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說古代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家天下”模式下不受制約的皇權?

宋安之 2024-01-21 19:37:05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之秦朝,再到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之清朝,兩千多年的時間中,曆代大一統王朝,是一直更替著,而且延續時間也有上限,要麽是二世而亡,要麽是不超過300年,

其間也就是元朝是一個異數,邁過二世而亡的大關,卻倒在了百年大關之前。

還有兩漢405年,也只是西漢和東漢加起來罷了,更何況中間王莽建立的新朝,存在了15年。兩宋319年,姑且不論北宋沒有完成大一統,就說靖康之恥以後,北宋亡國,徽欽二帝被擄,官僚系統被摧毀,趙構南渡,是再度建國,重新分配權力,也不能說是過了300年。

單一大一統王朝之中,唐朝289年最長,可以說是大一統王朝中的天花板。

那麽古代王朝一直滅亡更替著,並且不過300年,最根本的原因在哪裏?

在于家天下制度。

再通俗來說,中國古代用了2000多年的時間,證明家天下是失敗的制度,因爲權力是通過世襲傳遞,而世襲就意味著在極小範圍內矮子裏挑高個,這樣別說保證不了每一代皇帝都是雄才大略者,甚至都保證不了每一代皇帝都是合格的皇帝。

更關鍵的是古代王朝是中央集權式,對于皇帝的個人能力要求極高,可謂是興也一人,敗也一人。

遇到雄才大略的皇帝,王朝自然是突飛猛進。遇到昏庸無能者,王朝即使不會立刻亡國,也會迅速衰敗,釀成亡國之相。

這種將王朝興亡寄托于皇帝一人身上的體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風險。

即使是公認的雄才大略之主,也是表面繁榮之下,背地裏也是一地雞毛。諸如漢武帝和明成祖,在位時期,看似大手筆不少,是東征西討開疆拓土,但留下問題多多,使得國庫空虛,百姓苦不堪言,國家幾近處于崩潰邊緣,都是運氣好,後面有會收拾爛攤子的皇帝,不然離亡國不遠矣。

漢武帝是後面有漢昭帝和漢宣帝兩位皇帝替他收拾爛攤子,明成祖是後面有明仁宗和明宣宗替他收拾爛攤子。

但一個王朝不可能一直運氣好,一直會出現合格的皇帝。漢武帝之後雖有漢昭帝和漢宣帝,但昭宣二帝以後是優柔寡斷是非不分的漢元帝,西漢因此馬上由盛轉衰。明成祖之後雖有仁宣二帝,但仁宣之後就是“大明戰神”明英宗,一場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是元氣大傷,由盛轉衰。

而且中央集權下的皇帝,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天下最大的“寄生蟲”,而圍繞皇帝,幫助皇帝穩固江山的利益集團可以說是小“寄生蟲”,兩者合成的統治階級,是維護家天下的關鍵力量,也是破壞王朝延續的關鍵力量。

爲什麽這樣說呢?

這還要從王朝開國說起,爲什麽說王朝開國初期很容易出現治世和盛世呢,而王朝中後期很難出現治世和盛世呢?甚至王朝中衰以後,都很難出現中興呢?

而曆朝曆代,實現王朝真正中興的也就是漢宣帝一人矣。

出現這種情況,簡單來說王朝開國以後,是資源再分配,初期的分配除了畸形的西晉往往是相對來說合理的,諸如天下資源是10份,皇族占3份、貴族官僚士紳占4份、天下百姓占3份。

這時期還是百廢待興,加之統治階級新建,沒有出現那麽龐大的利益集團,皇權往往可以壓倒一切,所以自然容易出現治世和盛世。

到了王朝中後期,隨著時間發展,出現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古代生産力不高,利益集團爲了擴大自己利益,除了貪汙腐敗,還有一條路就是土地兼並,通過各種方式來搶老百姓的田地。

時間一長,老百姓手中的資源越來越少,要麽當流民外逃,要麽投身地主,要麽落草爲寇,當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再加上一場天災等契機出現以後,就是一場沖擊王朝統治的農民起義。

像東漢的黃巾起義,雖然沒有直接推翻東漢的統治,但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産生了巨大的沖擊,使得各路軍閥興起,朝廷式微,是名存實亡。

