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聯合制裁之下,俄羅斯半導體供應鏈現狀

芯智訊 2024-05-14 20:13:57

自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後,美國、歐盟、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等地就相繼出台了針對俄羅斯的半導體的出口管制,希望通過阻斷半導體供應,以降低俄羅斯的軍事戰力。不過,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最新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盡管做出了這些努力,但俄羅斯通過間接渠道依然獲得了一些芯片,但是獲取芯片的成本增加了近一倍。此外,俄羅斯還獲得了一些半導體設備及材料,但是對于俄羅斯孱弱的芯片制造能力來說,依然是杯水車薪。

在被制裁之前,俄羅斯通過三個主要渠道采購半導體:從西方公司直接進口,包括AMD和英特爾等公司的直接進口,以及Ingram Micro等主要分銷商的銷售;俄羅斯設計的芯片在中國台灣制造,主要由台積電制造;以及主要服務于國防部門的小型芯片是在俄羅斯國內生産。但是在被制裁後,俄羅斯直接進口芯片受到嚴格限制,只能通過一些秘密的走私路線以及從未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國家進行轉運的策略來獲取芯片。

報告稱,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羅斯獲得的半導體産品中約有89%來自與俄羅斯保持貿易的中國,此外俄羅斯還采用了涉及土耳其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其他國家的所謂轉運戰略,這些國家充當了芯片進口的中間點。這些國家的實體收到第一批貨物,然後將其轉運到俄羅斯,這實際上掩蓋了最終目的地,並使出口管制的執行複雜化。報告稱,這種策略允許俄羅斯獲得消費者使用的芯片,但是這些芯片也可以被用于軍用。

由于需要建立新的隱蔽供應鏈,制裁迫使俄羅斯爲半導體支付的費用幾乎是戰前價格的兩倍。報告援引Natalie Simpson分析的海關數據顯示,俄羅斯在 2021 年采購每公斤芯片大約需要1,411 美元,但在 2023 年進口每公斤芯片的平均價格已經上升到了2,730 美元。

此前,據彭博社曾援引海關機密數據報道,俄羅斯在2023年的前9個月從美國和歐洲公司進口了價值超過17億美元的芯片。有些芯片是爲客戶端電腦設計的,其他的可以供俄羅斯特工部門使用,其余的是可以用于武器的兩用芯片。報告稱,超過一半的芯片來自美國和歐洲科技巨頭。

據彭博社看到的俄羅斯海關機密數據顯示,在這機制17億美元的芯片當中,其中,價值 12 億美元的芯片由總共 20 家公司生産,其中包括來自歐洲和美國的生産商,估計價值 5 億美元的芯片可能由其他規模較小的制造商生産。

涉及的知名品牌包括 AMD(包括 Xilinx)、Analog Devices、Intel (Altera)、Infineon Technologies、Macom、Marvell、Microchip Semiconductor、NXP Semiconductors、STMicroElectronics、Realtek 和 Texas Instruments。

彭博社稱,盡管2023年第四季度俄羅斯芯片進口量有所下降,但該國很可能在 2023 年采購了價值超過 20 億美元的各種芯片。

令人驚訝的是,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報告顯示,俄羅斯爲了提升自身的芯片制造能力,甚至還從韓國、中國台灣、以色列獲得了一些芯片制造設備。美國企業研究所表示,俄羅斯國內的芯片制造太過時了,充其量只能爲國防工業服務。像Angstrem和Mikron這樣的制造商嚴重依賴美國和歐洲生産的過時的晶圓廠設備,這就是爲什麽他們在面對制裁時一直在努力增加産量卻並未獲得預想的進展,因爲這些制裁嚴重阻礙了他們獲得必要的外國設備和材料的機會。

而彭博社的4月14日的最新報道顯示,爲了進一步限制俄羅斯通過分銷商獲取受限制的芯片、設備及零部件,美國拜登政府及其歐洲盟友正在調查銷售了受限制商品的分銷商和子公司。一位美國官員說,美國加強外聯工作的一部分是鼓勵企業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提高警惕。專家們正在與企業合作,分析600多家似乎仍在向俄羅斯銷售受限産品的分銷商的數據,並與企業合作,希望將這些分銷商從供應鏈中清除出去。

