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産力,人工智能怎麽“加”

新湖南 2024-04-02 08:30:26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郭霁瑤|北京報道

從橫空出世到顛覆式創新,再到最終改變千行百業,這是互聯網曾經書寫的奇迹。這一次,站在曆史風口上的是人工智能。

“就像當初互聯網一樣,又一個對全行業、全社會發展都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的技術體系出現了。這是有足夠多機會和足夠豐富想象力的一次革命,不僅是技術革命,還是産業革命,更是智力革命。”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鐵軍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從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到2019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智能+”,再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人工智能+”,這背後不僅是科技之變,更是産業之變、時代之變。在號召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當下,人工智能(AI)無疑是重要引擎之一。

“適度超前”該如何把握

“不能將人工智能簡單地視作一個提高生産效率的新技術,它是一個新型基礎設施。就像電力、交通一樣,是全社會運行所依賴的基礎設施。”黃鐵軍對記者說。

黃鐵軍將這種基礎設施稱爲“智力基礎設施”。他認爲,智能和智力的區別,就像電和電力。當智能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就成爲“智力”。所有行業,都需要智力。

“想象一下,當一個類似電網的智力網出現的時候,人們可以像取電一樣,向人工智能獲取‘智力’。這不僅能降本增效,更會催生很多全新的行業。”黃鐵軍描述道。

算力是推進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培育算力産業生態。

“適度超前”是什麽意思?尺度又該如何把握?

在清智資本創始合夥人張煜看來,這是由人工智能的發展特點所決定。“大模型時代,智能湧現的基礎是足夠龐大的算力,目前的算力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這裏說‘適度超前’主要指建設規模。我們過去講要致富、先修路,人工智能也一樣。目前技術層面上人工智能發展很快,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時間周期,所以要超前,以便實現技術發展和數字基礎設施的供需適配。”他告訴記者。

“以GPU爲核心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比較燒錢的,而且更新叠代速度很快,基礎設施太超前可能導致還沒用上就落後了,也會造成資金浪費。”張煜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經濟法學和人工智能法學方向博士生導師、中國市場經濟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胡元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超前”是讓數字基礎設施“蓄勢”,等待應用“爆發”,而不是在應用端有機會突破時卻受限于數字基礎設施不足。所謂“適度”,則是因爲數字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在供給上具有階梯性和階段性。“在尊重技術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更好發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即通過適度幹預的形式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同時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循序漸進、穩步推進。”

人工智能發展要圍繞人民的需求和期待

近年來,處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C位”的無疑是大模型。這也導致當下各大企業紛紛“卷”向AI大模型,甚至上演了“百模大戰”。

“現在最大問題就是散。‘百模大戰’這種分散的訓練模型方式不符合未來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要求,它只是一個初期形態。人工智能現在的階段容易造成低水平的重複。”黃鐵軍表示,大模型雖然已經發揮了一些基礎支撐作用,但還只是以雲的形式提供智能化服務。

“我們說的數字基礎設施一定是公共設施,就像電網一樣,人人都能用。”黃鐵軍說。

“要建設這樣的基礎設施,需要國家主導來提升新質生産力,要考慮怎麽把數據、算力等要素彙聚成一個體系。‘人工智能+’就是一種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的布局。”黃鐵軍補充道。

當人工智能真正作爲基礎設施發揮作用,也就意味著使用門檻的降低。多位專家學者均認爲,我們將會迎來一個人工智能普惠化的時代。

“過去,實施人工智能很昂貴,甚至需要建立自己的科研體系,但以ChatGPT爲代表的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讓事情變得不一樣了,它通過非常簡單的交互方式輸出智力,可以提升每個企業,甚至每個人的生産力。”張煜說。

“要讓所有人共享人工智能發展的成果。”胡元聰表示,現階段提出“人工智能+”,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人工智能化”,人工智能正從“星火”式多點發展邁向“燎原”式全面覆蓋和廣泛應用。

“‘人工智能+’行動應當緊緊圍繞人民的期待和需求展開,政府在布局時應當首先考慮‘人’的需求的滿足,其次才是‘智能’的發展突破。因此,應重點聚焦民生領域如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胡元聰說。

人工智能“加”什麽,怎麽“加”

科技發展中,最敏銳的往往是學界,緊隨其後的是資本市場。

張煜所在的清智資本是清華大學智能産業研究院支持下成立的,專門投資人工智能早期項目的資本。“去年我們投了近10個項目,今年預計數量會翻番,我看好人工智能的發展。”張煜表示。

藍海就在眼前,曆史性機遇必須抓住。當“人工智能+”來臨之時,各個行業都摩拳擦掌,是否它們都有機會?

