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不是亡國之君?他但凡有點擔當精神明朝也不會這麽快滅亡

史上風雲 2024-05-10 07:33:33

明朝的滅亡有各種原因,比如天災、貪汙腐敗、後金的崛起、明神宗的怠政和木工皇帝朱由校寵信魏忠賢等等,但作爲亡國之君的朱由檢,毫無意義要負重要責任。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之初,也曾想勵精圖治、中興社稷,然而,崇祯極愛虛榮又缺乏擔當精神、患得患失,造成多次挽救明朝衰亡的機會被他白白葬送。

比如,陳新甲議和被殺一事。

崇祯14年,後金軍包圍錦州,崇祯急忙命令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馳援錦州,洪承疇提出了一邊防守、一邊進攻穩紮穩打的策略,崇祯一開始也同意了這個方案。可是,當農民起義重新走向高潮後,崇祯又希望盡快解決戰事,好抽調兵力對付農民軍,就嚴令洪承疇盡快解決戰事。洪承疇只好把糧饷留在甯遠、筆架山一帶,親自率領6萬大軍挺近塔山,皇太極知道後“悉索沈中人丁”,立刻親率大軍傾國而出抵達松山前線督戰,明朝軍隊先勝後敗,洪承疇被圍于松山,祖大壽被圍于錦州,屢次突圍都沒有成功。

明朝內憂外患,一時無法組織兵力解救被圍的洪承疇和祖大壽,陳新甲提出了“息兵”議和的策略。到了十一月份遼東下大雪,傾國而出的清軍也處于彈盡糧絕的狀態,想撤退回去又害怕明軍趁機攻擊,也打算派人求和。

崇祯心裏想議和,但之前自己多次拒絕和清議和,害怕丟了面子,將接觸清軍的石鳳台逮捕進監獄。崇祯的虛榮心,讓議和一事推到了崇祯15年年初,才讓陳新甲秘密議和,這時候李自成的大軍圍攻開封,中原烽火連天,而拖拉的這段時間東北前線的松山、錦州、塔山、杏山都已經淪陷,洪承疇被俘,祖大壽也被迫降清。崇祯的這一猶豫,直接導致東北前線大量有生力量被殲滅,能打的洪承疇也被俘,這都是拜崇祯的虛榮心所賜。

禍不單行,陳新甲秘密議和一事泄密,輿論嘩然,言官們立刻彈奏陳新甲。議和本來就是崇祯的意思,輿論不支持是因爲崇祯之前一直堅決反對議和,如果崇祯站出來說出議和的利弊,臣民們未必不理解。然而崇祯非常好面子,又不願意承擔責任,下令問責陳新甲,把責任推到下屬身上。

陳新甲不服上奏,被崇祯逮捕下獄,並很快命令人將他斬首。此時明朝前線有生力量損失慘重,如果議和成功能夠騰出手來打擊起義軍,並趁機恢複元氣,然而陳新甲事件使議和失敗,皇太極命令清軍從牆子嶺、青山口等地突破長城進入明朝腹地,明朝無力組織有效力量阻擋。在長達8個月時間裏,清軍在明朝腹地橫掃3府13州67縣88座城池,掠奪269000多人和大量財物出關,再次讓明朝損失慘重。

再比如,遷都南京一事久拖未決。

陳新甲議和失敗後,清軍繞道入關搶掠明朝腹地,崇祯開始有了南遷的想法,暗中做南遷准備,讓給事中左懋第“往南中,察沿江舟師士馬之數”。

崇祯16年10月,天津巡撫馮元飏“密陳南北機宜,謂道路便梗,當疏通海道,防患于未然”,爲將來南遷做好准備。崇祯皇帝“俞之”,馮元飏“乃具海舟二百艘以備緩急”,准備海船以備將來南遷之用。可見,崇祯皇帝早就想南遷,並且做了一些南遷的准備工作。

崇祯16年後半年,李自成起義軍殲滅明軍主力後,李自成親率大軍從洛陽西進,攻破潼關,占領關中重鎮西安,並且派遣一支先遣部隊渡過黃河攻占山西地區,爲大軍東征做准備。

崇祯17年初,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順政權,崇祯皇帝聽說後非常憂慮,在德政殿召見大臣李明睿,向他征詢抵禦李自成的策略。李明睿明確告訴崇祯目前唯一的辦法就是南遷,然後再慢慢剿滅起義軍,崇祯皇帝就和李明睿具體商量了南遷的糧饷、護衛、路線、留守等事情。

“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徐圖征剿之功。”思宗曰:“此事重大,未可易言,亦未知天意若何?”李明睿答:“上內斷聖心,外度時勢,不可一刻遲延,若築室道旁,後悔何及。”思宗四顧無人,曰:“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爾且密之。”

