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被殺之後,爲何趙雲、魏延、諸葛亮,集體不服劉備號令?

陋室文史 2024-04-28 15:24:55

來源:中國知網 原創稿

劉備從善如流的品質,對其成爲三國時代的領袖至關重要。

然而,隨著他的好兄弟關羽、張飛相繼被殺,劉備開始變得剛愎自用,連昔日他最尊重的諸葛亮也不予理睬,進而做出東征孫吳這一失敗的決策。

夷陵之戰的敗仗,開啓了蜀漢一系列災難性的連鎖反應,包括劉備本人也駕鶴西去,蜀漢的昔日榮光隨之隕落,一去不複返……

自己竟成宣泄對象

219年的這一年,對蜀漢來說真是戲劇性的一年。

先有劉備于漢中打敗曹操,從此成爲“漢中王”,後有關羽水淹七路大軍,使得天下議論紛紛:“莫非,自己這輩子真能看見漢室興複?”

答案卻是否定的。

隨著孫權撕毀與蜀盟約,對關羽發動偷襲,使得關羽不僅大意失荊州,更是命喪臨沮。

219年12月,在臨沮的皚皚雪地上,鮮血緩緩浸染了關羽雄渾的長髯,爲這跌宕起伏的一年畫上了句號。

戰爭是如此殘酷。關羽之死,對吳國人來說是慶祝的理由,對魏國人來說是劫後複生的輕松,而對蜀國人來說,則是沉重的悲痛,尤其是劉備、張飛二人,他們的情緒幾近崩潰。

遠在阆中掌軍的張飛,得知關羽死訊後,就經常喝著悶酒,盼著做先鋒去爲二哥報仇,可大哥劉備那邊遲遲沒有命令,這讓張飛度日如年。

後來,直到關羽遇難的1年半後,劉備終于下令出兵伐吳,他讓張飛從阆中出兵,至江州與其彙合。

張飛聽聞,是又激動又氣憤。激動在于他的大哥終于發出了诏令,而氣憤,則緣于他壓抑一年半的怒火,終于能夠宣泄了。

然而,令張飛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竟淪爲了別人宣泄怒火的對象,自此便再無機會揮舞刀槍。

這場突發事件,發生于張飛准備奔赴江州的前夕。

對此,正史《三國志》只是一筆帶過:“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疆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意思是說:臨出發時,張飛帳下將領張達、範疆殺了張飛,拿著他的首級,順江而下,去投奔了孫權。

至于張達、範疆爲何要這麽做,《三國志》也從側面做了解釋,裏面寫到:

劉備曾告誡過張飛,認爲他在對待部下的刑罰上過于嚴酷,動不動就以鞭打的方式對士兵懲戒,但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些受過罰的士兵一直留在張飛身邊。劉備告訴張飛,這無異于自招禍端。

盡管多次受大哥提醒,張飛仍未有所改過,最終,其命運結局果真被劉備言中。

張飛與關羽在處理人際關系上截然相反:張飛對待士大夫雖表現出敬意,但往往對士卒和仆人缺乏同情心;關羽則相反,他對待士卒頗有仁心,卻常對士大夫態度傲慢。

在張飛和關羽的性格中,各自又有明顯的缺點,即張飛的急躁和關羽的孤傲。

而當這種性格缺點走向極端,便導致了他們的人生悲劇——兄弟二人都被自己最看不起的人殺害。

暫緩,不等同于放棄

221年7月,成都,張飛靈堂,一場沉痛的儀式正在進行。

劉備,這位蜀漢皇帝,帶著滿身的悲哀和不敢置信,跌跌撞撞地走了進來。他的雙眸異常空洞,仿佛看穿了世間的生死。

劉備在張飛靈牌前重重地跪下,淚水自眼眶洶湧而出,他用撕心裂肺的聲音說道:

“三弟……你死得太冤了……恨啊,是哥哥……如果哥哥能早早對吳出兵,你又怎會……落得如此下場!”

圍繞在旁的大臣們,對劉備勸慰道:“請陛下節哀,不可自毀龍體啊!”

劉備的哭聲帶著沉重的記憶與不甘,說道:“我如何能不悲傷?那虎牢關前的激鬥,那當陽橋上的怒喝,還有涿郡的初識……每每想到,仿佛心被生生剜走。”

在眼角留下最後一滴淚後,劉備緩緩站起身來,他義憤填膺地發出重磅決策:

“先前雲長死于吳賊之手,今日,殺害翼德之人又去了東吳。那孫權砍我左右臂膀,我劉備恨不得吞噬他的肉!讓他的家族永遠消失!!”

