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體驗官”凱南帶你遊:山海知城·人文探索康養旅遊路線

悅享青島 2024-03-26 15:22:15

VOL.1

山海知城·人文探索這條康養旅遊路線,

彙集了曆史名人故居、

網紅街景、老城山海風光,

一起放慢腳步,

跟隨文旅體驗官凱南的腳步,

踏上這條療愈之旅。

VOL.2

青島的人文原點在哪裏?或者說,青島之所以爲今日之青島,其人文之源頭起自何處?

有人或許會從1891年算起,那是青島開埠的時間,也是青島作爲一座城市的建置之始。但是,若論人文青島的源頭,必須將目光投向與棧橋百米之隔、面朝大海、隱于古樹之中的天後宮。這座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的中式宮殿建築,于黃海之濱、青島灣畔,看浪卷雲舒、花開花謝,已經五百余年。

德人侵占青島之初,圍繞著天後宮的拆與不拆,曾在殖民者與原住民之間發生過一場“拉鋸戰”。最後的結果,是以鄉紳胡存約先生等爲主的“不拆派”占了上風,即《膠澳志》中所載:“德人議移天後宮,存約與傅炳昭等力爭之乃止。”于是,這座曾經見證過青島最早曆史的建築得以保留,並在此後的百余年間,繼續見證了青島的數度易手與最終走向興盛、繁榮,並一躍而爲國際知名大都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裏是青島文化的原點,也是青島人心靈的歸宿。而其與外來文化的和諧共處也說明,這座城市的魅力,正源自其對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兼容並蓄、寬容並包。如今的天後宮,同時還是青島市民俗博物館,現有民俗文物藏品1000余件,包括年畫、剪紙、饽饽磕子、刺繡、泥玩具、石雕等各種反映青島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和日常生活器具,是了解青島往昔曆史與民俗不可不去的所在。

VOL.3

1900年,在距離天後宮一百多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監獄。因專門羁押被判徒刑或違警受拘禁處罰的歐洲籍人犯,這座監獄也被稱作歐人監獄。後來,這裏也曾關押過李慰農等革命先烈。

圖片來源小紅書:我是77呀

作爲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殖民監獄,且是我國近代監獄中惟一的古堡式建築群,這裏已經被改造爲一座博物館。有誰能夠想到,如今靜靜地矗立于人群熙攘的海濱的這處建築,當年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又曾經照見過怎樣的人間煉獄呢?步入其中,觸摸冰冷的鐵門,走進陰森的地下水牢,或許仍能感到一絲穿越時空而來的涼意。

VOL.4

比歐人監獄晚一年興建的安娜別墅,其建造者和第一任主人德國商人羅伯特–卡普勒,是最早進入青島的歐洲僑民。青島現存的老建築,很多都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羅伯特和兒子漢斯在當時的大窯溝海灘上經營著一家磚瓦廠,用機械化的方式源源不斷地生産著這座新生城市建設所需的標准化建築材料。

設計師們決定著建築的風格,而安娜別墅的主人則決定著建築的材質與今天能夠目之所視、觸之所及的最直觀的感受。百余年間,這座據說以建造者女兒名字命名的別墅幾度更換主人,見證了世事的風雲變幻,目睹了無數家庭的離合悲歡。百余次的春秋代序之間,有無數的情侶從它的門前走過,磚石無言,山海無語,卻恰如其分的做了愛情的見證。

今天,它真的成了一座愛情的見證——這裏有全市首家浪漫婚戀頒證廳,有瀑布般傾瀉而下的鮮花,有不時奏響的浪漫音符,與其近旁的海誓山盟廣場一起,成爲情侶必至的網紅打卡地。

別墅裏,有一條通往天堂婚的愛情天梯,拾級而上,每一對有情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級,每一對有情人都會心生“有幸遇你,四季與你,一生予你,余生是你”的感慨。

VOL.5

位于江蘇路小山丘上的基督教堂,是青島沿海最早的教堂,奠基于光緒皇帝駕崩的那一年,待其兩年後落成時,清王朝已進入風雨飄搖的倒計時。

這是一座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築,由鍾樓和禮堂兩部分組成。鍾樓高39.1米,登上鍾樓可遠眺大海;禮堂寬敞明亮,能容納1000余人——從江蘇路上仰望時,你絕對不會想到它會擁有如此大的容量。

