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屏的春天來了,但與柔宇無關

新媒科技評論 2024-04-03 21:53:38

近日,一則“柔宇科技被申請破産”的消息,讓這位昔日的“業界明星”重新回到了大衆視野。

據全國企業破産重整案件信息網顯示,柔宇科技(以下簡稱“柔宇”)及旗下子公司近日均新增一則破産審查案件。

對于這一傳聞,柔宇通過官方微信公衆號回應,表示公司未曾主動申請破産,也未進入破産程序,目前企業仍在運營中。

值得一提的是,柔宇的官方微信公衆號已經停更近4個月,過去一年,其在市場上也幾乎是完全“消失”,沒想到再次回歸大衆視野,柔宇卻只是爲了辟謠。

雖然還沒有來到破産這一步,但柔宇如今的日子絕對稱不上順遂,不僅被員工集體討薪,更被前員工申請破産,或許,柔宇真的到了要直面失敗的地步了。

明星公司野心太大?

早在2021年10月,柔宇就傳出了欠薪的消息,據內部人士透露,公司彼時陷于與供應商的糾紛,所以資金鏈暫時處于緊張狀態,但接下來會有補償方案。

但沒想到的是,2022年3月,柔宇再次傳出欠薪、裁員等消息,此前承諾的補償方案也似乎並未執行。兩年之後,多位柔宇員工發起罷工維權,要求公司發放拖欠一年多的工資。

早在2022年初,公司創始人劉自鴻就在朋友圈發文,暗指當前正在經曆“至暗時刻”,再結合“欠薪、裁員”等消息,彼時公司的資金鏈恐怕已經出現了問題。

對于一家持續虧損,且遲遲沒有迎來新融資的企業來說,即便柔宇是一家曾經估值高達500億元的獨角獸企業,可資金鏈一旦跟不上,無論其頭頂有多大的明星光環,恐怕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成立于2012年的柔宇,其創始人劉自鴻是清華學霸、斯坦福博士,公司更早在2014年發布了厚度僅0.01毫米的,全球最薄彩色柔性顯示器。

恰逢柔性屏産業的崛起周期,再加上創始人的經曆亮眼,讓柔宇一度成爲了資本的寵兒,據不完全統計,柔宇自成立以來共獲得超百億元的融資。

技術有了,資金到位了,但柔宇的發展仍然未能一帆風順。一方面,是初創公司在技術和量産之間的掙紮。

面板行業屬于重資産産業,僅投資一條生産線動辄就要百億元起步,再加上柔性屏作爲創新品類需要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這些均給柔宇帶來了很大的資金壓力。

柔宇招股書顯示,2017年- 2020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分別爲6472.67萬元、1.09億元、2.27億元,1.16億,但研發投入的占比卻高達247.87%、447.88%、258.25%、502.01%,柔宇一直遲遲未有盈利。

2017年,劉自鴻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自建産線的“無奈”,“公司一開始並不打算自建産線,但很多談合作的制造公司都表示,必須先將技術、工藝拿到他們的産線上跑通後才簽合同,但這就無法保障公司的技術專利了。”

但或許正是因爲選擇了自建生産線,才會將柔宇逼至欠薪虧損的境地,對初創公司而言,重資産模式可以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另一方面,劉自鴻也似乎一直未能真正走出實驗室。柔宇前員工曾對媒體表示,劉自鴻有著自身的“技術理想”,想要成爲“柔性星球”的拓荒者。

比如在柔性屏技術上,柔宇選擇的是區別于京東方、TCL、三星等公司的主流技術路線——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真的做到了自主知識産權,並且造價也比業內低很多。

但劉自鴻對技術的執拗也成爲了柔宇的“弱點”,特別是柔宇本身是做柔性屏的,但又推出自己的終端品牌,相當于既當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産品要在實驗室和市場中無縫切換,也加大了柔宇的生存難度。

“自救”還是“他救”

在柔宇發布了全球首款可折疊柔性屏手機——FlexPai後,其經營問題也開始逐漸顯現。一方面,柔宇産品頻繁出現質量問題,不少用戶吐槽,柔宇折疊屏手機會出現屏幕破裂,且屏幕非常“脆弱”,稍微磕磕碰碰就會壞掉。

業內人士認爲,實驗室的産品要走向量産,其往往需要經曆一個漫長的叠代過程。柔宇量産背後的質量吐槽,所涉及的不止技術層面,還有供應鏈、商業布局等。

另一方面,劉自鴻過度“仰望星空”,也導致柔宇不能腳踏實地地發展。曾有柔宇前員工表示,劉自鴻雖然是“技術大牛”,但在企業管理和運營上有所欠缺,公司長期存在“權力高度集中,劉自鴻管理過度”等問題。