此時南遷不失爲權宜之計,東北有蒸蒸日上的滿清軍,中原一帶和關中地區又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河北地區又屢次遭受繞道入關的清軍洗劫,北京地區不但財源匮乏,而且內憂外患夾擊,隨時都有都城被包圍攻擊的風險。

南方當時還有駐紮在長江中遊地區號稱數十萬兵馬的左良玉部,江北四鎮同樣重兵鎮守,南京朝廷架構也比較完整,江南人口稠密,經濟發達,遭受戰爭破壞比較輕,再把關甯一帶吳三桂的精銳騎兵南調備用,完全有重整旗鼓再度收拾河山的可能。

可是,崇祯極強的虛榮心又開始作祟,他想南遷又怕有損顔面,不想親自提出南遷的意思,想讓臣下先提出來,衆臣討論後進行力權,然後他在“迫不得已”、“難違衆意”的情況下同意南遷。可是,先前表面強硬的崇祯,不肯議和、不肯服軟,按崇祯意思提出議和的陳新甲被他斬殺,誰還敢輕易提出來,你皇帝不親自提出來,我們大臣也無所謂。南遷一事被擱置起來。

時間不等人,形勢瞬息萬變,皇帝等得,李自成可等不得。李自成在崇祯17年正月初一建立大順後,在正月初八就親自率領主力大軍從西安出發,向明朝的首都北京進軍,京城內外惶恐不安。

李明睿的同鄉李邦華,贊同李明睿的南遷政策,認爲北方已經“千瘡百孔”,很難固守,一時也難以組織力量抵抗氣勢正盛的李自成大順軍。

李邦華曾和李明睿討論讓誰南遷合適:“上親行與東宮孰便?”李明睿答:“東宮年少,禀命則不成,專命則不敬,不如上親行爲便。”但是李邦華擔心南遷會遭到臣工們的反對,建議先讓太子朱慈烺南下南京進行監國,做爲正式南遷的一個過渡和准備,同時將定王和永王分封到江南以屏番朝廷。

正月十八時,崇祯密谕當時的首輔大臣陳演,想讓他提出來,可是陳演是反對南遷的一派,爲了阻止南遷,故意把消息散播出去,引起大臣們的議論。既然南遷已經開始議論,李明睿所幸直接公開上疏闡明自己的南遷主張。

崇祯讓大家迅速談論李明睿的南遷主張,結果兵部給事中光時享上疏斥責爲“邪說”,揚言“不斬明睿,不足以安人心”,堅決反對南遷,一派“正義凜然”、誓與京城共存亡的架勢(京城被攻破後,他本人投降李自成,仍然擔任兵部給事中,李自成兵敗後,又投降南明弘光帝,後被馬士英彈劾以大逆不道罪棄世)。

衆臣爭論不下,沒有擔當精神的崇祯害怕承擔責任,不敢乾綱獨斷,南遷一事只好再次擱置。

到二月初,李自成大軍攻占太原,之後連下甯武、大同,在三月初攻占宣府(今河北省西北的宣化縣,控制進出京師要道,是明朝九邊重鎮之一),離京師咫尺之遙。另一支大順軍李芳亮在二月時沿黃河北岸東進,和李自成形成南北夾擊京師的戰略態勢。

二月底崇祯再次開會商討南遷之事,結果大臣們支持李邦華的奏議,由太子監國南京,一開始崇祯是支持的,可後來又極力反對(擔心唐肅宗靈武之事發生,而且太子監國自己仍然跑不了),賭氣的說道:“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

崇祯說這話的目的並不是自己真正的想君王死社稷,而是希望大臣們支持李明睿的主張,讓自己南遷的方案。沒想到大臣們不鳥他,因爲大臣們也擔心,皇帝跑了會留下自己輔佐太子守京師,成爲替死鬼,就算跟隨崇祯南遷,以崇祯的性格,將來京師失守後,很容易拿自己代人受過。

所以,大臣們仍然堅持讓太子監國南京,崇祯氣個半死:“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哥兒孩子家,做得甚事!”死活不同意太子南下。

過了幾天,崇祯再次試探衆臣,原先支持皇帝南遷的李明睿也改爲支持李邦華太子南下監國的方案,光時享又站出來駁斥:“諸臣欲爲靈武故事乎?”大臣們不敢再多說,崇祯再問戰守之事,諸臣也都沉默不語。

崇祯哀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說完生氣的拂袖而去。過了三天,南路大順軍已經抵達直隸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再想南遷已經很難了,崇祯的蹉跎不決、優柔寡斷,最終讓自己真的只剩下“死社稷”這一條路可走了。

崇祯但凡有點兒擔當精神,不怕別人批評,不死要面子,敢于乾坤獨斷,也就不會婆婆媽媽猶豫不決、活生生把自己給拖死,明朝也不至于這麽快就滅亡。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