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支遊擊隊突然攔住解放軍,聲稱是紅軍在等待周恩來命令

愚鑒 2024-05-07 12:54:14

1949年12月,解放大西南戰役期間,川南的一支解放軍面前突然出現了一隊衣衫褴褛的農民。

雖說對面看起來很像農民,可他們又都攜帶著武器,讓解放軍戰士們不敢掉以輕心。但這些“農民”倒是很坦誠,直接對戰士們表示:“我們是紅軍川南遊擊縱隊的,正在等待周恩來的命令!”

戰士們紛紛表示難以置信,要知道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就改編爲八路軍和新四軍了,解放戰爭爆發後又改編爲解放軍。此時“紅軍”已經是一個很遙遠的稱號了,戰士們也從未聽說過哪裏還有成建制的紅軍部隊。而周恩來也很久沒有帶兵了,此時更是已經成了新中國的總理,這些“紅軍”爲何要等待周恩來的命令呢?

不過這些“紅軍”堅稱自己當年是奉中央之命留下的,希望能見到部隊首長,周恩來可以證明他們的身份。解放軍戰士們便層層上報,最後確認這支紅軍真的是當年長征時留在川南的隊伍。周總理得知消息後也十分震驚,表示沒想到這支隊伍還存在。

那麽,爲什麽紅軍當初會在川南留下這麽一支隊伍呢?他們又爲何會與組織長期失聯呢?

要講這支紅軍的來曆,還得從紅軍長征中的關鍵一戰——四渡赤水講起。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會上確立了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但由于此前李德、博古的錯誤指揮,此時的紅軍已經到了極爲危險的地步。紅軍已經在之前的轉移中損失慘重,而蔣介石的中央軍,以及各地軍閥的湘軍、桂軍、黔軍、川軍和滇軍也紛紛圍攻過來,不給紅軍任何喘息之機。

關鍵時刻,毛主席以一招出色的“四渡赤水”挽救了紅軍,保存了革命的火種。但這一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川南遊擊縱隊正是紅軍長征過程中抛出的“誘餌”。

遵義會議結束後,紅軍原本的計劃是由泸州一帶北渡長江,轉移到敵人力量較爲薄弱的川西北地區,和當地的紅四方面軍會師,這是較爲直接而穩妥的路線。但敵人也想到了這一點,川軍8個旅迅速趕到長江邊布防,滇軍、黔軍也隨後趕到,試圖南北夾擊紅軍。

當時川軍兩個旅已經趕到土城一帶阻截紅軍,紅軍也截獲了這一情報。但破譯人員誤將敵人電報中的“旅”寫成了“團”,導致紅軍以爲土城一帶只有兩個團的敵軍,便向土城外圍的川軍陣地發起進攻,結果損失巨大,不得不撤退。孔石泉後來回憶道:“當時估計敵人是兩個團的兵力,如果知道是兩個旅就不會打了。”

土城一戰後,紅軍不但沒能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還多了不少傷病員,敵人大部隊也即將趕來。毛主席果斷下令轉移,第一次渡過赤水。由于敵人已經在長江沿線設防,中央決定暫緩渡江計劃,留在川滇黔一帶與敵軍周旋。

2月初,敵人又向紅軍殺來,中央舉行紮西會議,決定二渡赤水,重返遵義。但紅軍正處于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爲了實行這一方案,就必須有人留下來誤導、牽制敵軍大部隊,爲紅軍主力渡河贏得時間。

川南遊擊縱隊和川南特委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他們受中央直接指揮,任務也很重,主要有三項:第一是牽制敵軍主力,第二是照顧並安置傷病員,第三是發展根據地。而直接負責川南遊擊縱隊的,正是周恩來。

毫無疑問,戰士們自身都是不想和主力部隊分別的,這既有情感因素,也有現實因素。大家一路隨著大部隊走了這麽久了,現在突然要遠離主力自己留下,當然不舍。並且紅軍主力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尚且有覆滅的危險,就更不用說他們這支小部隊了。

更何況,川南遊擊縱隊的任務本身就是牽制敵人主力,這意味著他們還不能隱藏起來,反而要主動暴露自己,制造出“大動靜”來吸引敵人的注意力。這樣才能讓敵人誤以爲自己才是主力,從而減輕紅軍真正主力的壓力。

不過即便如此,爲了革命大業,川南遊擊縱隊的戰士們還是接受了這一任務,踏上了偉大的征程。那麽,川南遊擊縱隊的這個任務完成得如何呢?