以下爲美國企業研究所《半導體制裁對俄羅斯的影響》原文譯文(有刪減):

一、西方的技術制裁戰略

從法律上講,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非常嚴格。2022年2月24日,也就是俄烏沖突爆發的那一天,美國宣布限制軍事生産技術的出口。第二天,歐盟也實施了自己的限制,同樣集中在半導體上。隨後日本、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等主要半導體生産地區都很快跟進了。此後,歐盟、中國台灣、英國和美國又進一步收緊了向俄羅斯轉讓技術的規定。

鑒于上述地區生産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芯片,這些限制在理論上應該是極高的。此外,即使是中國制造的芯片,也通常使用美國的軟件、設備,及部分材料生産。美國將其限制定爲域外限制,因此,無論芯片在哪裏制造,中國公司向俄羅斯國防機構提供使用美國技術制造的芯片都是被禁止的。

盡管中國也生産了大量芯片,但它們大多是中低端的消費類半導體,其中很多是使用西方設備、化學品、軟件和知識産權制造的。

在俄烏沖突期間,試圖切斷俄羅斯獲得芯片的邏輯變得更加清晰,因爲他們對俄羅斯的防禦系統廣泛依賴西方芯片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沖突期間,烏克蘭人向研究人員提供了許多類型的繳獲的俄羅斯軍事裝備。例如,英國國防智庫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的分析師分析了27種繳獲的俄羅斯軍事系統,包括導彈、無人機以及通信和情報設備。他們發現了450種由外國制造的組件,包括微控制器、GPS接收器、以太網控制器和微控制器。制裁和出口管制背後的理由是,切斷俄羅斯對這些芯片的獲取,其擾亂其國防工業生産。

雖然禁令非常的嚴格,但需要面對的現實是,世界每年生産超過一萬億個芯片,因此完全切斷俄羅斯對于芯片的獲取是不可能的。芯片足夠小,一個手提箱裏可以裝成百上千顆。此外,許多半導體既可以被用于民用,也可以被用于軍用。所以,某種程度的貿易轉移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考慮到自冷戰以來,俄羅斯安全部門一直在磨練其半導體走私技能。然而,美國及其盟國的決策者在實施出口管制方面投入的注意力和政治資本比他們應該投入的要少,而且執法官僚機構的資源不足。

二、俄羅斯的半導體制造能力

在審查俄羅斯正在進行的西方芯片進口之前,該報告對俄羅斯在俄烏沖突期間維持其小型軍事重點芯片制造業的努力進行了新的研究。俄羅斯的芯片制造業遠未達到技術前沿,但它爲俄羅斯國防工業基地生産某些類型的芯片,如無人機和導彈中的通信和導航芯片。

2014年,在俄羅斯吞並克裏米亞後,美國和歐洲限制了向俄羅斯銷售某些類型的軍事相關芯片,如用于太空的輻射半導體。自那以後,自2022年2月以來,俄羅斯政治領導人和芯片公司一再談論自給自足。然而,這些年來,他們在擴大芯片制造方面幾乎沒有取得進展,生産的芯片依賴于西方制造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西方生産的芯片制造材料。

俄烏沖突前,俄羅斯的芯片制造生態系統中有幾個主要參與者,包括Angstrem、Mikron和Integral,後者總部位于白俄羅斯明斯克,自蘇聯時期以來那裏一直是俄羅斯國防工業基地的一部分。這些工廠的大部分制造設備都來自西方。例如,2007年,Angstrem從美國芯片制造商Advanced Micro Devices(AMD)手中收購了一條130納米(nm)的生産線。這筆交易由俄羅斯國有銀行VEB資助,該銀行經常支持涉及進口俄羅斯軍事或外交政策所需的交易。這種130納米的制造技術是在2001年左右首創的,因此即使在購買時,它也遠遠落後于尖端,盡管它仍然適用于制造許多類型的軍用芯片。

