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冒死發一絕密情報,粟裕卻“棄”之一旁,一個字也沒有相信

陶陶讀曆史 2024-05-13 13:10:54

論及誰是我軍最出色的“紅色間諜”,恐怕郭汝瑰必然能占據一席之地。1949年12月,當郭汝瑰帶著72軍1.3萬官兵發動起義時,已經逃至台灣的蔣介石才如夢方醒:原來自己昔日的作戰廳長,竟是最大的一個共諜。正是由于郭汝瑰的存在,國軍的所有部署、行動幾乎對我軍單向透明。

郭汝瑰的潛伏,是冒著極大的生命風險的。由于情報屢屢泄露,很多人已經將懷疑的目光聚焦在郭汝瑰身上。因此郭汝瑰的一舉一動,都如同在走鋼絲,隨時都會落入萬丈深淵。然而即便如此,郭汝瑰仍堅定地將情報源源不斷地送至中央。國民黨的作戰計劃,蔣介石都沒來得及看,就已經擺在毛澤東的案頭了。

在決定國共命運的淮海戰役中,郭汝瑰全程參與了作戰計劃的制定。高級將領會議剛一結束,郭汝瑰便迫不及待地將9個絕密作戰計劃交給了自己的聯絡人——任廉儒。

在郭汝瑰的幫助下,黃百韬兵團和黃維兵團相繼被圍、被殲滅,國民黨在江北唯一的重兵集團——杜聿明集團已呈驚弓之鳥。蔣介石、杜聿明都明白,國民黨在江北的失敗已成定局。要保全“黨國”,就必須將杜聿明集團撤回去,固守長江天險,否則國共內戰就將提前結束。然而杜聿明該怎麽逃,又成了值得探討的問題,而這也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必須解決的問題。

衆所周知,淮海戰役分爲三個階段,圍攻黃百韬兵團、殲滅黃維兵團以及全殲杜聿明集團。而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作爲關鍵,是一個承前啓後的階段。此時黃維兵團已被中原野戰軍包圍,而粟裕則一肩三副重擔。

首先,中原野戰軍缺乏重裝備,拿不下擁有機械化部隊的黃維,因此粟裕派出5個縱隊參與雙堆積的主攻任務;其次,華野還肩負著阻擊國民黨救援部隊的任務;其三,粟裕還得時刻注視杜聿明集團的動向。

任何一個重擔挑不起來,淮海戰役都難說全勝。在粟裕的規劃中,解放軍將在淮北全殲國民黨主力,到那時全國的解放就將大大提速。因此粟裕的壓力大得驚人,經常連續幾天幾夜無法睡覺,血壓飙升至220。爲了緩解壓力,粟裕只好在大冬天用冷水澆頭,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清醒一點。

針對盤踞徐州的杜聿明集團,粟裕做出了一個分析,他認爲杜聿明的下一步行動兩種可能,一個是固守徐州,一個是突圍。蔣介石後方已經沒有機動兵力,因此放棄徐州的可能性更大。敵人突圍對我軍並非不利,讓他離開烏龜殼再消滅他最好不過。如果敵人固守徐州,以堅固的防禦工事爲依托,將大大增加我軍的傷亡和殲滅敵人的速度。因此,粟裕決定“圍三必阙”,不將敵人堵死,誘使敵軍突圍

然而杜聿明到底會往哪個方向逃,又成了問題。

11月28日,中央軍委突然來電:

“黃維解決後,須估計到徐州之敵有向兩淮或武漢逃跑的可能。”

中央軍委爲何做出如此估計呢?原來郭汝瑰再次從南京發來情報:“杜聿明將從兩淮地區突圍”。根據這樣一條重要信報,中央軍委才給出了如此建議。

戰爭情報從來都是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真假難辨,如何從紛雜的情報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對于統帥是一種考驗。而這種判斷能力,需要極強的智力、極強的決斷力、極強的抗壓能力以及極強的心理學分析能力。作爲統帥,既要了解自己,也需要理解敵人。

收到電報後,粟裕的頭腦開始激烈運轉。他首先就得出結論,這條情報極不可信,敵人絕不可能向這兩個方向逃跑。

首先,敵軍突圍有三種可能的方向:

其一,沿隴海路向東,經連雲港海運南逃,優點是可以迅速擺脫被殲滅的命運,但要迅速解決裝載3個兵團的碼頭和船只是困難,如果遭我軍尾擊,就將陷入背水作戰的境地,有被全殲的風險。

其二,直奔東南走兩淮,經蘇中轉向京滬,優點是可以避開我軍主力,但這一路河川縱橫,要經過水網地區,不便于大兵團、重裝備行動。而且敵人所經之處,曾是我軍的兩淮、蘇中根據地。當地雖然已經淪陷,但群衆基礎仍在,遊擊隊仍廣泛存在。如果走兩淮,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也必會被我軍主力追上並全殲。