到了明朝,是直接亡于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使得明朝全國性統治崩潰,雖然殘余勢力在南方建立南明,但也只是割據政權,並且最後被清朝滅亡。

在大小利益集團,進行土地兼並和腐敗等行爲時,身爲天下之主的皇帝,對此往往是三種反應。

一、順其自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利益集團支持自己,是自己人就行。

二、親自下場與民爭利,像明朝皇室直接經營的莊田之皇莊,也是經常出現侵占民田情況。

三、打壓這種情況,往往是效果不大,畢竟皇帝與這些利益集團是綁在一起的,不可能自己革自己的命,最多是通過反腐等行爲來抑制貪汙腐敗和土地兼並。

不過這很考驗皇帝的個人能力,像王朝前期,資源分配尚可,王朝初建,下面的官僚還沒有形成那種強大的利益集團,不至于“官官相護”到對抗皇權,只要稍有手段和想要作爲的皇帝,通過反腐等行爲來打壓剝削底層百姓情況,盡量做到公正,避免底層出現反抗朝廷的潛在威脅,還是可以做到有所成績的。

到了王朝中後期就不是那麽回事,利益集團做大,“官官相護”下甚至可以隱性對抗皇權,皇帝只要動了他們的利益,自然是上下一心,有默契的聯合起來對抗,屆時政不通令不達,再好的政策,到了下面也是廢紙一張。

這就很考驗皇帝的個人能力,像嘉慶帝,是有心中興清朝,也有一定能力,如果放在王朝初期,也可以有一番作爲,但處于王朝後期,下面各種利益集團交織,局勢錯綜複雜,所以有心中興清朝,想要整頓吏治,也是枉然,即使將巨貪和珅收拾,但面對其他大大小小貪官,也是有心無力,最終是泯然衆人矣,沒什麽顯著成績。

同時家天下模式下,皇帝將天下視爲私産,私心往往大于公心,所以經常性會進行一系列不論當時還是後世都可以看得出來的弊端行爲。

像明朝的藩王和清朝的八旗,皇帝難道不知道藩王和八旗是財政的巨大負擔嗎,肯定知道,但即使知道也依舊要繼續下去。

因爲藩王和八旗這兩種存在,分別是明清兩朝維護皇權的重要存在。

雖然曆史上不乏爲了王朝長久統治,是進行各種變法,大力反腐的鐵腕皇帝,但更多的是只看眼前,不看以後的皇帝。

這些皇帝是久居深宮,周圍都是阿谀奉承的人,覺得自己可以掌握一切,只要統治穩固,江山就可以永固,他們的著眼處是集權,而非真正的關鍵問題上,只要圍繞自己的利益集團忠心自己,那麽貪腐和剝削百姓,進行土地兼並也沒什麽事,不信百姓可以翻了天。

像明神宗萬曆帝沖齡踐祚,登基以後,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李太後和宦官馮保的支持下進行改革,頗有成效,結果在萬曆十年病逝以後,卻遭到萬曆帝的瘋狂報複,甚至是禍及家人。

萬曆帝的大伴馮保也被放逐到南京,後因病而死,家産亦被抄沒。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萬曆帝認爲張居正架空了他的皇權,認爲自己身爲皇帝卻無權威,而馮保是幫凶,所以要報複他們。

之後萬曆帝以申時行爲內閣首輔,有了張居正和馮保的前車之鑒,申時行這個八面玲珑之人,自然是唯唯諾諾,申時行之後的內閣首輔,還有司禮監掌印太監,亦是小心謹慎。

這也是爲什麽萬曆帝之前同樣有皇帝怠政,但爲什麽沒出現那麽大問題的原因所在,因爲明朝的內閣和司禮監合起來,可以說離相權也差之不多,只需要大事由皇帝拍板,所以皇帝可以偷懶。

但萬曆帝如此對待張居正,再加上再前面有力挽狂瀾的于謙卻落得不得好死的下場,所以造成明朝士大夫有著畏禍心理,到了後面是沒有人敢幹實事,都是得過且過,你糊弄我,我糊弄你,只要不觸及自身利益就好。

