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黃昏8:被坑殺40萬人後趙國還與秦國結盟了這是怎麽回事?

文叔逗號 2024-05-07 02:18:44
前言

都說春秋無義戰,放在戰國的後期更加貼切。趙國在輸掉長平之戰以後,燕國便發動60萬大軍打算乘機撿漏,結果被趙國僅剩的一些殘兵打了個大敗,還割地賠款,本來想撈點的,卻成了趙國的加血包,燕王喜很是不甘心,沒過幾年又打算侵略趙國一血前恥。

趙國爲了防止兩面受敵,打算派使者出使秦國,願意與秦國攜手同盟,以五座城池的獻禮和共同攻打燕國的行動,來穩固這份聯盟。燕國,如今內部空虛,將才凋零,仿佛成了待宰的羔羊。趙悼襄王對此深信不疑,他認爲,與秦國的聯盟將使他能夠專心致志地對付燕國,而無需擔心背後的偷襲。今天的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場秦趙聯盟,以及最後一場五國合縱。

趙國割讓30座城給秦國 轉頭從燕國又占了30城

回溯曆史,我們會發現,趙悼襄王其實對于攻打燕國非常自信,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爲他曾經派李牧給燕王喜一個深刻的教訓。

李牧,這位英勇的將領,不負衆望,成功奪下了燕國的武遂和方城兩地。此後,燕王喜雖然遭受了打擊,但卻並未真正醒悟。他認爲,之前的失敗只是因爲趙國有廉頗和李牧這兩位名將,而現在,廉頗已去,李牧又無法兼顧兩國,燕國的機會來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趙悼襄王雖然打算依靠李牧對抗秦軍,但他也明白,燕國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威脅。因此,他派出了甘羅,以五座城池爲誘餌,與秦國結盟,共同攻打燕國。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趙國奪得了燕國的上谷三十座城池。作爲回報,趙悼襄王又將其中的十一座城池送給了秦國。秦國在這場戰爭中並未出力,卻意外地獲得了十六座城池。

趙國暫時與秦國結成了聯盟,但韓國和魏國還在秦國嘴邊。呂不韋深知這一點,尤其在了解到趙國失去了廉頗,而魏國則失去了信陵君後,他認爲這是個絕佳的機會。因此,在秦趙結盟完成後,他派遣蒙骜率軍進攻魏國的暢和、有詭兩地。

然而,就在蒙骜結束對魏國的戰爭後不久,突然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蝗蟲災害,即蝗災。大量蝗蟲如同一團團烏雲般遮住了陽光,席卷整個中國大地。蝗災過後,通常會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緊接著便是疾病的爆發。然而,對于那些掌握權力的人來說,只要沒有太多人死亡,這些問題似乎並不重要。他們只關心國家的實力和生産力是否受到影響,至于人民的生死存亡,並不在他們的首要考慮範圍之內。

只需看看蝗災爆發時,這些國家都在做些什麽就知道了。趙國和秦國非但沒有讓百姓休養生息,反而更加積極地出兵。趙國出兵攻打燕國,而秦國則在想辦法解決糧食短缺問題。

呂不韋認爲,不可能完全沒有糧食,只是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讓人們交出來。他不想采用強行搶奪的方式,除非迫不得已。于是,他發揮了自己的商人創造力,宣布只要能拿出1000石糧食的人,就可以晉升一級爵位。這一舉措非常有效,秦國軍隊因此獲得了足夠的糧食。

隨後,呂不韋命令蒙骜抓住各國都缺糧的時機,再次出兵攻打魏國。此次戰役不僅使蒙骜再次獲勝,奪取了魏國的酸棗等地20座城池,還在那裏設立了東郡進行管理。然而,這場戰役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使得三晉的生存權受到了嚴重威脅。

春秋無義戰 昨天還在打仗今天又結盟了

爲了防止三晉滅亡,春申君提議並穿梭斡旋,最終促使各國決定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這是因爲只有這樣,大家才有可能存活下去。于是,山東各國爲了保全自己,齊聚一堂,准備進行戰國時期最後一場列國合縱之戰。這場由韓、趙、魏、楚、燕五國組成的聯軍,向秦國發起了進攻,拉開了函谷關之戰的序幕。

聽著這些,你可能會覺得有些奇怪。趙國、魏國和燕國之前不是打得不可開交嗎?那他們爲什麽會同意聯手呢?別覺得驚訝,要知道,在國家之間,往往只有利益,沒有我們通常所說的敵人或朋友。對于統治者來說,敵人就是妨礙他們利益的人,而朋友則是能給他們帶來好處的人。既然聯合起來攻打秦國對他們有利,那麽在這個時候,他們就是朋友。這很現實,沒錯,這就是國際關系的現實。

但是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齊國又一次沒有參與其中。是的,齊王建沉浸在安穩的睡眠中,無法被喚醒。因此,他沒有加入聯軍。然而,缺少了齊國這個重要的軍隊,聯軍還能戰勝秦軍嗎?並非完全不可能。信陵君曾經成功地完成了這個艱難的任務。

確實,現在蝗蟲肆虐,糧食短缺,選擇這個時候出戰真的好嗎?當然不好。實際上,大家也都明白現在的時機並不理想。但是,如果不盡快制止秦軍,恐怕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所以,即使硬著頭皮,也必須上戰場。

