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除了朱棣,還有四個藩王成爲皇帝,你知道都是誰麽?

貓咪鏟史官 2024-04-07 23:03:15

在朱元璋創建明朝之後,皇位的繼承遵循著兩種主要情形。首先,當皇帝擁有子嗣時,皇位繼承將優先考慮嫡長子,確保皇位沿直系血脈傳承。其次,若皇帝無子嗣可承皇位,則皇位將由皇帝的兄弟繼承,且必須是嫡母所生的皇子,這樣的繼承方式屬于藩王繼承大統。通常情況下,藩王繼承皇位的機會並不多見。然而,明朝的曆史中卻出現了五位皇帝,他們都是以藩王的身份成功登基,你知道他們都是誰麽?

一、朱棣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獲封燕王,肩負起守護一方安甯的重任。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前往北平就藩,開始了他的藩王生涯。然而,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隨著朱元璋的離世,明惠宗朱允炆繼位,他暗中與朝臣謀劃,意圖削弱並鏟除諸王勢力,朱棣的王位岌岌可危。在這樣的背景下,朱棣毅然決然地舉兵反抗,發動了靖難之役,以捍衛自己的利益。

曆經四年的激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終于攻破南京,成功登上皇帝寶座。他勵精圖治,國家在他的治理下日漸強盛。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歸途中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五歲。他的一生被贊譽爲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長眠于長陵之中。

到了嘉靖時期,朱棣的廟號被改爲“成祖”,谥號也調整爲“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以彰顯他的卓越貢獻。朱棣去世後,皇位傳給了太子朱高熾。

二、朱祁钰

宣德三年(1428年),朱祁钰在北京誕生,成爲明朝皇室的一員。隨後,明英宗朱祁鎮即位,他被封爲郕王,肩負著一定的宗室責任。然而,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震驚了朝野。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不幸被蒙古瓦剌部騎兵俘虜,國家頓時陷入危機之中。

在這緊要關頭,朱祁钰臨危受命,肩負起監國的重任。九月初六日,他毅然登基,穩定了朝局,次年改元爲景泰元年。

朱祁钰即位後,他展現出非凡的智慧與魄力。他任用賢能之士,勵精圖治,使明王朝逐漸從危機中恢複過來,國家呈現出一派新氣象。然而,他在對待明英宗朱祁鎮的問題上卻顯得不夠寬容,兄弟間的嫌隙逐漸加深,這也爲他日後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此外,朱祁钰在更易皇儲、廢黜糟糠之妻等事務上的決策也引起了後人的爭議與诟病。景泰八年(天順元年)二月十九日,這位年輕的皇帝在西苑崩逝,終年三十歲。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充滿了傳奇色彩。複位後的明英宗削去了他的帝號,更是被谥爲“郕戾王”,死後都不能以皇帝的身份下葬,只能以親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山的靜態領。

三、朱厚熜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離世,因無子嗣繼承大統,故遵循“兄終弟及”的祖制,年僅14歲的興王世子朱厚熜得以承繼皇位,開啓了嘉靖時代。朱厚熜登基後,勵精圖治,致力于改革時弊、振興朝綱。他下令退還部分被侵占的民田,並裁汰軍校匠役達十余萬衆,這一系列舉措被稱爲“嘉靖新政”,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廣泛支持。

然而,朱厚熜晚年逐漸迷信方士,濫用民力,致使明朝國勢日漸衰落。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在乾清宮離世,在位長達四十五年,終年六十歲。他逝世後,被尊爲“世宗”,谥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遺體安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四、朱載坖

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載坖受封爲裕王,自此肩負起王室的期待與重任。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當時的太子突然離世,按照慣例,朱載坖應該成爲此時的太子。可是皇帝卻一直沒有再次立儲,這讓他能否繼承大統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與此同時,其弟景王朱載圳亦對皇位虎視眈眈,令宮廷之內暗流湧動。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朱載圳的離世暫時平息了這場皇位之爭。翌年十二月(1567年1月),明世宗離世,朱載坖終于得以登上皇位,改元“隆慶”,開啓了他的執政時代。

朱載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人唯賢。他重用徐階、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閣臣,共謀國事,興利除弊,致力于國家的繁榮穩定。同時,他也重用譚綸、戚繼光、王崇古等帥才,加強邊防,確保國家的安全。

但令人惋惜的是,隆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572年7月5日),朱載坖因病離世,年僅三十六歲。

五、朱由檢

天啓二年(1622年),朱由檢被封爲信王,肩負起了宗室的責任與榮耀。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捉弄人。僅僅過了五年,明熹宗就突然離世了,而他更是沒有留下一個子嗣。在次情況下,朱由檢依照遺诏,繼承了明朝的大統,並改年號爲崇祯,開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朱由檢即位之初,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手腕。他果斷鏟除了權宦魏忠賢及其黨羽,力圖肅清朝廷的腐朽之氣。他勤于朝政,勵精圖治,厲行節儉,力求爲百姓創造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以實現明王朝的“中興”之夢。

然而,曆史的洪流往往難以阻擋。盡管朱由檢竭盡全力,但明朝的頹勢已難以扭轉。他頻繁更換內閣輔臣,試圖找到能夠挽救危局的能臣。他先後誅戮了袁崇煥等18名封疆大吏,起用了洪承疇、楊嗣昌、盧象升、孫傳庭等人,希望他們能解決內憂外患,但終究未能成功。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朱由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絕望之中,他選擇了自缢于煤山(今景山),以死殉國。

0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