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堵“毒兒歌”,靠監管也要靠市場|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5 2024-03-22 20:30:16
一首“毒兒歌”,影響的不止是幾個孩子。 ▲一些兒歌中摻雜髒話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與成長。圖/IC photo 文 | 張瑜

據3月21日《法治日報》報道,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一些兒歌中或摻雜髒話、或宣揚暴力、或帶色情詞彙,還有的歌詞怪異,讓不少家長直言毀“三觀”。

兒歌是一種音樂藝術,更是一種啓發和教育兒童的重要手段。兒歌中簡單、重複的語言模式,有助于兒童的語言發展。從中,兒童還可以學習到新詞彙、語法結構和語音節奏,促進聽說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的提升。

在朗朗上口的歌詞中,兒童還能學習到很多新概念,完成認知能力的提升和增強。特別優秀的兒歌,更具備價值觀層面的積極作用,能在兒童心中埋下一顆向上、向善、向美的種子。

“毒兒歌”反其道而行,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與成長。它猶如一顆“毒蘋果”,外表光鮮誘人,內裏細菌叢生,危害不可小觑。

對此,對“毒兒歌”,當竭力圍追堵截,各方監管不可缺失。家長作爲第一責任人,要負起責來。畢竟,兒童能接觸到什麽樣的內容,家長能夠進行一定的控制和幹預。而且,現在也並非沒有技術手段,很多正規的內容類APP都有“兒童模式”,家長們需主動地去了解和使用。

相關的內容傳播平台,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毒兒歌”的制作生成比較隱蔽,難以進行控制。但在內容傳播環節,平台方卻可以進行審核把關。更何況,當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猛,技術手段的運用成本在逐步降低,平台方的自查自糾也應當更爲有效才對。

當然,職能部門的監管仍是關鍵因素,它決定著平台方是否盡職履責。職能部門既要加強日常的監管,更要用好用足法律,打擊一批、震懾一批,實現懲前毖後的治理效果。

圍堵“毒兒歌”,也要靠市場的力量。要看到,市場上好兒歌不多,“毒兒歌”也就有了生存空間。而事實是,最近一些年,每到“六一”兒童節,輿論總會追問“好兒歌去哪了”?因爲,時至今日,人們所傳唱的兒歌,大部分仍是《讓我們蕩起雙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春天在哪裏》等曾經的經典。新創作的少兒歌曲中,能夠深入人心的屈指可數。

對此,有人歸咎于“寫兒歌不賺錢”,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一方面,兒歌市場的需求並不小。得益于現代技術的發展,音樂和視頻的結合變得更加容易,傳播渠道也更多更廣。“兒歌視頻”兼具音樂、畫面、故事,是讓兒童保持安靜的“法寶”,備受年輕父母的青睐。

因此說,不是寫兒歌不賺錢,而是市場需要繼續開拓。業內人士如果目光向外,或許能獲得更加寬闊的職業視野。與此同時,在現階段,有關部門也可以用力“推一把”,通過藝術基金支持等方式,鼓勵和支持兒歌産業的發育發展。

中國人口基數大,兒童基數也大。一首“毒兒歌”,影響的不止是幾個孩子,經由互聯網的傳播,“毒害”的範圍可能非常之廣。相關各方應當引起重視,在責任和能力範圍內積極作爲,形成圍堵“毒兒歌”的合力。

撰稿 / 張瑜(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趙琳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