“人工智能爲這個時代帶來了太多機遇,想大有作爲的領域都可以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胡元聰認爲,幾乎所有行業都將被人工智能重塑,加號的後面其實是千行百業。

“‘人工智能+’並不只是簡單做技術加法,而是讓人工智能在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占主導性地位,將‘+AI’轉變爲‘AI+’。”胡元聰表示。當下,他認爲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和新能源等産業,可以率先通過人工智能抓住先機。

張煜從投資的角度分析,最具商業潛力的AI項目一般同時具備技術領先和行業理解深刻兩種屬性。“我比較青睐兩類項目:一類是開創性創新項目,比如 OpenAI,但這樣的項目非常少,更普遍的一類是在對行業理解到位的基礎上把人工智能恰當地應用其中,從而産生競爭優勢並獲得收益。”

張煜表示,目前他比較看好的賽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領域:

一是通用型人工智能(AGI),目前通用人工智能領域競爭已經白熱化,但從技術角度看仍處于初期,基礎架構和相關技術還在快速叠代,新一代的模型有望實現智能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二是生成式AI,這同AGI有交叉,生成內容的同時也生成價值,是未來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是生命科學,近年來隨著AI技術的發展,生命科學取得了重大突破,從疾病診斷、藥物發現到臨床試驗等多個領域都進入了快車道。

四是機器人。過去專用領域的機器人在工業界已經普及,但是自主性和處理複雜場景時還有很大的局限性。新一代的具身智能(指一種智能系統或機器能夠通過感知和交互與環境進行實時互動的能力)大力推動了通用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最近,大量通用人形機器人項目獲得了融資,清智資本也投了不少機器人初創公司,這些公司發展速度非常快。”他說。

另外,智慧交通、教育文化等領域也是清智資本關注的重點。

“AI可以‘顛覆’一切行業現狀,它將成爲每個企業、每個勞動者的基礎競爭能力,就像今天普遍使用互聯網一樣。”張煜說。

黃鐵軍則提醒,應重點關注這波技術革命中,會産生哪些新興行業、産品以及服務形態。

發展人工智能需要想象力,鎖定優勢才會脫穎而出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人工智能+”以前,不少地區已經出台了人工智能利好政策,紛紛喊出要打造“全國人工智能産業發展高地/先導區”的口號。翻看各地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人工智能”也是高頻詞之一。

“我覺得最有想象力的地方才會脫穎而出。這種智力基礎設施如何建設、如何使用,都需要想象力。”黃鐵軍表示,圍繞人工智能,地方政府不能停留在扶持産業的層面上,更應聚焦在智力革命中如何鎖定自身優勢。

在這一輪人工智能建設熱潮中,也不乏中西部地區身影。例如重慶提出到2027年,全市AI及服務機器人産業集群建設將取得重要進展,人工智能算力顯著增強,服務機器人領域AI技術研發能力和應用深度走在全國前列;大數據産業發展起步較早的貴州,則提出將發揮智算規模和數據要素優勢,加快發展數據標注、模型訓練等人工智能基礎産業……

“人工智能的4個要素是算法、算力、數據和應用。其中算法依靠人才,和北上廣深比起來,中西部在人才方面並不占優勢。”張煜向記者坦言,“但是在算力和數據方面,中西部地區都有發展的機會,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就是充分考慮了不同地區的差異和比較優勢,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實現互補型共贏。應用層面上,不同地區各有特點和優勢,最終拼的還是想象力。”

胡元聰認爲,接下來中西部地區應系統梳理産業鏈條和發力方向,因地制宜完善産業布局,例如成都作爲“天府之國”,可以推廣“AI+農業”建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智慧農機,推廣農産品溯源等;油氣資源豐富的新疆,可以推廣“AI+油氣”建設,研發智能拾取技術、探索數字化油氣儲運等。

“在選准發力方向後,各地政府應當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的更好結合,在尊重市場機制前提下,通過完善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激勵人工智能産業高質量發展,以助力快速形成新質生産力。”胡元聰說。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