與此同時,Mikron從歐洲芯片制造商意法半導體購買了制造技術,使其能夠在2011年左右生産90納米芯片。這兩家總部位于俄羅斯的芯片制造商在戰爭前都陷入了財務困境。例如,Angstrem因未能償還貸款並陷入13.4億美元的債務後被VEB接管。2021年末,俄羅斯媒體報道稱,Angtrem(現更名爲NM-Tech)雇傭了台灣聯合微電子公司的前員工,使用之前從AMD購買的設備,幫助制造90–130納米節點的芯片。

俄羅斯咨詢公司Yakov&Partners在2022年的一份報告中發現,俄羅斯工業對芯片的需求相當于每月30000個晶圓,但俄羅斯的最大晶圓生産能力僅爲每月8000個晶圓。考慮到軍事生産的激增,俄羅斯今天對半導體的需求可能更高,這意味著其國內芯片生産完全無法跟上需求。

三、俄羅斯芯片制造商受到制裁

自俄烏沖突以來,俄羅斯媒體廣泛報道了制裁給俄羅斯芯片制造生態系統帶來的挑戰。俄羅斯獲得外國技術和材料的途徑已經部分中斷,盡管遠未完全中斷。俄羅斯工廠的芯片制造工具需要來自外國供應商的常規備件,這些備件不得不通過第三國的空殼公司走私進來。它的制造設施需要定期進口材料,如制造大多數芯片的硅片。在蘇聯時期,該國有一些晶圓制造能力,但目前沒有發現俄羅斯國內能夠生産硅片的證據。據報道,俄羅斯國內有一些光刻膠化學品的生産能力,俄羅斯媒體報道稱這些化學品質量低。俄羅斯媒體還報道了政府爲支持電子制造業所需高純度化學品的生産而提供的廣泛補貼。

盡管制裁擾亂了俄羅斯對芯片制造材料的獲取,也切斷俄羅斯獲得外國合同制造的途徑,但也增加了俄羅斯對國內芯片設計及制造能力提升的需求。在制裁之前,俄羅斯有幾家芯片設計公司在俄羅斯設計(通常合法使用西方知識産權),然後與外國制造商簽訂合同生産芯片。這在芯片行業是標准的模式。現在,俄羅斯公司已不可能與歐美及中國台灣晶圓代工廠合作。此外,也沒有證據表明中國芯片制造商已經開始爲俄羅斯設計公司工作,這可能會違反美國的規定。

這也使得,俄羅斯媒體一再討論俄羅斯芯片設計師面臨的挑戰,如莫斯科SPARC技術中心(MCST)和貝加爾電子公司。例如,台積電在實施制裁後立即停止了與俄羅斯客戶的合作。MCST雖然爲俄羅斯政府客戶設計處理器,它最先進的處理器是在16納米工藝節點上設計的,但世界上只有六家公司可以生産16納米工藝。據俄羅斯媒體報道,MCST計劃在芯片制造商Mikron的支持下,在國內生産不太先進的處理器,盡管這些處理器的成本是以前的兩倍。MCST領導層公開表示,Mikron在提高産量的努力中面臨“難題”。

這些俄羅斯國産處理器的一位潛在俄羅斯客戶表示,對這些國産服務器芯片的測試發現,它們“與英特爾的至強處理器相比非常薄弱——低內存容量、低帶寬、內核少、低主頻。功能要求嚴重得不到滿足。”

然而,俄羅斯媒體援引另一家使用國産芯片的俄羅斯服務器制造商的話說,制造這些低質量的産品在商業上是有意義的。他說,即使“它們很糟糕”,但需求最終也會實現,這可能來自政府買家。換而言之,俄羅斯政府的計算機系統可能不得不依賴進口組件——盡管制裁有造成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或者面臨性能受損的問題。

