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史料】在貝加爾湖畔建個大城市吧

赫歇爾 2024-02-29 08:43:50

參考資料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ое наследие в контексте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города. Иркутск.

Kropotkin, Peter Alexeivitch; Bealby, John Thomas (1911). "Irkutsk (government)"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14 (11th ed.). pp. 795–796.

俄國組織的北冰洋、中國、蒙古和阿拉斯加探險隊,都在該地組建。從這裏出發,一批批哥薩克前往阿穆爾河(黑龍江)沿岸定居……所有清帝國的外交使團都要經過此地。

俄羅斯人到來之前,這片領土是原始蒙古和其繼承蒙古系政權的一部分。

當俄羅斯人出現在時,布裏亞特人是這裏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民族,也有部分通古斯人居住在于此。

俄羅斯勢力到達此地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7世紀。1582年征服西伯利亞汗國後,俄國持續向東擴張。

到17世紀末,哥薩克達到貝加爾湖畔,今伊爾庫茨克成爲哥薩克定居點小鎮,教堂不斷被興建,農業定居已經開始形成。

在困難的條件和有限的資金下,哥薩克定居者建立了村莊、城鎮和鹽田、面粉廠……他們開采鐵礦石、尋找雲母,後來又尋找白銀、黃金和其他礦物。新來至此的定居者從事貿易和手工藝,奠定了伊爾庫茨克的工業基礎。

1700年,伊爾庫茨克成爲邊境采礦業和制造業的中心。外貝加爾地區的第一座礦井成立于此,伊爾庫次克的影響力逐漸超過了雅庫茨克。

1724年,伊爾庫茨克省成立,作爲西伯利亞行政區的一部分,該省包括上烏金斯克、伊利姆斯克、基倫斯克、尼布楚和雅庫茨克市。同年,伊爾庫茨克成爲最重要的宗教中心,是繼托博爾斯克之後最大的東正教區。

伊爾庫次克逐漸發展成爲俄國在西伯利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隨著最初的定居點升格爲省,其轄內有超過500個定居點,俄羅斯定居者和流放犯一批批到來,人口不斷增長。

1799年至1801年,俄美公司總部設于伊爾庫茨克,此時它不僅是一座邊境城市,而且正在成爲一座“海洋城市”。

俄羅斯組織的北冰洋、雅庫特、蒙古、中國和阿拉斯加國家探險隊,都在伊爾庫茨克組建。從這裏出發,一批批哥薩克前往阿穆爾河(黑龍江)沿岸定居。

所有清帝國的外交使團都要經過伊爾庫茨克,通往蒙古和中國的商隊貿易路線也經過此地。東西伯利亞的批發貿易也主要集中在伊爾庫茨克商人手中。

從18世紀開始,貿易和手工藝開始發展。隨著俄羅斯向伊爾庫茨克以東擴張,這座城市成爲俄國勢力從葉尼塞河到太平洋廣大領土的“首都”,並在俄羅斯“探索”遠東廣闊領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伊爾庫茨克作爲交通和貿易中心變得更加重要,它成爲從堪察加半島、楚科奇半島、雅庫特到蒙古和中國的貿易路線中心。

對于伊爾庫茨克來說,18 世紀是一個研究探險的時代。維特斯·白令第一次(1725-1730)和第二次(1733-1743)堪察加半島海岸探險的部分組織工作是在伊爾庫茨克進行的。

商人階級在伊爾庫茨克市發展起來。18世紀下半葉,一些俄國工商業公司開始探索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1799年,這些商業公司聯合成立了俄美公司,“在阿留申群島和千島群島,以及東北海域的其余地區進行貿易,這些地區因發現權而屬于俄羅斯”。

格裏戈裏·伊萬諾維奇·謝利霍夫是一位傑出的海員,在控制太平洋北部的廣闊空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建立了俄羅斯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地。

到1825年亞曆山大一世去世時,伊爾庫茨克的人口數量在西伯利亞排名第二,注冊商人數量排名第一。19世紀,伊爾庫茨克持續發展,與中國的聯系不斷加強,其影響力在蒙古慢慢蔓延,輻射北冰洋和太平洋沿岸。

流放至此的十二月黨人對于提高伊爾庫次克地位産生了重大影響,他們分散在西伯利亞各地,但最後都集中到伊爾庫茨克,這種“文化彙集”極大地帶動了城市的發展。

金礦的發現更加刺激了城市的發展。1849年美國發現加利福尼亞金礦之前,伊爾庫茨克一直是全球重要的金礦開采中心。

1848年是伊爾庫茨克發展的鼎盛時期。

穆拉維約夫(未來的阿穆爾伯爵)上任後,“對東方發動了新的決定性進攻”,俄羅斯重新“奪回了”《尼布楚條約》失去的地區。此後,阿穆爾州和濱海邊疆區發展迅速,逐漸取代了伊爾庫次克在遠東的地位。

不久之後,阿拉斯加脫離了俄羅斯。東部地區,特別是外滿洲和濱海邊疆區的發展越來越快,海參崴逐漸成爲俄在遠東的中心城市。

盡管如此,俄羅斯著名政治家謝爾古諾夫這樣評價19世紀的伊爾庫茨克:

“伊爾庫茨克是西伯利亞唯一一座具有特色的城市……正如英國創造了倫敦,法國創造了巴黎,西伯利亞造就了伊爾庫茨克……俄羅斯以伊爾庫茨克爲榮,沒有看到這座城市,就意味著沒有看到西伯利亞。”

1905年與日本的戰爭,減緩了伊爾庫茨克作爲西伯利亞城市的衰落,原本湧入庫頁島和中國哈爾濱地區的人們又回到伊爾庫茨克定居。

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設,伊爾庫茨克省的經濟繼續快速發展。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國家經濟變得更加集中並服從于國防需求,工業企業轉向生産軍工産品。22家大型機械工程和輕工企業、10家信托公司以及2.5萬名工人和專家,從蘇聯西部地區撤離到伊爾庫茨克,在最短的時間內爲前線提供了所需的産品。

戰爭需要付出最大的努力,伊爾庫次克的企業組織一線生産大隊,加班加點完成生産計劃。 兒童、青少年和婦女加班已成爲常態。該地區的人們爲前線生産了保暖的衣服,所有工人都將自己的收入捐獻給戰爭基金。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