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赓和粟裕本來地位相當,爲何一年就拉開了差距?2次失誤是關鍵

追夢的年 2024-04-12 17:06:41

1947年,陳毅陳老總曾點評過:最近粟裕、陳赓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劉、林並肩邁進,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獲。

他這個並列,就是將陳赓與四大野戰軍的實際軍事指揮放在了同一位置,而當時沒有人反對。

但是,僅僅過去年余,兩人的差距就非常明顯。1948年淮海戰役時,粟裕成了華野的實際指揮者,麾下有16個縱隊,兵強馬壯。

陳赓則是兵團司令員,麾下僅4個縱隊,跟粟裕不是一個級別。爲何這麽短的時間,兩人就迅速拉開了呢?

這主要在于,解放戰爭時期,陳赓沒有把握住兩次機會。

說起來,無論是資曆、謀略、人際關系等各方面,陳赓都不比粟裕差。

兩人同爲湖南老鄉,他們第一次協同作戰,是在南昌起義中。當時的粟裕是班長,而陳赓是營長,起點陳赓要更高。

土地革命時期,粟裕擔任過偏師軍團參謀長,後與中央斷絕聯系、獨自進行三年艱苦遊擊戰;陳赓則在抵達陝北後擔任過紅1軍團1師師長,兩人級別差不多。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擔任過新四軍第1師師長,陳赓擔任過八路軍386旅旅長,當時新四軍的師級與八路軍的旅級地位相當,所以粟、陳兩位大將這個階段也沒什麽差距。

1947年陳老總說那句話的背景,是劉鄧大軍主力挺進大別山後,陳赓、謝富治獨立負責豫西一帶的作戰任務。

此時陳赓麾下能指揮的部隊包括了4縱、9縱、孔從洲起義部隊一部,算是一大戰略兵團。

他們發展出了以伏牛山爲中心的鄂豫陝根據地,一度打得蔣介石飛抵西安督戰,這個時期的陳赓與粟裕相差並不大,中央甚至還准備建立以陳赓爲首的鄂豫陝野戰軍。

如果陳赓變爲一個新野戰軍的司令員,那他地位肯定能升高。

但由于全國戰局變化,中央最終決定在中原地區打大仗,陳赓兵團也就隨戰略重心的轉移而轉移,重新歸入晉冀魯豫野戰軍。

而粟裕的情況就跟陳赓相反,中央決定將他當成關內戰局的重心,爲了讓粟裕更加順利地指揮,城南莊會議後,陳老總還被調去支援中野了。

陳赓爲何沒獲得粟裕這般重用呢?主要是他自己在兩戰之中沒發揮好。

第一次是1947年的確山失利,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將戰火燒到了國統區,蔣介石和白崇禧很快也做出應對,集結大量軍隊向劉鄧發起猛攻。

由于是孤軍深入,我方打得非常艱難,接連吃了幾次敗仗,情況岌岌可危。好在毛主席出動了三路大軍經略中原,除了劉鄧外,還有陳赓、謝富治兵團和陳毅、粟裕所率的華野主力。

此時劉鄧身陷危局,另外兩路自然要設法營救,對于怎麽救,陳赓和粟裕的想法一致,即攻打白崇禧部的後方重要據點確山,迫使其回援,從而圍魏救趙。

他們將這個方案呈遞中央後,毛主席立即拍板同意,粟裕便命令華野陳士榘、唐亮兵團前去與陳謝兵團會合,共同向確山發起進攻。

此時確山的守敵是整20師,戰鬥力很強,曾在藤縣重創華野一縱、四縱。

不過我軍當時有兩個兵團,人數具有很大優勢,部隊也有重武器,具備攻堅能力,所以大家對勝利還是充滿了信心,沒找到,打起來才發現沒那麽容易。

一開始陳赓是指定的戰役指揮者,他做部署時出現疏忽,三個制高點只針對奪取了兩個。這就導致敵人警覺後,大力支援了僅剩的那個制高點,延緩了我軍進攻的速度。

戰事出現膠著後,上級更換陳士榘來統一指揮,可此刻白崇禧也派出了援軍。如果等他們趕到,那我方就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局面,所以陳士榘只好下令撤退,攻城的目標沒能實現。

如果白崇禧是調動主力援助確山,但好歹也能算支援到了大別山。可白崇禧只派了三個師,其主要精力仍放在圍困劉鄧身上,這圍魏救趙的目標也落空。

一個任務都沒完成,還蒙受不小的損失。雖說此戰失利是初次合作,較爲生疏、兩個兵團地位相當,協同不順等多個原因造成的,但陳赓作爲初期指揮者,肯定要承擔責任。

第二次是在1948年,宛西戰役結束後,吃了虧的張轸兵團對新野、鎮平和內鄉一帶進行“掃蕩”,隨後立即進駐南陽城,防備遭遇解放軍主力。

此時,胡琏兵團也已經開進臨颍地區。兩股國軍相距不算遠,我方完全有能力將其吃掉。

爲更多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中央軍委決定首先牽制住胡琏兵團,圍而不打,誘使張轸兵團來援,然後在運動中將張轸所部在殲滅。

爲吸引胡琏兵團,同時誘出張轸兵團,我軍組成東、西兩個集團,東集團由陳錫聯統一指揮中野第一、三、六縱隊,對確山發起佯攻;

西集團由陳赓統一指揮第二、四縱隊和華野第十縱隊及桐柏軍區主力、豫陝鄂軍區部分部隊,對來援的張轸兵團進行阻擊,並相機將其殲滅。

當確山遭到攻擊後,張轸果然來援,一頭紮進了我軍預設的包圍圈中。不過張轸部並非弱旅,發現被圍後立即組織反沖鋒,讓我軍無法將其迅速殲滅。

出于穩妥,陳赓一面指揮進攻,一面請求劉伯承支援,中野隨即另調主力往這邊趕,只要他們一到,張轸部插翅難飛。屆時將其殲滅,中野無論裝備還是人員都能得到很大的補充。

然而,這關鍵時刻張轸耍了個花招,他知道自己的電台已被解放軍監控,便在與駐守信陽的國軍溝通時,謊稱自己仍要繼續東進伺機突圍,但他真正准備的是,要退回南陽。

陳赓對張轸的電報信以爲真,他想著中野增援部隊就是從東面趕來,如果張轸兵團繼續向東去,雙方勢必要遭遇。那自己只用率部兜住後方,將張轸包餃子即可。

念及于此,陳赓將原本守在東面的第4縱隊撤了,4縱前身就是八路軍386旅,是他的老底子。既然張轸還要持續往東,那沒必要讓4縱多付出傷亡。

沒想到的是,4縱撤離後,張轸兵團只是作勢往東開進了一段距離,然後迅速調頭擇路返回南陽,我軍再想追擊已來不及了。

這樣一來,分割全殲張轸兵團的計劃泡湯,中野司令員劉伯承頗爲不滿,批評陳赓麾下的部隊“顧慮自己部分的傷亡”。

從戰略層面來講,組織肯定更喜歡粟裕這種統帥,敢冒險、敢以小博大,所有的目的就是殲敵、就是獲勝,能完成這個目標,其他因素都可以暫時抛開。

這件事能體現出陳赓、粟裕的風格不同,所以後來兩人的差距就逐漸拉開了。

不過,勝敗乃兵家常事,陳赓綜合來看能力還是很強的,1955年也跟粟裕一樣,被授予了大將軍銜。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