自實施制裁以來,俄羅斯政府的回應是承諾到2030年向其芯片制造業投資相當于380億美元,盡管俄羅斯政府的此類長期計劃通常資金不足。俄羅斯政府官員後來向媒體承認,政府只會提供約90億美元的資金,甚至這個數字似乎也高得不切實際。據報道,截至2022年9月,Mikron已從政府獲得約7000萬美元。26這比米克龍所說的將其翻倍所需的金額少了30%。

與此同時,俄羅斯政府表示,其目標是到2035年逐步淘汰西方制造的芯片,理論上這將增加對俄羅斯制造芯片的需求。在實踐中,這一目標看起來不可行,符合俄羅斯領導人爲技術國産化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標,但卻以很大的差距未能實現的趨勢。

俄羅斯媒體從2022年末到2023年的報道表明,其國內芯片制造業正在苦苦掙紮。俄羅斯媒體多次報道稱,芯片制造商正在加大SIM卡和非接觸式銀行卡芯片的生産力度,這些芯片的生産相對簡單。根據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的說法,目標是到2025年和2026年分別在國內生産所有銀行卡和SIM卡,盡管俄羅斯法規似乎允許進口銀行卡上的芯片,只要塑料是在當地生産的。盡管政治上優先考慮這個問題,但即使是提高這種簡單芯片的産量也很困難。

制裁阻礙了俄羅斯芯片制造業的擴張。2022年末,俄羅斯媒體援引美國企業研究所5名專家的話說,他們估計,俄羅斯公司擁有的半導體制造設備在任何時候都只有30%在使用。這部分歸因于勞動力問題——一些芯片行業員工在戰爭中離開該國,這加劇了這一問題。另外一部分原因則歸因于“建立灰色設備供應渠道”和“尋找穩定的耗材供應商”(如半導體硅片和化學品)方面的挑戰。截至2022年12月,俄羅斯媒體稱這些問題尚未解決。

四、俄羅斯的芯片制造工具和材料進口

俄羅斯苦苦掙紮的國內芯片行業繼續嚴重依賴西方零部件和材料。該報告通過與C4ADS的Simpson合作審查數據,探討了俄羅斯正在進行的芯片制造設備和材料貿易。它檢查了俄羅斯海關從俄烏沖突開始到2023年7月31日的進口數據,之後這些數據就不再可用了。當運往俄羅斯的公司提供一份清單,說明其貨物的詳細信息,包括貨物的原産地、發貨地址、在俄羅斯的買家、成本、重量和內容描述時,就會收集這些數據。有時,運輸或接收半導體相關貨物的公司似乎是專門爲走私而成立的空殼公司。其他公司是真正的公司,其中一些與俄羅斯國防工業基地有著明顯的聯系。一些托運人可能會掩蓋貨物的內容,以避免引起監管機構的注意。

然而,研究數據顯示,許多公司只是在商品描述的末尾加上“非軍事用途”的字樣——即使美國制裁禁止向俄羅斯運送相關商品。數以千計的數據條目列出了歐洲、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名稱。

報告根據半導體及相關材料和制造設備的海關代碼搜索了這些海關數據,並對西方主要芯片行業公司的名稱和某些特定産品類別(如“光刻膠”和“硅片”)進行了關鍵詞搜索。

1、芯片制造材料

俄羅斯在俄烏沖突期間繼續進口晶圓和其他材料,進口的晶圓和芯片制造材料數量與沖突發生前四年大致相當。自俄烏沖突開始以來,這構成了每月數百萬美元的芯片制造材料(圖1)。(除非另有引用,以下所有數據均來自C4ADS對俄羅斯海關數據的分析。)

△圖1:俄羅斯芯片制造材料進口月值(下限估計)

報告稱,大約9000萬美元芯片制造材料中,有7300萬美元來自中國(圖2,Panel B)。最大的其他進口來源是中國台灣,該地區提供了900萬美元的芯片制造材料。許多中國台灣原材料是由俄羅斯公司運輸的,但幾家中國台灣公司,如Pai Haung Technology公司,多次向多家俄羅斯電子公司發貨。在這項研究中發現的幾乎所有韓國出口的芯片制造材料都涉及一家公司——Elmatech的産品。

