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區域協調共譜發展協奏曲——山西省代表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太原日報 2024-03-09 09:12:26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力優化經濟布局。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

這一內容引起了我省代表委員的廣泛共鳴。大家紛紛表示,過去一年,我省加大貫通融合力度,拓展城鄉發展空間,加大公共服務力度,不斷提升人民幸福指數。新的一年,將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充分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加快轉型升級,更好融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大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資源傾斜鄉村

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

曾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呂梁市,經過八年精准扶貧,五年集中攻堅,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書寫了鄉村振興的呂梁篇章。

在全國人大代表、呂梁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廣勇看來,當前城鄉資源的配置仍有不均,導致農村與城市之間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差距拉大,加劇了農村人口流出和空心化等問題。

針對鄉村人口變化趨勢,近年來,呂梁市將大量資金資源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實施農業生産托管“二三四五”模式,托管服務面積204萬畝,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累計完成191萬畝,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全市綜合機械化率達66.64%,在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複墾整治撂荒土地、解決農村“空心化”、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帶動脫貧群衆增收、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年,全市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2982元,增速16.5%,排名全省第一。

張廣勇認爲,將資源向鄉村傾斜,能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他建議,一要提高高標准農田建設資金投入。二要提高大型農機購置補貼標准。三是加大農業生産托管服務主體支持力度。完善土地承包權退出機制,加快推動農村産權流轉交易規範化試點,推進土地流轉,破除農業産業化、規模經營障礙。四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使用、金融服務、轉移支付等方面給予基層傾斜,支持地方政府加強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建設,解決農村居民和下鄉創業者後顧之憂。

健全政策制度

吸引人才返鄉入鄉創業

鄉村振興是一個呼喚人才同時造就人才的舞台。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可以帶動産業轉型發展,産業興旺又能進一步吸引人才回流,形成良性循環。可以說,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大同大學煤基生態碳彙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趙建國認爲,要把人才視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第一要素”,堅持把人才振興放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首要位置,引才、聚才、留才,優化人才隊伍,持之以恒招引人才。趙建國在調研中發現,本土人才更熟悉家鄉、熱愛家鄉,更願意建設家鄉、奉獻家鄉。

趙建國表示,沒有人才作支撐,再好的資源、再好的産業、再好的環境也難以發揮出全部作用。讓返鄉創業青年回得來、留得住、幹得好,要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內在活力,讓他們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他建議,出台人才回流政策,完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支持大學生和本土在外人士返鄉創業,通過政策吸引、資金支持、情懷感召等方式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回鄉興業創業。要加強校企聯動,建立産教學融合的本土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職業教育的針對性,開展特色種養殖、農産品加工、土特産品電商銷售等精准培訓,開展省級層面技能大賽,大力培養本土人才。

建立評定機制

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

城鄉融合發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補齊鄉村發展短板,不僅有助于促進鄉村振興,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還有助于進一步增加市場需求,爲經濟增長提供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長治市壺關縣龍泉鎮劉寨村黨支部書記程玉珍一直關注著糧食價格與農民增收問題。在她看來,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的頭等大事。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種糧人口持續減少,農村老齡化程度快速提升,“誰來種地”的問題依然嚴峻。

程玉珍在工作和調研中發現,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出現了種糧農民數量逐年減少、年齡偏大、總體素質偏低、副業化的趨勢,年紀大的農民種不動地,“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懂種地,“00後”不問種地。同時,糧食生産效益持續偏低,農産品成本收益數據顯示,三大主糧的畝均淨利潤較低,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

因此,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核心是要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穩定種糧者隊伍,讓農業成爲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爲體面的職業。程玉珍建議:建立職業種糧農民評定機制。由縣(區)級以上農業部門組織制定職業種糧農民評定辦法,成立專門評定機構,要經過系統糧食種植專業技能培訓、考核,對符合條件者頒發相關級別職業種糧農民證書。

本報北京電

山西日報 記者郭甯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