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兒女,活得不如父母,無外乎這三個原因,很現實

夏羽墨 2024-04-29 13:22:57

常言道: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身爲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優秀出息,超越父母,光耀門楣。

可是,現實生活中,一些兒女在父母的精心“栽培”下,非但沒有超越父母,甚至活得還不如父母。

其實,那些兒女活得不如父母的家庭,無外乎以下三種情況,很現實。

1、父母格局太小,限制兒女發展

有心理學家這樣說:“父母是孩子通往外面世界的引路人。”

父母的格局是大是小,決定了兒女不同的未來和人生。

格局大的父母,不會在意眼前的苦難與得失,他們在意的是兒女的未來;而格局小的父母,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全然不爲兒女的長遠發展做打算。

身邊有這樣一個例子:

兒子憑自身實力考上了重點高中,但是,父母爲了省三年的學費,直接讓兒子讀普通高中。

衆所周知,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有多重要,但是,在格局小的父母眼裏,兒女的未來發展,比不上眼前省下的一點學費;

還看過這樣的例子:

父母覺得手機、電腦都是會讓人沉迷的有害東西,所以,從小到大都不讓兒子碰,哪怕兒子大學時選的是通訊專業,父母也一味地告誡兒子不許碰電子産品,以至于兒子畢業後連基本的電子産品操作都不會,更別提找一份好工作了……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是由眼界和格局造成的。父母的格局大了,才能帶給兒女心態上的改變,繼而改變兒女的一生。

如果父母的格局太小,卻事事幹涉,處處管控著兒女,兒女必然只能在父母的價值半徑裏成長發展,自然無法超越父母,更不能實現階級的跨越,命運的改變。

2、父母過于溺愛,兒女缺乏曆練

有一些兒女,他們出生就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捧在手心裏長大的心肝寶貝,自小就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待。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那些在父母長輩溺愛中長大,從未經曆過風吹雨打,缺少生活的實踐經驗,長大成人後,很難一個人面對殘酷的社會,就別提出人頭地、幹出一番事業了。

生活中,不少年輕人畢業之後,甯願宅在家裏啃老、也不願出去找工作,他們嫌髒怕累,一心想找“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但凡讓他們受累一點,就索性不幹了。看似潇灑自在的現在,卻隱藏著一個令人堪憂的未來。

那些習慣了在父母的呵護下享受生活的兒女,一旦離開父母的庇護,他們連活下去都成了問題,更別說活得比父母好了。

3、父母管束太嚴,兒女身心受傷

兒女的成長和發展,需要父母的適度管教。

切記要“適度”,而非“過度”,如果對兒女的管束過于嚴厲,便不再是“教育”,反而是對兒女身心健康的一種破壞。

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

父母的控制行爲與孩子以後的心理健康問題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家長的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甚至可以持續一生。

與生活在民主觀念較強且控制較少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過多的孩子並不快樂,長大之後也沒有多大的成就。

聽說過“北大學霸弑母案”嗎?

吳謝宇,原本是人人稱羨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品學兼優,樂于助人,孝順懂事,幾乎無可挑剔。然而,這樣近乎完美的人,卻做出了震驚所有人的“弑母藏屍”事件,究其原因,是因爲母親的極強的控制欲造成的。

母親以完美的標准要求吳謝宇,不允許他犯一點錯誤,長期的高壓和嚴苛的管控,讓吳謝宇的心態和心理都發生了扭曲,變得自卑、壓抑。吳謝宇認爲,只有殺了母親,才能讓自己解脫,也能讓母親解脫。

雖然吳謝宇的例子是一個罕見的極端案例。

但是,不可否認,父母過度的管束會給兒女的身心帶來極大的傷害。如果兒女連基本的身心健康都保證不了,又談何過得更好呢?

結語: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家庭越來越好,希望兒女能夠在自己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兒女長大成人後,活得還不如父母,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上三種,很現實。

—END—

0 阅读:121

夏羽墨

簡介:不主動就會失去,太主動就不會被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