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的鹽冰川和海洋

超自然現象探索官 2024-02-21 07:56:28

尊敬的讀者,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我的文章,這是對我努力的肯定,也是持續創作的動力,向您致以我最誠摯的敬意,希望能得到您的一個"關注",在此感謝!

當你想到冰川時,首先想到的是某種極地或高山景觀。因此,這篇文章的標題可能有些令人困惑。畢竟,大家都知道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而冰川這個詞與它在我們心中形成的火熱形象並不相符……

盡管實際上水星上有冰。它可以在持續存在陰影的隕石坑中找到。不過,今天我們根本不談這個。

鹽冰川。這個表達聽起來有些奇怪。這種構造比普通的水冰川要少得多。也許這就是爲什麽他們幾乎沒有被普通非專業公衆注意到的原因。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再是一種真正令人驚歎的自然現象,它之所以得名正是因爲它與普通冰川令人難以置信的相似。

但它們到底是什麽?讓我們弄清楚一下。

想象一下標准的普通冰川。通常,這種形成是由于雪在自身重量的影響下逐漸壓實,慢慢變成冰的結果。在壓力和自身重量的影響下,它開始慢慢“流動”,就像某種“粘性”河流。

嗯,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鹽冰川中。只是這裏沒有冰,而是鹽。

在某些條件下,鹽的行爲很可能像冰。當鹽層埋在岩石層下時,它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地球內部的高溫可能會導致這些鹽開始改變其特性,變成粘性液體,並開始流動,通常形成所謂的“底辟結構”。

它看起來像這樣:一滴巨大的鹽,實際上是從下面擠出來的,慢慢地、慢慢地穿過地殼升起。

在我們的星球上,鹽冰川出現在有大量鹽化合物沉積物的地方。由于上述過程,這些層逐漸向上遷移,有時會破壞下面的岩層。

當鹽到達地表時,它就會開始流動,覆蓋整個景觀,有時會形成數公裏長的冰川。

現在讓我們在精神上轉向水星。

最近的水星任務發現其表面存在一些地質構造,表明有升華的迹象。這是物質在不經過液體瓶的情況下從固態轉變爲氣態的過程。

這樣的過程如果得到可靠證實,可以清楚地證明地球上存在大量揮發性物質,而幾十年前,由于水星距離太陽極其接近,科學界並沒有認真考慮這一點。

這項新研究于今年 11 月發表在《行星科學雜志》上,研究了水星表面發現的特征,重點關注兩個區域:拉迪特拉迪撞擊盆地和位于水星北極附近的北歐平原。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這些只不過是鹽冰川!

那麽問題來了: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這項工作表明,所發現的冰川是在小行星撞擊後形成的,暴露了表層下方富含揮發物的岩層。反過來,它可能是由火山噴發覆蓋地表的熔岩形成的。正是這一層保護揮發性元素免于升華。然而,一旦這個“覆蓋物”被移除,下面層中的物質就能夠“泄漏”出來,像我們星球上的鹽冰川一樣移動。

但這些冰川的成分是什麽?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爲它們可能主要由岩鹽組成。它是一種用于制造食鹽的礦物質。這個結論是根據在水星上發現的那些地層的幾何形狀得出的。

科學家們感興趣的另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是:水星表面的所有這些揮發性物質是從哪裏來的?它們是否可能是地球大氣層曾經發生過一次完全而快速凝結的殘余物?

當然,我們談論的是在地球誕生後的最初“時刻”形成的早已消失的原始大氣。那時,火山活動非常強烈,水星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存在過真正的大氣層。

但在某個時刻,這種氣氛可能已經開始在漫漫長夜期間在水星上凝結。讓我提醒您,水星上的一天持續 176 個地球日。由于低溫,這一過程引發了揮發性元素在水星表面的沉積,在某些地方,這些層可能會阻止熔岩流或風化層的形成。

揮發性物質逃逸到太空後留下的凹陷或孔洞的另一個視圖,也是由信使號探測器拍攝的。圖片由 NASA/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卡內基研究所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們在地球上通常習慣于岩鹽是一種沉積礦物,但火山也可以“生成”這種岩石。事實上,這個過程是水星表面揮發性化合物中石鹽最有可能的來源。

也有可能,在水星上大氣凝結期間,存在小湖泊甚至海洋,其中存在液態極鹹水。這將使鹽在幹燥後形成沉積物。

當然,這個想法可能有點令人震驚。畢竟,水星距離太陽非常近。然而,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假設,它可以很好地解釋觀察到的地球表面的地質構造。

0 阅读:28

超自然現象探索官

簡介:致力于超自然現象、星球科普、天體物理學、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