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的悲劇是遺憾也是必然。

袏道 2021-07-10 10:47:57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飛將軍李廣一直在人們心目中是一種悲劇英雄的形象。

他有幸生在漢武帝時期,遇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恰逢北邊匈奴之禍不斷,武帝立志永除匈奴。

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具在,那爲何李廣如此難封呢?

用漢武帝的話來說就是,李廣老將軍命運不好,所以每次出征討伐匈奴都是無功而返,立不下戰功。

我們也常常把李廣當做命運不濟的代名詞。

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李廣的悲劇都是自身的軍事水平不夠而已。

漢武帝用命運不好來形容李廣,只不過是給這位老將軍留下顔面。

李廣帶兵,都是與士兵同食同住,頗有同甘共苦的意味。

制軍極爲松散,很受士兵的青睐,靠的是平日的小恩小惠來贏得軍中威望。

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旦戰局不利,士兵都會感恩李廣平日的恩惠,奮力死戰。

但是如果處在進攻方,士兵的戰鬥欲望並不高,還會因爲軍紀松散而泄露軍情,錯失戰機。

事實也正是如此,李廣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在荒漠中以四千士卒遇到匈奴左賢王率領的四萬大軍,李廣憑借自身善守的特點和過硬的箭術硬生生在十倍敵軍的情況下堅守了一天一夜,要知道廣袤荒蕪的大漠可是沒有任何軍事防禦設施的。

李廣的治軍風格和霍去病截然相反,霍去病帶兵軍紀苛刻,美酒肉食如果沒有功績,即使壞掉也不會賞賜給士兵。

李廣善守,霍去病善攻。

兩人截然相反的軍事風格也造就了兩人不同的結局。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率軍出擊匈奴,李廣以六十歲高齡擔任前將軍。

其實在大軍出塞前,漢武帝不想用李廣,但是李廣堅決請求隨軍出征,畢竟李廣知道,這是他最後一次博取功名的機會了。

士大夫們對李廣都是交口稱贊,因爲李廣平日就喜歡和這些士大夫交往,吹吹牛。

漢武帝也是迫于壓力,沒辦法才只能任用李廣的,在臨近出征時,還和大將軍衛青通過氣,估計意思就是李廣軍事水平不夠,年紀也大了,不能重用。

實際上,無論漢武帝還是衛青都沒有針對李廣的意思,就是在他們心中李廣是真的不行呀。

當然我也是很贊同這兩位的觀點的。

一位是知人善任的漢武大帝。

另一位是爲人寬厚、善于用兵的大將軍衛青。

李廣率軍東進,牽制匈奴部分兵力。

在途中還迷路了,其統軍能力可見一般,如果讓李廣擔任主力,還不一定會鬧出什麽笑話來。

老將軍性格也是很暴躁,一言不和拔刀自刎了。

李廣身亡之日,天下爲之哀恸。

但是這也好過漢軍被匈奴打敗強多了,只怕倒是天下人就要爲無數死在大漠的漢兵而痛哭了。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