劉備立即令下屬起草伐吳檄文,他高聲說道:“朕要禦駕親征,傾舉國之兵討伐東吳,爲我二弟和三弟報仇雪恨!朕要讓全天下都知曉,對我蜀漢犯戾的下場!!”

其實,早在劉備得知關羽遇難時,他就怒火中燒地要即刻討伐東吳,爲關羽複仇。但那時,蜀漢大臣們紛紛勸劉備冷靜,懇求其再三考慮此舉的後果。

趙雲更是私下裏向劉備直言進谏,認爲他不應貿然發起對吳戰爭,因爲蜀漢真正的敵人是曹丕,而非孫權。在趙雲看來,如果劉備急于攻打東吳,那麽這只會讓曹魏從中得利。

然而,劉備仍怒氣難平,畢竟孫權殺害了他情同手足的兄弟,並以十分卑鄙、惡心的手段奪取了荊州,這使得劉備對孫權的仇恨深入骨髓。

就在此時,丞相諸葛亮走了進來,他對趙雲的話表示認同,建議劉備暫緩對吳的進攻。

諸葛亮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首先,正如趙雲所言,蜀漢目前的主要對手應是曹魏,而非東吳。

第二,荊州乃天下之腹,四通八達,可形成攻守並舉的戰略優勢,然而荊州目前已落入孫權之手。

第三,從蜀國出兵至吳國需要跋涉兩千余裏,且途中地形險惡,會導致糧草、軍械的運輸極其困難。

第四,若蜀、吳開戰,曹魏必將伺機而動。若蜀勝,曹魏將取江東;若吳勝,曹魏將取漢中。所以無論結果如何,曹丕都將笑到最後。

諸葛亮和趙雲懇請劉備不要公報私仇、意氣用事,而是要站在蜀漢整體國家利益的角度上來做決策。

劉備聽後,終于有所打動,于是決定暫緩伐吳的計劃。

不過,當劉備准備離開時,他突然停下腳步,回過頭來淡淡地說了一句:“暫緩,不等同于放棄。”

判若兩人,無人可攔

在這之後,劉備便開始籌備軍需物資,准備等到時機成熟再東征。

爲了防止諸葛亮、趙雲再次反對他的計劃,劉備有時會刻意避開丞相諸葛亮,直接命李嚴等人辦事,讓他們屯積糧草、軍械,並制造戰車、戰船。

李嚴原本是向劉備歸降的降將,因此,爲了自保,他不敢對劉備有任何異議,可以說是唯劉備馬首是瞻。

盡管劉備並未將他的計劃與行動明確告知諸葛亮、趙雲,但兩人其實都有所察覺,他們也明白——既然劉備選擇不開誠布公,那麽他們也沒機會勸谏了。

最終,待到局勢有利,劉備又通知張飛去江州與其彙合,以便兄弟二人共同進軍吳國,爲雲長雪恨。

可眼下,張飛卻被殺害了。

張飛之逝,猶如雷霆震撼,使得劉備心中的火苗終成熊熊烈焰,再無理智可言,于是才有了張飛靈牌前那個義憤填膺的決定——禦駕親征,傾舉國之兵討伐東吳。

“陛下。”

正當靈堂內的人皆沉默之時,忽然有一人站了出來,原來是常山趙子龍。

趙雲再一次向劉備直言勸谏,他的聲音堅定,說道:“蜀漢之真敵,乃是吞噬漢室的曹賊,而非孫權。倘若曹氏傾覆,孫權必然皈依蜀漢,屆時再爲雲長和翼德報仇亦不遲。”

趙雲的直言,無疑是其膽識過人的展現。曆來,對君王的直谏,猶如觸碰龍麟,危如累卵。而在劉備怒火升騰時進谏,更是如履薄冰。

面對這樣的狀況,包括丞相諸葛亮在內的衆臣都不敢勸劉備,唯獨子龍出鞘,直面暴怒的君王,不禁令人感歎——子龍果真渾身都是膽也!

不過,劉備可沒給趙雲好臉色,他神情冷漠地看著趙雲,說道:“又是這些舊言!子龍,朕今日告訴你,吳弱不懼,欲成偉業,必先滅吳!而朕的血仇,也唯有滅吳才能得報!朕意已決,無需多言!”