1949年12月,解放軍挺進大西南,卻在川南地區遇到了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自稱“紅軍”,正在等待周恩來下令。中央一查證,發現他們還真的是當年的紅軍川南遊擊縱隊。

紅軍之所以要組建這麽一個縱隊,是因爲需要讓他們“扮演”主力,留下來與敵人周旋。該縱隊一方面要安置傷病員,另一方面也要爲真正主力的轉移爭取時間。那麽,川南遊擊縱隊是否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呢?

川南遊擊縱隊的使命無疑是極爲重要的,因此1935年2月10日,周恩來親自出席了縱隊成立大會,向戰士們闡釋了縱隊的任務。最後,周總理深情而真誠地向大家承諾:“分別只是暫時的,等革命勝利了,我一定會下令讓你們歸隊。”

戰士們也紛紛落淚,表示一定會完成任務。雖然他們也不舍得和大部隊分別,雖然他們知道這一去就是九死一生。但爲了革命的勝利,他們沒有推诿,而是堅定地踏上了征程。

川南遊擊縱隊由徐策擔任政委,劉幹臣擔任司令員。徐策曾擔任紅六師政委,是彭德懷的愛將。劉幹臣則是新編師師長,現在卻來指揮這支只有400多人的隊伍。讓他們來擔任政委和司令員,足見中央對這一縱隊的重視。

遊擊縱隊雖然一開始只有400多人,但他們都是紅軍的骨幹力量,戰鬥力相當強。徐策率部主動出擊,接連攻下多座縣城,並積極建立根據地,發動川、滇、黔邊群衆進行遊擊戰,把隊伍發展到千余人。他們果然吸引了國民黨軍的注意力,被蔣介石誤認爲是紅軍主力。

于是國民黨中央軍和各路軍閥都趕來“圍剿”遊擊縱隊,而紅軍主力則趁此機會二渡赤水,攻克婁山關,收複遵義。最終跳出了敵軍包圍圈,成功北上。

與此同時,川南遊擊縱隊的情況就不太樂觀了。雖然徐策、劉幹臣等人采用各種靈活的戰術與敵軍周旋,但趕來的國民黨軍實在太多了。3月下旬,遊擊縱隊在大石盤山一帶被敵軍包圍。雖然最後突圍成功,但也損失慘重。

不過就在此時,遊擊縱隊遇到了一支友軍,這是紅三軍團留下的遊擊隊,約200人,由王逸濤率領。王逸濤也是老資格了,他參加過南昌起義,上過井岡山,戰鬥經驗豐富,本來前途無量。但他也有著致命缺陷,那就是意志薄弱,一旦形勢不利就會喪失鬥志。

此前王逸濤就曾脫離組織,自行返鄉,但他返鄉後還是被國民黨所追捕,不得不回到紅軍。組織考慮到他的資曆和戰功,還是寬恕了他的行爲,讓他繼續帶兵。紅三軍團後來又給他一批戰士和武裝,讓他配合川南遊擊縱隊,這才有了兩軍的會合。

會合後爲了表示誠意,劉幹臣還主動將司令員的職務讓給了王逸濤。可王逸濤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經常向組織叫苦。後來國民黨軍打來,王逸濤直接叛變,還反過頭來爲敵人提供情報,帶著他們“圍剿”遊擊縱隊。解放軍進入大西南時王逸濤又組織土匪武裝對抗解放軍,最後被抓獲並槍斃,這是後話了。

說回川南遊擊縱隊,在王逸濤叛變後,遊擊縱隊又遭到了一次沉重打擊,不得不縮編並集中部隊,徐策兼任政委和司令員。兩個月後,遊擊縱隊又在紮西的長官司遭到伏擊,損失100多人。部隊被打散,徐策和副政委張鳳光也犧牲了。