該教堂最早爲德國人聚會禮拜的場所,如今仍然發揮著其功能。而鍾樓上的機構結構的鍾表,雖曆百年,仍能可靠工作。登臨其上,或許會讓你想起巴黎聖母院那位醜陋而神秘的敲鍾人,以及那些藏在鍾聲裏的往事。

VOL.6

提及青島,便不得不提到八個字,即“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追溯此語之出處與源頭,便不得不提到鼎鼎大名的康有爲。晚清的曆史舞台上,各色人等如走馬燈般“你方唱罷我登場”,康有爲無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康有爲在青島的故居天遊園,即今天的康有爲紀念館,位于彙泉灣畔、小魚山南麓,其始建之年甚至比歐人監獄還要早一年,是青島最早出現的德式建築之一。但康有爲始居于此則是在1923年,並在此居住直到去世。

故居內現有序廳、書房、客廳、臥室複原陳列展室及《康有爲生平史迹圖片展》《康有爲書法陳列室》《康有爲的世界之路》等陳列。

康有爲曾稱贊青島說“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爲中國第一。……恐昔日之仙山樓閣亦比不及,詩文不足形容之”,這便是今日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之由來。從某種意義來說,正是康有爲最早總結了青島的城市特質,而這一特質直到今天仍爲青島所保留並引以爲傲。

康有爲不僅是最早“定義”青島者,也是在歐陸文化元素登陸青島後,最早來到青島的文化名人的代表。而在他之後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大批文化名人開始雲集青島。這裏邊,擔任國立青島大學(即後來的山東大學)教務主任、第二任校長的趙太侔,無疑扮演了極爲重要的角色。

位于龍江路7號的趙太侔故居,建于1935年,花崗岩砌基,黃色水刷牆,經典的紅色瓦頂上開方形老虎窗,是一座典型的歐洲田園風格別墅。這裏曾高朋滿座,曾見證過一位大學校長的柴米油鹽,亦曾見證青島文化繁盛的最初的光芒——正是在其校長任內,聞一多、梁實秋、洪深、老舍、遊國恩、沈從文、吳伯箫、童第周、王淦昌、王統照等一衆奠定青島文化基底的學者雲集于小魚山下。

趙太侔故居直線距離幾十米外,便是老舍先生位于黃縣路12號的故居。1934年至1937年受聘山東大學期間,老舍先生大部分時間寓居于此,並在這裏寫下了著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據說,寫作期間,老舍先生與青島的黃包車夫有過很多接觸,祥子身上便有青島黃包車夫的影子。

如今,這裏已經被開辟爲“老舍故居紀念館”暨“駱駝祥子博物館”,且是中國第一個以作品名稱命名的紀念館。

VOL.7

故人邀我作東遊,可惜年時在早秋。三面郁蔥環碧海,一山高下盡紅樓。著名學者俞平伯筆下了“一山”便是青島的信號山。登山遠眺,前述天後宮、德國監獄舊址博物館、海誓山盟廣場安娜別墅、江蘇路基督教堂、康有爲故居、趙太侔故居、駱駝祥子博物館等盡皆入目,且都位于山南海北陽光照耀之處。

也只有站在此山高處俯仰天地,才更能體會到爲何要用“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來概括青島的特質,體會到青島爲何會成爲那麽多人念茲在茲的所在,體會那麽多人爲什麽一定要來青島赴一場山海之約、享一趟自在之旅。藍天之下、綠樹蔭中的街巷間,累了,乏了,拐角之間,便能覓到一處小小的書店、咖啡館、特色餐館,歇一下腿,放空一下心,慰勞一下胃,在光景的跳躍中,度過一段悠閑的時光。

抑或者覓一處民宿,在參天的古樹下,古老的庭院裏,看花葉飄落,看樹影婆娑。入夜時分,伴大海的濤聲入眠,黎明之際,在鳥兒的鳴唱中醒來,浮生之幸福,大概無過于此了。

0 阅读:0

悅享青島

簡介:記錄青島,分享身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