言罷,劉備目光如刀,一一掃視著諸位重臣,他的手指如同高懸的利劍,逐個向其中三人點了過去——趙雲、魏延、諸葛亮。

劉備心裏清楚,一直以來,在伐吳這件事上,最不服從他號令的,就是這三人。

劉備對他們說道:“此時此刻起,凡是阻撓朕伐吳,即視爲朕之仇敵。”

隨著衆人一聲“遵旨”,劉備從靈堂中緩步而出,留下的,是沉默與憂思交織的空氣。

自關羽、張飛相繼遇害,劉備就像換了個人似的,他開始變得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趙雲的相勸,無非是將諸葛亮與魏延心底未吐之言,勇敢地說出口,但縱使是丞相諸葛亮出面規勸,劉備也不會理睬,因爲此時的他,已不再是以前那個從善如流,樂于采納臣下良策的明君了。

對劉備來說,“報仇”二字已如山壓頂,在那強烈的沖動下,劉備的理智如同被巨流沖走,他的思維宮殿中,不再有理性之光閃爍。

代價

衆人皆知,在蜀漢內部,文臣領袖乃是諸葛亮,武將魁首則非趙雲莫屬,此外尚有魏延這等猛將。可是,此戰,劉備卻未將這三位優秀人才帶在身邊,反而安排他們留守後方。

原因很簡單,劉備因對三人先前的勸阻感到憤懑,才做出這一決定。

劉備此番東征,未選用名將,而是將前線指揮權交給了名不見經傳的馮習、張南,令他們分別擔任主將與先鋒,率領軍隊東進。

221年七月,劉備軍從三峽東段開始進入孫吳疆土,先後攻下巫縣和秭歸縣。大軍駐足秭歸,積極整備軍需,調集兵力。經過一番休整後,劉備開始全面進攻。

蜀軍直逼夷陵,與吳軍展開第一次戰鬥。劉備軍初戰告捷,帥旗所指,士氣如虹,然而,在推進至夷道、猇亭一線時,卻遭吳軍頑強抵抗。

此時的東吳軍隊,已然退出高山地帶,而是把虎牙山這個地方留給了蜀軍。虎牙山,地勢險峻,空間狹窄,難以構築軍事防線,且此地草木叢生,容易引發火災。

顯然,這是東吳主帥陸遜的“誘敵深入”之計,而他接下來的計劃,則是拉長時間、伺機而動。

于是,吳軍開始據守大本營,停止出戰,迫使劉備只好修建營寨以維系後勤保障,由于虎牙山的地勢原因,足足修建了八百裏之長。

後來,劉備屢次派將領前去罵陣挑釁,企圖激起戰事,但吳軍仍拒不出戰,即便是孫權的親侄兒孫桓于夷道被圍,陸遜都未派人前去援救,可見吳軍上下保持著高度的克制與冷靜。

直到222年的六月,局勢迎來了轉機。

彼時,正值盛夏,酷暑難耐。劉備深感士兵的疲憊與折磨,決定將部隊移至密林。

這個決定,也同時意味著要將營寨一一遷往山道,盡管這種布局不免導致兵力更加分散,且會使物資補給面臨更大的挑戰,但在那如火的烈陽下,這是唯一的選擇。

然而,在這種表面的安靜和臨時的安頓下,蜀軍並未覺察到危機正在逼近。

視線轉至吳軍營帳。那些長久以來一直等待著機會的猛士們,開始悄無聲息地向蜀軍逼近,陸遜的精心策劃正在穩步推進。

終于,在某個甯靜的夜晚,無數的步伐在夜色中彙集,忽然!成千上萬的火把亮起,將黑夜點燃。火勢借助風力迅速蔓延,瞬間侵占了整個山道,變成了一條熊熊燃燒的火龍,在蜀軍中肆虐。

那一晚的虎牙山,頓時成了人間煉獄。

《三國志》如此描述蜀軍的傷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反觀東吳,卻從此留下了“陸遜火燒連營八百裏”的傳奇佳話。

至于劉備,他曆經千辛萬苦,逾越重重險阻,憑借蜀軍將士們的拼死護衛,才終于擺脫了追兵。

第二年春天,劉備帶著極度的疲憊與痛苦,離開了人世。

這,就是爲兄弟之情而沖動的代價,以至于後人曾歎道:

梅雨濛濛天水昏,桃園結義顯英魂。

英雄幾許?情比天寬,豪情滿懷不覺寒。

世上豪傑數風流,對酒高歌笑紅塵。

紅塵幾度夕陽紅,英名曆史永镌心。

參考資料:

中國知網《從曆史真實到藝術真實:《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塑造探討》——何甯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29axctaKF3w4V_70JhQVGyvNVM_q1q_M7QOSpRzdDXmUZWmeOD_FIJnvAEwNmOEe5TGAdHPY6wZBqjdBA8IgoMcyoFQh0sNDlWalPhuBeg252i6aOcxJspGWFlKwr3vaBfR418728tGGRHkOhxsHU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1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