因此萬曆帝一怠政,便造成很惡劣的後果。並且使得朝廷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最後使得東林黨坐大。

同時大臣們也不是吃素的,不敢幹實事,但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事情,卻敢于出頭,萬曆帝想換太子,結果大臣們拿著祖制堅決反對,使得萬曆帝達不成心願,因此將怨氣撒在太子朱常洛身上,對其很是不待見,使得朱常洛的兩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天啓帝和崇祯帝都沒有接受過完整的帝王心術培訓,也沒有提前培養出真正忠于自己的政治勢力。

萬曆帝通過收拾張居正和馮保,看似掌握了一切,但該管的不管,又消極怠政,造成惡劣影響,最後還識人不明重用敗軍之將楊鎬,導致薩爾浒之戰大敗,埋下明朝滅亡的原因,因此萬曆帝死後僅僅24年,明朝便是滅亡。

同時家天下模式下的皇帝,還要面對一個致命的問題,那便是皇位的傳遞鮮少有提前傳位,主流是父死子繼。

本來皇帝身邊就不缺阿谀奉承的人,聽多了拍馬屁,皇帝很多時候會下意識認爲自己是英明神武,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影響自己的判斷,會出現很多問題。

等到皇帝上了年紀年老糊塗以後,更是會進一步放大自己的錯誤。像漢武帝晚年釀成“巫蠱之禍”,導致太子劉據自殺。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過度放權,釀成安史之亂。乾隆帝晚年則是釀成白蓮教起義,只不過恰好他剛剛禅位給嘉慶帝,所以這個鍋讓兒子嘉慶帝背了。

而且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問題,無論多麽精明的皇帝,時間久了,都會被屬下摸透性格,而皇帝的性格弱點很容易會被下屬無形中利用,進而犯下錯誤。

像嚴嵩和嚴世蕃父子大肆貪汙,嘉靖帝心裏很清楚,但畢竟用嚴嵩比較順手,所以根本不在乎嚴嵩和嚴世蕃犯下的罪行,徐階爲了扳倒這對父子,知道嘉靖帝最痛恨是“犯上”和“通倭”,因此以這兩項罪名作爲嚴世蕃主要罪行上奏,嘉靖帝得知以後,自然放棄嚴嵩和嚴世蕃父子,這對父子是徹底倒台。

因此皇帝在位時間太長,對于王朝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很可能晚年的一時糊塗,會釀成大禍,曆史上在位時間長的皇帝前明後昏,也的確屢見不鮮。

最後總結來說,中央集權下的家天下模式,將王朝興亡寄托于皇帝一人身上,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穩定性,皇權不受制約不說,還是只能在極小範圍內矮子裏挑高個的傳遞著。

同時皇帝爲了維持統治,會以自己爲中心,形成統治階級,而統治階級內部的利益集團爲了利益,會貪腐,會土地兼並,會出現各種問題,皇帝面對這種情況,往往不會糾正,更多是“同流合汙”,甚至變本加厲。

而權力的過度集中,皇帝下決心都不一定糾正,更何況往往不會糾正,而皇帝不糾正,就意味著糾錯能力的喪失,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衍生出各種問題,會造成官僚系統貪汙腐敗之風盛行,會造成土地兼並嚴重,會導致農民起義,會導致財政崩潰等等。

于是到了最後,要麽亡于內部新興勢力,要麽是看似龐大但問題多多的帝國,面對外敵是不堪一擊。

而王朝滅亡以後,下一個朝代依舊是之前王朝的重複,開國、資源再分配、利益集團剝削、期間某個雄才大略的皇帝糾正一番,或可多延續一段時間、最後利益集團剝削的程度超過被剝削階級的承受能力,導致王朝統治根基喪失,皇權不穩固,要麽天下大亂亡國,群雄逐鹿,要麽被權臣或外戚趁機篡位,要麽亡于外來勢力。

只有抛棄中央集權式的家天下模式,讓不受制約的皇權受到制約,才能改變這種情況,而中國古代王朝的本質就是中央集權和家天下,這是一個無解的結,所以古代王朝成爲了過去式,被曆史所淘汰。

謝謝觀看,我叫宋安之,換個角度看曆史,喜歡就點個關注吧~

1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