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長毛的經濟意義

經濟日報 2024-03-16 06:40:17

爲什麽足球、籃球、乒乓球等圓形球類表面是光滑的,而網球卻是毛茸茸的?

梳理網球的演變曆程可以發現,這種設計並非突發奇想,而是綜合了技術演進、賽事需求與觀賽習慣改變等因素,是多方博弈的結果。

網球“1.0版”出現在15世紀,大體就是一個木芯皮面的光滑球體。到了18世紀,內含羊毛和軟木芯的布球開始流行起來。直到19世紀,隨著橡膠材料的出現,網球才開始采用橡膠內膽。

橡膠球彈性好,且價廉耐用,按理說能夠順利取代傳統網球。但事實並非如此。原因說穿了很簡單,那就是“瞅不見”。

現場看過F1方程式賽車比賽的觀衆都知道,去現場,圖的是個氣氛,而不是“看”比賽。從比賽開始的那一刻起,引擎的轟鳴聲、輪胎摩擦地面的尖嘯聲、人們聲嘶力竭的呐喊聲就交織在一起,形成聲浪,身處其中,情緒自然會被引爆。但若想看賽車的細節,沒有傳說中“動態視覺”的人還是別想了。因爲車速太快,超出了人眼分辨能力,大多數人只能看見一道影子閃過,眼神不好的甚至連影子也看不見,基本就是“看了個寂寞”。

網球也是同樣道理。橡膠球彈性好,速度快,運動員及時做出反應難,觀衆想看清楚更難。在沒有電視轉播,更沒有特寫鏡頭、鷹眼抓拍的年代,這樣的比賽怎麽可能得到觀衆的喜愛?所以,要想讓網球被更多受衆接受,必須要把球速降下來。

由此,在光滑的網球上附上一層絨面的想法誕生了。根據空氣動力學,絨面的細毛既可以在擊球瞬間發揮緩沖作用,也可以在飛行過程中加大空氣阻力。這意味著,不僅網球的初始速度降下來了,飛行速度也衰減得更快。

除了降球速,增強球員對球的控制力也很重要。要讓比賽更有觀賞性,讓專業選手在比賽過程中玩出更多“花活”,需要增加拍面與球面的摩擦,帶來更多的旋轉和變化。同時,更大的摩擦系數也有利于球員控制球的飛行軌迹。這對于提升比賽的技術性和觀賞性同樣重要。

簡而言之,在網球的世界中,毛茸茸的球面並不是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它代表的是技術的演進,滿足的是觀賽的需求,突出的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最終落點是出于經濟效益的考量。某種程度上說,其提供的是一種“相對的確定性”,即幫助專業球員穩定輸出,打出耐看的比賽,爲觀衆提供可預期的愉悅體驗。

基于同樣理由,我們也大致可以理解爲什麽網球會統一爲今天這樣一種似黃還綠的顔色——它還有一個官方名稱“視覺黃色”。實際上,早期的網球顔色並不統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電視轉播的興起,國際網球聯合會(ITF)才專門規定了網球的顔色。根據專家介紹,“視覺黃色”在不同人的眼中會呈現出輕微的色差,即每個人看到的顔色都是不一樣的。但體現在電視轉播上,無論是在紅土球場還是在草地球場上,“視覺黃色”都同樣顯眼。

換言之,網球顔色的設定同樣是爲了滿足觀衆的觀賽需求。而之所以産生這種需求,是因爲電視轉播這種新技術的出現,大大拓展了觀賽人群的規模,改變了人們的觀賽習慣。網球顔色變化的背後,同樣體現的是經濟學邏輯。

從這個角度上看,“爲什麽網球是毛茸茸的”,答案不簡單。網球材質及顔色的演進,可以看成是人們從經濟視角審視這個世界的窗口。窗口雖小,但可窺見的世界一點也不小。 (作者:韓 敘 來源:經濟日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