其三,沿著津浦路西側繞過山區南下,這一帶地勢開闊,道路平坦,更便于大兵團行動,距離黃維兵團很近,又可與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相呼應,南北對進,進可解黃維之圍,退可集中防守淮河,可謂一箭雙雕。但缺點則是可能遭到我兩大野戰軍的合力打擊。

最終粟裕做出判斷,從敵人一貫的表現來看,他們總是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因此走津浦路向西南方向前進的可能性最大,對我軍威脅也最大。而郭汝瑰所說“杜聿明將走兩淮”,是絕無可能的。如果將主力擺在兩淮一側,必然贻誤軍機,勢必影響我軍與敵的戰略決戰。杜聿明一旦與黃維會合,後果更難以設想。

粟裕相信,以杜聿明的精明,一定會走津浦路。遼沈戰役時,杜聿明帶領東進兵團“暗度陳倉”,成功逃過了東北野戰軍的圍殲。而在淮海戰役中,杜聿明一定會選擇這條“最優路線”。

想到這裏,前面剛“鬥膽直陳”毛澤東的粟裕,再次“自作主張”,華野在北線的7個縱隊全部部署于徐州以南津浦路東西兩側,把注意力放在西南方向。這樣的好處是,即使杜聿明真的向兩淮、連雲港方向逃竄,受地形限制,逃跑速度也不會快,我軍一定能追上。

從後來的結果來看,粟裕完全預判了杜聿明的預判。

杜聿明從一開始,就不認可向兩淮突圍的決策。對于參與制定這個計劃的郭汝瑰,杜聿明從一開始就表示了懷疑。

杜聿明在分析國軍在東北、華東屢屢敗北的案例時,看到國軍幾項重大決策,都有顧祝同和郭汝瑰經手。顧祝同位高權重,對蔣介石死心塌地,肯定不是共諜。而郭汝瑰則非常有嫌疑。

一次杜聿明去郭汝瑰家做客,更是證明了他的猜想。他發現郭汝瑰清廉得不像話,一沒錢,二不像其他國民黨軍將領那樣包姨太太,家中的沙發都打著補丁。因此杜聿明確信,郭汝瑰的作風完全不是普遍貪汙腐敗的國民黨,分明是個共産黨。

因此杜聿明將此事告知了蔣介石:“我自己就夠清廉了,可是郭小鬼卻清廉的不像話,肯定是共産黨。”

誰知蔣介石聽後大怒:“難道我堂堂國民政府官員,就不能清廉,笑話!”

杜聿明見勸不動郭汝瑰,于是暗中派人對其進行了調查,果然發現一些端倪,但卻沒有實際證據。杜聿明暗中決定,自己制定的所有計劃都必須向蔣介石個別呈請,可不能讓郭汝瑰看到了。

到了11月28日,也就是中央軍委發電給粟裕的那一天,杜聿明與蔣介石、劉峙撇開郭汝瑰進行了密商,確定撤出徐州,經徐州西南的永城轉到淮河以北的蒙城、阜陽地區,然後依托淮河向北攻擊,以解開黃維兵團之圍。

杜聿明從南京返回徐州後,立即于30日向解放軍發動大規模佯攻,試圖迷惑解放軍。但到了當天晚上,國民黨軍主力連夜撤出了徐州。

對于自己的這一手,杜聿明頗爲得意。在他看來,自己繼華北葫蘆島撤軍後,又在自己的軍事生涯中添了一個妙筆。他對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吹噓說:

“我預料這次迅速決定撤退的行動是成功。依照共軍平日作戰的規律,每經過一次激烈的戰鬥至少有兩個月以上的休整。我看共軍只可能有一小部分部隊留置在徐州蚌埠地區,切斷我軍的補給線並牽制我軍的行動,絕不可能在吃掉黃百韬後,還未曾消化得了,就有連續作戰的能力。兵貴神速,這次撤退的行動正鑽在他們大戰後的間隙,達成預定的任務,已退爲守,以救出黃維兵團爲目的。”

當天正值杜聿明母親七十大壽,蔣介石授意劉峙在徐州爲其母做壽。劉峙專門請杜聿明點戲,結果杜聿明專門點了個《空城計》。國民黨衆將一看,皆心照不宣地哈哈大笑。然而杜聿明自诩爲諸葛亮,但粟裕可不是司馬懿。杜聿明以爲自己是一個跟頭能翻十萬八千裏的孫悟空,然而實際卻根本飛不出粟裕的手掌心。

