雖然克雷斯茨戰役以奧斯曼帝國的慘勝而結束,但戰爭卻仍在繼續。在之後的10年裏,奧斯曼人還是打得異常艱難,無力跟歐洲人進行大規模決戰。所以當雙方于1606年簽署《維也納和約》後,奧斯曼土耳其人就徹底失去了進攻西歐的能力。而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奧地利和西班牙,因應付尼德蘭叛亂與三十年戰爭,也暫時放棄了反擊奧斯曼帝國的想法。奧斯曼人也因內亂和東方戰線的告急而暫緩了向西擴張。但在這種“沉默”背後,實際上是雙方的強弱之勢正在迅速扭轉。不出一個世紀,重整旗鼓的哈布斯堡軍隊便將橫掃巴爾幹大部分地地方的奧斯曼勢力,而曾經輝煌一時的奧斯曼帝國,也跟它禦駕親征的蘇丹一樣:一去而不複返了......

3 阅读:243
评论列表
  • 2024-06-02 16:08

    奧斯曼的上升期和鼎盛期,到第10位蘇丹蘇萊曼一世時期就截止了,之後都是吃老本的衰退期。[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