△圖2:按交易數量劃分的俄羅斯芯片制造材料進口量(主要是晶圓)

2、芯片制造設備

除了芯片制造材料,俄羅斯還成功從國外進口了多台芯片制造設備以及數十個零部件。例如,2023年2月,韓國Jusung Engineering公司以29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了一批標有“半導體或電子集成電路生産機器和設備”的貨物,買家是俄羅斯OOO Enkor集團,這是一家俄羅斯公司。美國不久後對其進行了制裁。Linton Technolo gies是一家在美國擁有業務和領導權的中資公司,在受到制裁之前,其與OOO Enkor集團共進行了9筆交易,總價值3000萬美元,主要用于生産晶圓的工具。

美國Lam Research公司制造的三種等離子體蝕刻設備也到成功出口到了俄羅斯:兩個從韓國發貨,一個從中國台灣發貨(圖3)。這些設備很舊,在二級市場上被Smart Kit Technology公司追逐,該公司在中國香港注冊,沒有在線業務,並直接從韓國和中國台灣運往一家名爲OOO Izovak的俄羅斯公司,該公司向俄羅斯政府所有的實驗室供應制造設備,因此基本的盡職調查會將其標記爲高風險交易。制造這些工具的西方公司與這些交易無關,因爲他們幾年前就首次出售了這些設備。此類交易表明,有必要將出口管制執法工作擴大到二級市場,在那裏交易舊設備。

△圖3:俄羅斯采購芯片制造設備和零部件的來源

據報道,在運往俄羅斯的芯片制造設備和零部件中,以美元價值衡量,近一半(47%)來自中國,其余爲非中國來源。比如,Izovak Engineering向俄羅斯轉讓的是韓國技術,這些設備大多是直接從韓國運來的。在從韓國運往俄羅斯的4800萬美元芯片制造設備中,僅一筆交易——Jusung Engineering公司的上述發貨——就占了一半以上。在西方國家中,除了美國出口的價值最大外,韓國的出口價值也是最大的。中國台灣也是主要來源,共有23批貨物價值400萬美元來自中國台灣。報告稱,韓國和中國台灣都正式遵守出口管制,但需要加強執法,以阻斷出口。

以色列沒有參與對俄羅斯的制裁,似乎允許俄羅斯購買晶圓切割和檢查設備。自俄烏戰爭開始以來,至少有30批源自以色列的半導體制造技術運抵俄羅斯,其中大部分是直接從以色列出口的。以色列半導體檢驗設備制造商Camtek制造的檢測設備由Smart Kit Technology從以色列購買並運到中國香港,然後轉售給俄羅斯的一位客戶。這批貨物也通過一家設備經銷商進行銷售。

數據還顯示,俄羅斯已經購買了很多的半導體制造設備所需的備件,爲目前在俄羅斯工廠的設備維護提供保障。以進口金額計算,來源于中國大陸的占比53%,來源于韓國的占比29%。報告稱,俄羅斯已經進口了至少四批ASML光刻機的備件,包括激光器、透鏡、棱鏡、反射鏡和ASML 5500/800光刻機的光學元件。這是一種舊的光刻機,很可能是十多年前從一家西方芯片制造商那裏獲得的。盡管這種光刻機無法生産高端處理器,但它可以生産用于國防應用的更簡單的微控制器,以及用于電子戰爭、傳感器和通信的寬禁帶半導體。

△表1:俄羅斯采購芯片制造設備所需的備件的來源

這些數據表明,俄羅斯國內芯片制造業仍然高度依賴進口材料和設備。雖然俄羅斯至少進口了部分所需零部件,但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其在獲取所需零部件數量方面仍面臨問題。報告稱,需要加強出口管制執法——包括二手芯片制造設備。

五、俄羅斯的芯片進口

由于俄羅斯芯片制造業面臨的困難,該國芯片的主要來源仍然是外國芯片生産商。官方數據報告稱,俄羅斯在2022年進口了8.36億美元的半導體器件。這大大低于2021年的17億美元進口額,但仍然意義重大。隨著制裁擾亂了俄羅斯直接從西方進口芯片的能力,俄羅斯轉向了新的供應商。