11月30日,徐州國民黨軍開始撤退,邱清泉、孫元良兵團在前,李彌兵團殿後,加上徐州黨政人員以及裹挾的部分學生,共約30萬人,由徐州沿徐永公路向西南方向撤退。

不久後,華野第十二縱隊攻入徐州機場,卻發現這裏既無飛機,又無國民黨軍,于是立即向粟裕報告:“敵人已經撤出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竄”。

粟裕接到報告後,驚出一身冷汗。杜聿明的逃跑速度居然如此之快,若將主力布置在兩淮方向,恐怕黃花菜都涼了。粟裕當即作出追殲逃敵的部署,除了津浦路沿線的7個縱隊以外,再加上南線抽出的3個縱隊以及從山東調來的渤海縱隊,共11個縱隊,采取多路多層尾追、平行追擊,迂回截擊、超前攔擊相結合的戰法,全面兜住杜聿明集團的30萬人馬。

粟裕發出指令:“你向西去也好,向北去也好,向東去也好,就不讓你向南。”

他把可以集中的兵力都用在西南方向上,其他方向唱“空城計”。

粟裕雖然做出了提前部署,但軍情依然緊急,杜聿明逃得實在太快了,畢竟國民黨有汽車,四個輪子比兩條腿跑得快。如果真埋著頭跑,我軍追趕他們是不容易的,可能會兜住一部分,但仍有一大部分可能跳掉。

12月3日成爲了淮海戰役最重要的一天,當時杜聿明集團已經到達孟集,正准備出發。結果突然接到蔣介石的親筆信:

“據空軍報告,敵正大部向永城流竄,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進,如此行動,坐視黃兵團消滅,我們將要亡國滅種,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蚌埠北進之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攻,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杜聿明看完電報,兩眼一黑,蔣介石朝令夕改,又來壞事了。對于黃維兵團,杜聿明秉承的是能救則救,不能救則保存實力的方針,不至于將自己的也拖進去。誰知蔣介石完全是賭徒心態,輸了錢也不肯收手,反而投入所有籌碼,妄圖翻本。這樣一來,肯定全部輸光。

杜聿明思前想後,如果不聽蔣介石的命令,繼續向淮河前進,再解黃維之圍,尚能將功補過。如果沿途遭遇共軍截擊,損失慘重,又不能解黃維之圍,失敗的責任就大了。反正黨國是蔣介石的天下,幹嘛違背他的命令呢?于是杜聿明下定決心,向南攻擊。這一下,杜聿明便陷入了華野主力的重圍,再也爬不出來了。

12月4日,華野大軍將杜聿明的30萬人馬團團包圍在陳官莊地區。12月6日,向西南方向突圍的孫元良兵團全軍覆沒。

在料敵如神、用兵神速的粟裕面前,杜聿明自以爲得計的“空城計”唱砸了。

到了這時,粟裕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多年後粟裕談及這次追擊時說:

“盡管我們估計到了他們的撤退方向,卻沒想到他們撤得那麽快。萬一讓他們30萬部隊撤到淮南,問題就大了。”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勢最終站在了正義的一邊,我軍的正確部署加上蔣介石愚蠢地決策,使國民黨最後的重兵集團身陷重圍,從而大局已定。

12月16日,距離陳官莊40公裏外的黃維兵團被全殲,由此杜聿明集團徹底斷絕了外援。1949年1月6日,華野對杜聿明集團發動總攻,全殲敵軍近20萬人,生擒杜聿明、擊斃邱清泉,只有李彌化裝潛逃。

至此,蔣介石“五大主力”消滅殆盡,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表示:“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由此可見,國民黨並非沒有能人,敵人的決策也並不愚蠢,怎奈我軍有一個更強的能人——粟裕。事實證明,粟裕算無遺策。敢于堅持己見,最終超額地將淮海戰役這鍋夾生飯,一口一口地吃完,從而奠定了全國解放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郭汝瑰和杜聿明還有後續。

1982年,郭汝瑰與杜聿明曾經見了一面。郭汝瑰問杜聿明“你當年爲什麽硬說我與共産黨有聯系,是猜測嗎,還是有根據?”杜回答“山東來人談的,有根據。”他回答。“是誰?”我問。“這是秘密,我不能告訴你。”

後來杜聿明去探望病中的郭汝瑰,他抓住郭的手說:“我最後再問你一次,你當時是不是共産黨?”郭斷斷續續地說:“光亭啊,我們是屬于政見不同。”

9 阅读:3769
评论列表
  • 2024-05-14 06:24

    粟裕大將是我軍當中第一戰神,當之無愧

  • lwt 3
    2024-05-13 23:49

    正常。情報來源于各種渠道,真僞混雜。而戰場瞬息萬變,真情報也許下一刻就成了假情報,所以要指揮官甄別判斷。

  • 2024-05-14 08:26

    歡迎大家閱讀收藏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