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劉亞樓的軍銜是否合理?上將實至名歸,但未達到大將標准

妙之評過去 2024-04-20 03:54:42

在進入到1948年之後,東北我軍已經掌握了戰場的主動,不僅建立了廣袤的根據地,還消滅了國軍大批精銳美械部隊。敵人剩下的殘軍只能被圍在沈陽、長春和錦州等幾個大城市和交通線周邊。

同時,爲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決戰,軍委也決定將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改稱爲“東北野戰軍”(以下簡稱:東野)。

新建成的東野司令部,主要領導人爲:

林總爲司令員,羅帥爲政委,譚政爲政治部主任,劉亞樓擔任參謀長。

遼沈戰役期間的東野司令部(劇照)

這四人組成了東野前委,直接負責對衛立煌的東北剿總進行作戰。

在大決戰中,東野衆人爲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三大戰役其中的兩個就是東野打的。

因此,在授銜的時候,司令員林總和政委羅帥都被授予元帥軍銜,政治部主任譚政和第1兵團司令蕭勁光、第2兵團政委黃克誠則是大將。

但讓人意外的是參謀長劉亞樓,偏偏卻和一衆縱隊司令們都是上將軍銜呢?

難道劉亞樓這個上將真的授低了麽?

東野參謀長劉亞樓(劇照)

能話能打劉亞樓

1946年,在曾經紅一軍團老領導羅帥的推薦下,剛從蘇聯學成回國的劉亞樓被安排到東北任職,這裏除了羅帥之外,還有老上級——林總。

看到老部下回國,在蘇聯養病期間早就和劉亞樓熟稔的林總喜不自勝,親自出門迎接。

並稱贊其

“你一個人頂我三個參謀長。”

就這樣劉亞樓在接替調往南滿地區的蕭勁光,成了東野的參謀長。

而正如林總所說,劉亞樓的作用確實頂得上3個參謀長。

在參謀部的劉亞樓

在剛到東北的時候,林總指揮部裏面的參謀作業確實讓人不敢恭維,畢竟當時我軍才從遊擊戰向正規戰轉變。當時參謀部裏面出現了參謀人員籌劃、督戰能力太弱,命令傳達模棱兩可、不及時,導致下面縱隊司令員大爲不滿。

而這些在劉亞樓到任後,立馬得到了改觀,綽號“雷公”的劉亞樓不僅脾氣火爆,做事也雷厲風行。

在任上劉亞樓給東野參謀部帶來了標准化和專業度,無論是地圖作業、還是草擬戰報命令、還是人任務的執行,吃過伏龍芝洋墨水的劉亞樓都表現的很出色。

除此之外,劉亞樓對參謀人員的外在形象也很注重,當初在《亮劍》裏面,老李說丁偉你們四野就會擦皮鞋,也是對劉亞樓的一個調侃。

李雲龍調侃劉亞樓的規定

曾經我軍裏面有一個段子,調侃四大野戰軍司令部的日常。

彭總的西野因爲其個人領導風格雷厲風行,性格火爆,因此司令部裏面總是伴隨著他咆哮的指揮聲;劉鄧的中野,因爲劉帥他勇于突破常規,充滿學院風的智慧,因此更像是一個標准的指揮部,相對平和;華野指揮部因爲有陳老總在居中調解氛圍,因此更多了很多歡聲笑語。

而在東野的指揮部裏面,則是更像一個兵棋推演或者演習的導演部,林總和羅帥負責口述作戰部署,而劉亞樓則是專門負責在沙盤上操作的一個操盤手,作戰計劃高效且專業傳達給各級縱隊。

因此,而看到爲東野司令部帶來煥然一新的劉亞樓,讓本就對部隊想要進行制度化的林總更加的滿意。

劉亞樓在協助林總作戰

當時的林總,對劉亞樓有多滿意呢?

當時我軍有五大野戰軍,一般在野司內部交由軍委的電報都是野司的軍事主官和政委一般兩人署名就行了,比如中野的劉鄧,以及華野的陳粟,但唯獨給東野的電報裏面卻是——林羅劉。

當然,作爲參謀長劉亞樓很好的完成了本職工作,但劉亞樓可並非僅僅是拘束在“後方司令部”紙上談兵的參謀將軍,而是不輸韓先楚、鄧華和劉震等人的虎將。

在各版本的東野十虎將中,劉亞樓也是全都上榜。

在一衆大佬旁邊的劉亞樓

那麽,劉亞樓的指揮水平如何呢?

在1949年1月,在進攻天津的作戰中,指揮攻城集團的就是劉亞樓,雖然當時我軍占據絕對優勢,但陳長捷依然靠著天津的堅城和低窪的地形企圖負隅頑抗。而面對這麽玩頑固的敵人,劉亞樓不僅調集重兵將其圍困,更用巧使妙計讓陳長捷誤判我軍主攻方向。在總攻開始前,劉亞樓也親臨前線居中偵查敵人的布防。對陣地上師長甚至團長,教導如何的利用射擊死角和步炮協同突破敵人的防線。

最終,劉亞樓運籌帷幄下不到30個小時就占領堅城天津,整個戰役幹淨利落殲敵13萬人,從而促使在北平的傅作義選擇投誠起義。

從劉亞樓在天津戰役中的絕佳表現,也讓林總有了將其放到前線去統帥大兵團作戰的想法。

到了東野改組成第四野戰軍之後,整個12個縱隊改編成軍,歸入4大兵團,而劉亞樓正是當時最強的14兵團司令員(和三野陳士渠上將一樣,也是參謀長兼任兵團司令)。

該兵團下轄:王牌39、41和42軍。

東野四大兵團司令

這4大兵團司令的含金量有多高?

