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主編解缙僅用三個字便幫朱棣確定了繼位者,而朱棣回贈他三個字讓解缙從天堂掉進了地獄

聚光燈下的劇外人 2024-03-28 16:59:36

解缙,明朝第一才子,更爲傳頌的身份是曠世奇書《永樂大典》的主編者。解缙從小聰穎過人,也正是因爲他才子的名聲過大乃至傳到了京城,才得以被朱元璋重用的。剛剛從政的解缙可謂鐵骨铮铮,意氣風發,不畏強權,針砭時弊。奇怪的是素來喜歡找人麻煩的朱元璋卻一反常態,面對解缙的批評從來也沒有找過他的麻煩。就這樣,敢于說真話的解缙開始名滿天下。

只可惜,解缙並沒有認識到“伴君如伴虎”這句話的真谛,皇帝的脾氣和決策是容不得任何人去一味挑釁的。在處死李善長的事情上,解缙爲李善長的申辯讓朱元璋已然十分惱火,但是朱元璋對解缙的寬容,讓解缙誤以爲不管他怎麽樣,朱元璋也不可能把他怎麽樣的。很快,不懂邊界感的解缙便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朱元璋丟給他一句“十年後再用”,便將他趕回了老家。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在于一無所有,而在于擁有了一切之後再失去所有。罷官的日子裏,解缙非常苦悶,皇帝的重用,衆人的仰慕,京城的繁華,過去種種無不萦繞他的心頭。他也時刻在反省,自己究竟錯在哪裏。終于有一天,他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機會——朱元璋去世了。此時距離“十年之期”還有三年,但解缙明白,即使等到十年,他也不會有官做的,他若想要做官,便只能靠他自己。于是他通過各種關系終于在翰林院當了一名小官。

只是,官還沒做多久,靖難開始了,眼看著建文帝要失敗了,解缙趕緊聯系他的幾位同鄉好友胡廣和王艮(建文二年的高考狀元和榜眼)進行了一次談話,一次被載入史冊的談話,談話具體內容此處不議,結果是解缙一番陳說大義後竟然回去收拾包裹,連夜跑到城外投降朱棣了。他說出了自己的諾言,卻讓諾言變成了謊言。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後人看到了人性的醜惡。此時的他,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壯志雄心一腔孤膽的英雄了,爲了權貴,他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解缙投靠朱棣是爲權和利,而剛剛通過不光彩的手段奪得天下的朱棣也正需像解缙這樣的知識分子來擁護自己的地位,兩人各取所需,互相利用,解缙一舉成爲朱棣的寵臣,並且光榮地被委以重任——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此時的解缙,終于通過自己的努力走上了人生的最高峰。然而他深謀遠慮,覺得皇帝也有去世的一天,要想穩固自己的地位,必須找到新的靠山,于是他通過慎重的考慮選擇了朱棣的長子朱高熾,並運用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僅憑三個字讓太子之位成爲定局。

這又是一次被載入史冊的談話,談話內容開門見山,朱棣問他,應該立誰爲太子。解缙說當爲世子(朱高熾),理由確切地說是三個字“好聖孫”。好聖孫指朱高熾的兒子主瞻基,後來的明宣宗,此人天生聰穎,深得朱棣喜愛。朱棣笑了,解缙也放心了,他以爲他的權位有保障了,卻怎麽也想不到,朱棣很快會回贈他三個字,讓他從天堂跌至地獄。

朱高熾被封爲太子後,事情並沒有像解缙預料的那樣發展下去,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的朱高煦政治勢力不斷擴大,甚至有超越太子一黨之勢。這時,解缙做了他人生中最爲錯誤的一個決定,他跑去向朱棣打小報告。讓他想不到的是,平時對他言聽計從的朱棣,這次只是冷冷地回應了他三個字“知道了”。解缙不知道,朱棣當初對他千依百順,是因爲有求于他,而如今時過境遷,事已辦成,你竟然還想拿著三分顔色開染坊,竟然幹涉起老朱家的家庭內政來了,怕是活過頭了吧。

此後,解缙的地位一落千丈,朱元璋對其厭惡不已,甚至在《永樂大典》還沒有終結的情況下就將他趕走了。四年後,他因“結交太子,圖謀不軌”之名被捕入獄,又過了四年,朱棣在翻看囚犯名單時看到了解缙的名字,于是他說出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缙猶在耶?”言外之意是,解缙不應該還活著。就這樣,解缙被錦衣衛從大牢帶出丟在了漫天的雪地裏。一代才子,就此謝幕,年四十七歲。

解缙想了七年,終于想通了爲官之道,重獲新生,但是他卻始終沒有想明白,他當初失敗的原因——太沒有邊界感了,何況還是面對一國之君。他在朱元璋手下已經吃過一次虧了,而這一次,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解缙想不到,他用三個字就幫朱棣解決了繼位者問題,然而同時也挖下了埋葬自己的坑!

解缙是明朝才子,主編《永樂大典》。他因直言敢谏得朱元璋重用,但不懂邊界感,爲李善長申辯惹怒朱元璋,被趕回老家。後投靠朱棣,助其奪位,成爲寵臣並主持編纂《永樂大典》。他用三個字確定朱高熾爲太子,卻因幹涉朱家內政被朱棣冷落,地位一落千丈。因“結交太子,圖謀不軌”被捕入獄,凍死雪中,享年四十七歲。解缙失敗原因在于缺乏邊界感,不知爲官之道。

0 阅读:4

聚光燈下的劇外人

簡介:看好書,評好劇,本號主要分享影視評、書評和名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