這也反映在柔宇的商業模式中,比如柔宇本身做的是to B的面板工廠,但偏偏涉足to C的手機業務,不同市場所面臨的挑戰完全不同。

比如運營C端市場不僅要對産品負責,還需要考慮營銷推廣、終端渠道、售後服務等板塊,從零開始打造終端運營體系,將是一筆不小的投資,這也是柔宇資金消耗過快的原因之一。

但柔宇並非沒有“自救”的機會,只可惜都被錯過了。一方面,柔宇早在2018年就發布了首款折疊屏手機,遠早于華爲、三星這樣的手機巨頭,在當時是一個難得的先發機遇。

隨後,柔宇也很快就意識到産品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受消費者歡迎,從柔宇的招股書來看,2017-2020上半年,公司的存貨整體呈現增長的態勢。

對柔宇來說,如果能夠盡早意識到公司的競爭力不足,其還可以選擇退出C端市場;調整技術路線;或者是跟擁有成熟生産線的企業達成合作,這些或許都能成爲柔宇的新出路。

另外,柔宇也曾于2020年底提交IPO申請,但又在幾個月後撤回申請,有傳聞稱這是因爲劉自鴻認爲企業估值不達預期。但如果當初柔宇能夠成功上市,或許其資金問題就能得到緩解,也未必就會走到今日局面。

如今柔宇再想“他救”,還能實現嗎?早在2022年4月,也就是柔宇最早被傳“欠薪”時,其獨立董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曾連發兩文,稱柔宇科技已經出現資金短缺,希望(外界)拯救柔宇科技,尋找戰略投資者共同解決問題。

也曾有媒體報道,深圳市在去年8月成立了柔宇科技專項小組,希望能引入國資,幫助柔宇渡過難關,不過至今仍未有後續。

另外,也有投資圈人士稱,一向對公司管理權“執著”的劉自鴻,今年也一改以往的強硬立場,並頻繁跟資本方接觸,可惜仍是無功而返。

柔宇如今的困境,或許從五年前便已經注定,在柔宇擁有技術、專利、産品的彼時,柔宇未能借助技術領先優勢找准商業發展路線;如今時過境遷,柔宇在技術、産品方面均未有進一步創新,市場成績也並不亮眼,再想找到“白馬騎士”就更難了。

折疊屏手機正當時

而且,在柔宇缺席的這幾年裏,國內折疊屏手機市場的格局已經完全改變了。據IDC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僅爲19.8萬台,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至1980萬台,增長了100倍。

更重要的是,折疊屏手機已經成功打入高端手機市場,其在高端機市場的份額也不斷提升,預計到2025年底達到20%的水平。

目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開始進入“存量市場”,用戶在換機時也會更傾向于選擇高端産品,這也爲折疊屏手機從“小衆産品”走向“大衆市場”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幾家頭部手機品牌廠商也不負衆望,通過技術創新、産品創新推動著折疊屏手機的發展。比如華爲在近日公布了一項名爲“折疊屏設備”的專利,包括三個殼體和柔性屏,有消息稱呼華爲正在加速研發“三折屏手機”,最快有望于今年第二季度面市。

榮耀則在去年發布了榮耀Magic V2,以9.9mm的厚度突破了折疊屏的輕薄壁壘,成爲彼時業界最薄折疊屏,其後發布的榮耀V Purse則再次刷新了折疊屏手機的輕薄紀錄

除此之外,手機廠商還在不斷深挖更多附加功能,比如雙向北鬥衛星消息、無線超級快充、“折疊像素”傳感器等,這些都意味著折疊屏手機已經步入輕薄且全能的新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華爲雖然于去年才正式回歸手機市場,但憑借充足的技術實力和品牌競爭力,已經成功占據折疊屏手機市場的半壁江山。

隨著華爲折疊屏在手機市場突飛猛進,其背後供應鏈合作方的身價也同樣“與日俱增”。早在2018年,市場就有消息稱華爲將攜手京東方合作研發可折疊智能手機,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推動了雙方在各自領域的技術突破,也推動了國産制造業在全球範圍內的崛起和發展。

此外,隨著折疊屏手機市場的不斷擴張,國內幾大面板廠商也將會跟國産手機品牌有更緊密的合作,共同實現技術創新和打造配適度更高的專利産品。

在這樣的背景下,折疊屏手機市場的馬太效應將會進一步加劇。對柔宇來說,相較于2018年的市場,當下恐怕更難有機會重新入局。

兩年過去了,柔宇仍未能走出“泥潭”,時間在其身上似乎是靜止了,但對整個折疊屏手機行業來說卻是“時間不等人”。柔宇等來了折疊屏行業的“黎明”,但卻恐怕再難驅散自身的“黑暗”。

0 阅读:140

新媒科技評論

簡介:聊聊互聯網,不販賣焦慮,也不制造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