然而,這是否符合孫子兵法中的觀點: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也就是說,能夠打贏的戰爭往往是經過精心籌劃、確保勝利之後才會發起進攻;而通常會失敗的戰爭,往往是事先沒有充分准備,倉促應戰。

孫子的觀點很有道理。然而,許多戰爭的爆發並不是基于精確計算的結果。如果大家都計算好了,就不會有那麽多戰爭。所以,這五個國家還是決定一起攻秦。就這樣,在楚國的帶領下,五國聯軍任命趙國大將龐暖爲統帥,向秦國的函谷關發起了進攻。

五國聯軍外強中幹 反而暴露諸國弱點

面對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秦國該如何應對這次沖擊呢?吸取了上次河外之戰慘敗的教訓,這場戰國最後一次合縱之戰,秦國是否會改變戰略呢?這個故事將會如何發展呢?

秦國正在備戰,派出將領蒙骜,同時還有王翦和李信前來迎敵。根據《史記》的記載,關于聯軍的進攻路線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攻至壽陵、蕞和函谷關。然而,從最終結果來看,聯軍很可能只是攻至函谷關,並未進入秦國境內。

在戰役打響之前,王翦向蒙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爲,由于此次是以楚國爲首的聯軍,所以應該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戰術。之前的樗裏疾和白起的戰鬥策略是在秦國軍隊處于弱勢的情況下,通過迅速襲擊敵方的薄弱環節來取得勝利。

但這一次的情況有所不同,秦軍沒有速戰速決的壓力,也不再處于兵力劣勢。再加上各國因蝗災導致的糧食短缺,聯軍可能會希望盡快結束戰爭。因此,秦軍只需固守函谷關,等待時機反擊即可。

蒙骜同意了王翦的觀點,于是王翦繼續說道。他說,這次的出擊應該與前兩次有所不同。具體有何不同,稍後再揭曉。最終,聯軍來到了函谷關下,龐暖發現蒙骜堅守不出,便意識到情況不妙。他知道,如果讓戰爭變成持久戰,對聯軍極爲不利。

于是,他試圖通過挑釁來激怒秦軍,但秦軍始終堅定地保持鎮定。龐暖心中焦慮,如果秦軍一直不出戰,那麽聯軍的後勤補給風險將會加大。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暫時撤退,保存實力,待日後再尋找機會重新挑戰。

經過漫長的等待,蒙骜和王翦終于等來了聯軍的後撤。正如之前所說,秦軍早已做好准備,只待龐暖做出決定。聯軍的後撤,意味著秦軍反撲的時機已經到來。那麽問題來了,如何反撲?假設你是蒙骜,你會選擇出兵追擊;或者你是王翦,你會建議攻擊哪個國家?

顯然,趙國並不合適,因爲龐暖是一個出色的軍事指揮者,他的撤退行動有序,攻擊趙國未必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另外,燕、魏、韓這三個國家也在龐暖的保護下撤退,此時攻擊他們似乎也不太合適。更何況,這幾個國家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趁火打劫。

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對楚國這個帶頭大哥給予一記痛擊。這樣一來,其他各國就會心生恐懼,再也不敢提聯合對抗秦國的事。這才是釜底抽薪的做法!想好了就去做!

于是,在王翦的建議和蒙骜的命令下,秦軍展開了反擊。而他們的追擊目標,正是楚軍。原來,龐暖爲了讓魏、韓兩國安全撤退,讓他們先行撤離,自己則帶領燕軍斷後。在聯軍撤離戰場後,他帶著燕軍轉而去攻打齊國的饒安,以此作爲自己的戰果。然而,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秦軍的追擊目標竟然不是他們,而是楚國。

聽到風聲的龐暖和春申君趕緊回頭應戰,但楚軍還是遭到了秦軍的重創。盡管楚軍最終成功撤離戰場,但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得不把都城遷到了壽春。這一戰,楚國可謂損失慘重。

在這裏我們要稍微岔開一下話題,講講楚國的遷都史。從楚文王定都郢(今湖北荊州荊州區北面的紀南故城)開始,到楚頃襄王因鄢郢之戰被白起攻入都城而遷都到陳(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的陳楚故城),再到如今遷都到壽春(今安徽淮南市境內),因爲這裏是壽春,所以又稱作壽郢。雖然楚國遷過幾次都,但都叫郢都。所以,我們提到楚國都城郢時,要注意它可能指的是不同的地方。

由于這次戰役的失敗,楚考烈王與春申君之間的關系開始逐漸疏遠。然而,當時的傳奇人物、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並未料到聯合抗秦的失敗會爲戰國局勢帶來另一個轉折。

五國聯軍對秦國函谷關的攻擊最終無功而返,楚國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讓年僅18歲的秦王政看清楚了各國的無力。他內心深處開始相信,沒錯,秦國確實有機會消滅六國,結束這個混亂的時代。然而,還不是現在,秦國需要先進行休養生息。

當秦軍完成整頓後,就要開始准備應對戰國亂世的最後一連串戰爭,即五年後的秦滅六國之戰。

0 阅读:89

文叔逗號

簡介:記者、資深媒體人、主流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