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了俄羅斯新的芯片進口趨勢,顯示俄羅斯仍主要進口西方芯片,盡管它是通過第三國進口的。到目前爲止,中國是俄羅斯最重要的芯片來源國。2023年上半年,以美元價值衡量,來自中國(不含中國台灣地區)的出貨量占俄羅斯采購芯片量的88%(圖4)。

△圖4:按國家/地區劃分的芯片出貨份額

自實施制裁以來,媒體的注意力集中在俄羅斯從缺乏芯片産業的鄰國進口芯片的急劇增加上,包括土耳其以及南高加索和中亞國家。俄烏沖突前,俄羅斯幾乎沒有從他們那裏進口任何半導體。然而,現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正在將從國外購買的芯片運往俄羅斯。

日經亞洲的記者發現,在實施制裁後的12個月裏,印度洋島鏈馬爾代夫向俄羅斯運送了5300萬美元的半導體器件。馬爾代夫沒有半導體産業,但這些貨物恰逢俄羅斯航空公司開通馬爾代夫和莫斯科之間的直飛航班。然而,以美元價值衡量,中國(包括香港關稅區)是迄今爲止最重要的芯片來源。

俄烏沖突的情況並非如此,當時俄羅斯從歐洲國家、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進口了大量芯片。由于這些國家和地區切斷了對俄羅斯的大部分半導體出口,俄羅斯不得不建立新的貿易路線。但這種貿易的轉變使成本大幅增加。

美國企業研究所通過將2023年運往俄羅斯的半導體的平均成本和重量與2019年和2021年的可比數據進行比較(由于數據差距,避開了2020)後發現,2023年,俄羅斯進口的每公斤芯片的價格達2730美元,比俄烏沖突前高出了80%(表2)。在全球芯片市場上,2023年總體上是全球半導體價格極爲疲軟的一年,尤其是存儲芯片的價格低于往常,因此俄羅斯支付的價格與正常價格之間的差距可能甚至大于80%。

△表2:俄羅斯芯片進口價格上漲

雖然,俄羅斯依然成功進口了大量芯片,但這一事實並不能保證它擁有足夠數量的所需所有類型的芯片。與大多數類型的複設備的需求一樣,軍事裝備通常需要數十或數百個芯片和其他電子部件。鑒于俄羅斯國防工業基地的保密性,幾乎沒有關于國防制造業供應鏈問題的公開信息。俄羅斯國防工業比俄羅斯民用制造業更不受半導體中斷的影響,因爲它們可能儲存了更多的芯片,而且它們可以獲得民用公司無法獲得的走私芯片。

盡管如此,芯片制裁對俄羅斯民用制造業造成了重大幹擾。俄羅斯媒體一再討論芯片短缺如何導致民用工業出現重大問題。比如,2022年3月11日,俄羅斯禁止進口半導體的再出口,以增加庫存。2022年5月2日,俄羅斯媒體報道了個人電腦用半導體短缺。2022年5日,俄羅斯一家大型汽車制造商宣布停工三周,隨後由于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零部件短缺,每周工作時間縮短至四天。2022年5月16日,俄羅斯取消了半導體等技術零部件的進口稅,並簡化了進口流程,以改善供應。2022年5月17日,俄羅斯媒體報道稱,由于半導體短缺,該國正在生産沒有多媒體系統的汽車。

隨後,半導體短缺的影響持續到了2022年夏季。2022年6月6日,俄羅斯媒體報道稱,由于半導體短缺,在開發谷歌支付和蘋果支付等非接觸式支付的替代品方面存在困難。俄羅斯《生意人報》2022年7月27日報道,由于芯片短缺,俄羅斯人的汽車租賃量減少,而同年8月1日報道的汽車銷量下降也歸因于半導體供應問題。