不過關鍵時刻,政治部主任余澤鴻站了出來,領導大家繼續鬥爭。此時兩大紅軍主力已經會師,基本脫離險境。可以說川南遊擊縱隊已經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但他們也和組織失去了聯系。那麽川南遊擊縱隊將會如何呢?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終于抵達陝北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勝利。鮮爲人知的是,就在兩軍爲會師而慶祝的時候,還有一支紅軍隊伍掙紮于川、滇、黔之間。他們已經和組織失去了聯系,卻還在堅持鬥爭。大部分人倒下了,卻還有一部分人堅持到了解放軍挺進大西南的時刻。

這支隊伍,就是紅軍川南遊擊縱隊。那麽他們究竟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呢?

川南遊擊縱隊是周恩來主持成立的,他們的任務極爲艱巨,需要在紅軍四渡赤水期間吸引敵軍注意力,爲紅軍主力的轉移贏得時間,周恩來承諾他們將來一定會重逢。而川南遊擊縱隊雖然出色完成了任務,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政委兼司令員徐策和副政委張鳳光都在激戰中犧牲,殘余部隊也被打散。

關鍵時刻,政治部主任余澤鴻力挽狂瀾,他接任政委,配合新任司令員劉幹臣重新整合了隊伍。此後遊擊縱隊又振作起來,攻克筠連縣城,獲得一批武器彈藥,還擴編了隊伍,又發展到一千多人,川軍一個連甚至起義加入了遊擊縱隊。

但此時紅二、六軍團進入貴州,也准備北上。爲了幫助紅二、六軍團轉移,川南遊擊縱隊再次主動出擊,吸引敵軍注意力。結果紅二、六軍團成功北上,但川南遊擊縱隊再次被敵軍主力包圍。

國民黨軍之前已經被川南遊擊縱隊誤導過好幾次,早已將這支隊伍視爲眼中釘。爲了消滅這支隊伍,國民黨發動“三省會剿”,調動數萬軍隊猛攻遊擊縱隊。結果遊擊縱隊損失慘重,再次被打散,到1936年11月時只剩下80多人,只能分別突圍。

在一次次突圍轉移的過程中,余澤鴻、劉幹臣等縱隊主要領導也都不幸犧牲。只有新任政委劉複初被俘,後來在周恩來的斡旋下被釋放,回歸組織。而遊擊縱隊的幸存者們則在敵後繼續打遊擊,直到1937年1月遊擊縱隊解體。

遊擊縱隊雖然解體了,但還是有一部分戰士堅持了下來。紅軍即便只剩下一個人,也永遠是紅軍。抗戰時期,中央曾派劉複初到川南地區,試圖與遊擊隊重新取得聯絡。但國民黨在西南的力量還是太強了,在敵人的重重封鎖之下,劉複初未能完成任務。

因此,堅持下來的戰士們也遲遲沒有等到重逢的時刻,在這期間又有部分人犧牲。但他們始終潛伏著,沒有放棄鬥爭。直到1949年12月,解放軍挺進川南,戰士們也終于重新組織起來,和主力會合。爲了這一刻,他們已經等了14年。

解放軍們聽到久違的“紅軍”稱號,頓覺恍如隔世。而幸存下來的戰士們時隔多年終于見到友軍,也是一個個熱淚盈眶。歸建後,這些老遊擊隊員也參與了解放大西南和後續的剿匪行動,並利用自身對地形和風土人情的熟悉爲解放軍的進軍作出了很大貢獻。

總體來看,川南遊擊縱隊的失敗和解體其實是必然的。畢竟這支隊伍本身力量較弱,又孤懸敵後,缺乏友軍配合,得不到補給和援軍,卻還要僞裝成主力,盡可能吸引國民黨軍的火力。但即便如此,爲了革命大局,這些堅強的戰士還是接下了任務,並戰鬥到了最後一刻。這種大無畏精神,值得我們尊敬和紀念。

12 阅读:175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