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真的“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嗎?

同溫層壹號 2024-04-17 21:58:55

1919年,法國外交部會議廳,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顧維鈞就中國山東被日本侵略占領的問題上發言時,曾說出一句經典語錄——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山東之于中國,在國家領土的原則上,固然具備“不能失去”的特性。然而耶路撒冷,作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共都,又如何跟整個西方都扯上關系呢?

網傳的說法普遍有三:

1,關乎信仰。耶路撒冷是三教聖城(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讓遍布西方的數十億三教信衆對耶路撒冷産生難以割舍的情懷,是信仰聖地。

2,地緣政治。西方與以色列由錯綜複雜的政治紐帶連接,因此耶路撒冷不容有失,具體表現在巴以問題上西方普遍的“親以”態度。

3,猶太人的家國主義。猶太人在西方的巨大影響力,進一步加深了西方對耶路撒冷,這座緊靠阿拉伯世界邊陲重鎮的控制欲。

西方真的“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嗎?事實上,這很可能只是存在于中國互聯網的過度解讀。我們如果回顧顧維鈞當年的發言不難發現,他拿山東去類比耶路撒冷,也是基于文化歸屬。耶路撒冷之于西方,更多是一種文化符號的象征。如果從地緣政治方面考量,或許耶路撒冷對西方並沒有想象中那般重要。

1,曆史上,耶路撒冷雖然早在聖經中被人熟知,但它並不像雅典、羅馬、伊斯坦布爾那樣,始終站在聚光燈前,被帝國君王視爲禁脔。長期以來,它只是一座存在感很低的小鎮。

到了18世紀60年代,遭多個帝國輪番統治的耶路撒冷,面積也只有1平方公裏。後續的擴建,也是各教居民自發組織的行爲。到了19世紀初,這裏的人口依然不足8000。彼時的耶路撒冷,多民族混居,宗教自由,沒有沖突,俨然一座普通的小城。

2,“被迫神聖”的耶路撒冷。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數十萬計的猶太人爲了逃離迫害,紛紛從沙俄、東歐、中東等地踏上“回鄉潮”,回到了他們的“祖地”耶路撒冷。其中很多都是極端正統的猶太人,他們堅信聖經的傳說,回到故鄉尋求庇護,抱團取暖,准備死後安葬在橄榄山上。這也極大改變了耶路撒冷的城市內人口比例。

與此同時,歐洲殖民國家爲了擴大影響力,派大量基督教傳教士來到耶路撒冷,試圖改變當地人的信仰。

至于穆斯林信衆——這裏是阿拉伯世界,人數自然很多。

另外,隨著一些引人矚目的考古發現面世,也引起了人們對耶路撒冷的興趣。

總而言之,耶路撒冷的繁榮,雖然始于聖經,但最大的誘因,則是猶太人爲了生存的被迫“回流”。這座曆史小城,始終遊離在西方殖民者的視線邊緣。

3,猶太複國主義後,耶路撒冷的地位水漲船高,但政教矛盾的問題也越發凸顯,當時的耶路撒冷,尚歸英國管轄,英國人爲了甩掉這塊燙手山芋,申請聯合國介入,最終通過181號決議,完成了巴以分治。

以色列複國後,經曆了數次舉國戰爭,在戰爭初期,來自西方的經費、軍備支援反而不如蘇聯人來得多。

直到後來,在猶太人遊說集團的努力下,以及政策轉向,以色列才與西方的聯系緊密起來。

所以說,僅從政治意義上來講,西方絕非“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今日種種,都是大國博弈的結果。

2 阅读:212
评论列表
  • 2024-04-19 10:03

    中國人不信神

同溫層壹號

簡介:網羅熱點奇聞,分享獨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