半導體緊缺導致很多民用設備制造的延遲持續到2023年。2023年1月13日,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宣布,將開始收購俄羅斯微型電子公司,以建立一個能夠更有效地解決故障造成的困難的企業集團。2023年2月4日,《生意人報》報道稱,盡管消費電子産品被明確免除了七國集團的制裁,但零部件短缺導致iPhone維修延遲。2023年6月3日,面對護照和銀行卡芯片的供應鏈中斷,該國最大的銀行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不得不從舊卡中取出芯片並安裝在新卡中。俄羅斯國家電信公司Rostelecom將“設備短缺”歸咎于向農村地區提供高速互聯網的延遲問題,這種延遲很可能是由芯片控制或其他技術制裁造成的。換而言之,制裁導致俄羅斯一些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公司甚至推遲了對簡單芯片的采購和應用。

俄羅斯國防工業基地是否也面臨類似問題?可以理解的是,俄羅斯媒體對國防部門的供應鏈問題的報道相對較少。然而,它一再提到在獲取無人機和通信設備所需的組件和技術方面遇到了問題,芯片控制和更廣泛的技術制裁幾乎肯定會加劇這些問題。

六、新一輪制裁是否會造成新的供應鏈中斷?

一系列制裁和出口管制對俄羅斯供應鏈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因爲俄羅斯可以建立替代供應來源。然而,重新建立供應鏈來源的努力並不及時且成本高昂,這也導致俄羅斯采購獲取芯片的能力出現延誤和不確定性。

爲了測試新制裁措施的影響,美國企業研究所檢查了2023年5月19日被美國制裁的43家俄羅斯公司,這是美國防止俄羅斯進行制裁規避的努力的一部分。從這些公司在制裁前兩個月和制裁後兩個月的進口數據來看,實施新的制裁使受制裁公司的芯片出貨量在制裁後的兩個月內減少了41%,即使貿易完全在俄羅斯和中國公司之間進行。

在這些制裁之前的兩個月裏,相關俄羅斯公司進口了5906批半導體技術,價值2800萬美元(圖5,Panel A和B)。其中,有3961批貨物,價值1000萬美元,被發現包括了源自西方的技術(圖5,Panel C和D)。

△圖5:新制裁對俄羅斯半導體供應鏈造成破壞性影響的證據

在制裁後的兩個月裏,半導體技術的總出貨量降至3447批,其中2038批包括西方技術(表3)。總出貨量的美元價值降至了1100萬美元,其中略低于500萬美元的半導體是源于西方科技公司。

△表3:按發貨數量分列的2023年5月19日制裁前後的主要發貨來源國

此外,美國企業研究所還發現,新的制裁也影響了大多數的西方芯片公司的半導體供應(表4)。

△表4:受制裁芯片出貨的頂級生産商

換句話來說,采取新的制程措施,將對俄羅斯的半導體進口渠道産生了廣泛的破壞性影響。因此,美國企業研究所建議:

對俄羅斯公司和其外國合作夥伴實施更頻繁的制裁和出口管制。數據顯示,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大大擾亂了俄羅斯的芯片進口,在制裁開始後的兩個月內,這些公司的進口量減少了約40%。隨著時間的推移,俄羅斯將建立新的進口模式,因此對經營受限芯片的公司的頻繁制裁——可能是每月或每兩個月——將增強破壞性影響。

懲罰經銷商和二級經銷商爲轉移業務提供便利。到達俄羅斯的大多數芯片、芯片制造材料和零部件由西方芯片制造商出售給分銷商,分銷商又通過額外的分銷商進行銷售。所以,應敦促分銷商在合規方面投入更多資金,並應因輕易發貨而引發明顯危險信號而受到處罰。避免二級市場和分銷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美國企業研究所還主張建立一個新的多邊出口管制制度,其中包括加強執法機制,並建議讓所有美國盟友參與進來,以確保半導體出口管制采取更具凝聚力和有效的方法。雖然中國並不是美國的盟友,但仍然是美國的主要貿易合作夥伴。

編輯:芯智訊-浪客劍    報告來源:aei.org

0 阅读:179

芯智訊

簡介:專注于手機、芯片、智能硬件等相關領域的行業資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