2個大將級別的人物,蕭勁光和程子華,1個後來的志願軍司令鄧華,哪一個不是當時四野一等一的虎將,劉亞樓以參謀長職務擔任14兵團司令,可見這是對他大兵團指揮能力的最大認可。要知道,哪怕強如韓先楚、劉震和李天佑等人,都只能當兵團副司令。

在1949年5月,劉亞樓被任命爲我軍第一任空軍司令,並率軍一起越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從其在空軍時期的能力上來看,除了會打仗之外,更是軍種建設的一把好手,和鄧華一樣都是軍政雙優的人才。

劉亞樓和鄧華一樣,善于指揮大兵團

按理說作爲兵種司令,參照其他兵種的司令軍銜來看,劉亞樓應該能趕上大將的末班車,那又爲何卻只能擔任上將呢?

戰功不是決定因素

衆所周知,在1955年的授銜,並非是只靠戰功進行評選的,其中還包括資曆和職務等因素。

而恰好,劉亞樓在這個方面是要遜色于十大將。

在我軍職務和資曆評銜的標准裏面有三個評選的維度,分別是:

土地革命時期(紅軍時期)、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

先來說說,紅軍時期。

和很多早期參加革命的上將以上英雄不同,閩西農家出身的劉亞樓參加革命的時間比較晚,在1929年紅軍進攻福建時期,才加入我軍。而對比我軍其他的十大將,很多人在北伐之前或者北伐時期,就加入到革命隊伍裏面來。

自然也是錯過了我軍的三大起義和早期的革命活動,這在履曆的起跑線上,就要落後于別人一步。

當然別看劉亞樓參加革命晚,但在革命隊伍裏面的成長卻非常的迅速,在紅軍時期,他先是從戰士開始一路開著戰功升任到一方面軍王牌紅1軍團第2師的政治部主任,在長征開始後,多次與師長陳光一起作爲紅1軍團的先頭部隊,在四渡赤水、攻打遵義等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到達陝北之後,又擔任紅1軍團的第2師師長。

紅軍時期的劉亞樓,很年輕

不過從他在紅軍中的職務上看,還是很難跻身大將資格之列。

這裏我們熟知的大將評選標准有一個門檻,那就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擔任過一方面軍主力軍團主力師長職務,或者四方面軍主力軍長職務。

而劉亞樓雖然到了後期是第2師師長,但那個門檻是指長征前的,長征前他是紅2師政治部主任,這個職務並非正師級以上。別說比不上大將級別的黃克誠(紅3軍團政治部主任、紅4師政委)、陳赓(幹部團團長,正師)、粟裕(紅10軍團參謀長),就是在上將中,也和許世友(第4軍軍長)、王建安(第4軍政委)也沒有什麽優勢。

當然,劉亞樓在後期擔任了紅2師師長,這個職務甚至比黃克誠等人要高,和陳赓齊平,但這個職務任職時間較短。

升任第2師師長的劉亞樓,在紅1軍團合影

再說抗戰時期。

而且到了抗戰時期,劉亞樓擔任的職務也很模棱兩可。

在抗戰期間,劉亞樓並沒有進入一線部隊(當時大將級別將領,都是三大主力師之中的旅級指揮員),而是進入抗大擔任教育長,那麽這個抗大教育長是什麽級別呢?在這裏雨田君說兩個擔任過抗大教育長的將領——許先生和羅先生,這兩位都是大將。

那麽是否也是意味劉亞樓同樣具備大將的資格呢?

這一點很難說,畢竟他任職時間太短,就去了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並參加衛國戰爭,錯過了整個抗戰,而其他幾人除了抗大教育長之外,還有其他上升型職務,但劉亞樓卻錯過了抗戰大部分時間的,在抗戰中和資曆和戰功履曆也沒法和其他大將相比。

抗戰後歸來的劉亞樓

最後,再說戰爭開始後。

解放戰爭開始後,劉亞樓如上述所說,擔任過東野的參謀長和主力兵團司令員。

我軍野戰軍級別的參謀長,一般都是上將軍銜,比如華野的陳士渠和中野的李達,甚至西野的閻揆才是少將。雖然林總也著重提拔,但就職務上而言,野戰軍級別參謀長並不算高。

而作爲14兵團司令員,雖然我軍10大元帥中擔任過主力兵團司令的有4個(陳赓、蕭勁光、許先生、羅先生),但更多是上將級別,不能因爲是主力兵團司令就將其和大將挂上等號。

解放戰爭期間的劉亞樓(劇照)

而很多人糾結的地方在于作爲兵種司令,爲何劉亞樓卻未能晉升上將,這一點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本身大將才10個,但是因爲劉亞樓在紅軍時期的履曆以及缺席抗戰,導致其和其他人相比沒有競爭優勢

可以說,從履曆和資曆上來看,劉亞樓擔任上將實至名歸,但要想往上夠上10大將,還是很難的。

3 阅读:2363
评论列表
  • 2024-04-24 22:25

    任職空軍司令比大部分上將的職務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