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朝鮮險些對我國開戰:邊境集結大軍,連教材都刪改了

審度 2024-01-02 16:20:35

這段曆史很少被提起,但讀起來卻讓人心情複雜。

1958年底,當最後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即將回國之際,朝鮮民衆紛紛拿著家中僅有的一點糧食,把志願軍要經過的道路圍了個水泄不通。

爲表達自己對這些偉大的中國軍人的感激與尊敬,有朝鮮百姓甚至當場取下了自己的結婚戒指,當成告別禮物送給志願軍。可見在那個時間點上,經過戰火洗禮的中朝兩國的友誼是絕對親密且純粹的。

然而誰能料到,僅短短11年後,朝鮮竟近乎忘恩負義地與我們反目成仇,在鴨綠江邊大量屯兵,東北國境線局勢一度十分緊張。據說在“老大哥”蘇聯的暗中支持下,當時朝鮮高層是下了全面開戰的准備的,以至于朝鮮方面做了許多准備,連教材中對抗美援朝那段曆史的講述都刪改了。

這段往事說來也並不複雜,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嫌貧愛富”的故事。

事情要從抗美援朝結束說起。

彼時,雖然中國人民志願軍近乎奇迹般地擊退了以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在國際社會中一舉站穩腳跟,但這並不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當時新中國國力衰弱的局面。即便如此,對于朝鮮這個“小老弟”,我們還是盡最大努力地展現著真誠與慷慨,甚至在相當一部分本國百姓都吃不飽飯的情況下,對朝鮮輸送了一萬多噸糧食。

至于其他方面的援助更是無法計數了:據相關資料統計,戰爭結束頭幾年,中國便爲朝鮮人民建設房屋超過4萬座、橋梁4000多座;僅1954年~1957年,短短4年內,中國無償提供給朝鮮的各種援助總價值接近人民幣8億元。

另外一件事更加觸目驚心:1961年,我國經濟發展出現波動,國家財政出現了約10個億的赤字,可我國依舊勒緊褲腰帶,如期足量地將援助送到朝鮮。然而,朝鮮方面卻在當年底突然提出“增加煤炭供應”的要求,無奈之下,我國只能減少對國內企業和民衆的煤炭供給,硬湊出8萬噸送了過去。

除此之外,朝鮮大量公路、鐵路、工廠等設施,都是由我國承建的。毫無疑問,那會兒我國當真把朝鮮當做“自家兄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如此真心並沒能換來對方的真心,反而令“鬥米恩擔米仇”的尴尬故事再次在曆史中上演。

原來在1947年,美國憑借一紙“馬歇爾計劃”迅速擴大著他們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兩年後,蘇聯方面也針鋒相對地出台了“莫洛托夫計劃”,于莫斯科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冷戰時代,美國和蘇聯兩位“帶頭大哥”最大的區別在于,在瓜分利益時,美國必須確保分到大頭,小弟們只能跟著喝口湯,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不會過多地幹涉小弟們的“家事”;而蘇聯對小弟的幫扶是傾盡一切、毫無保留的,但前提是小弟必須“聽話”,對蘇聯的命令亦步亦趨。

因此,經互會名義上是要搭建一個各加盟國互幫互助、互通有無的平台,實際上卻成了蘇聯一手分配陣營內部資源的工具。

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莫斯科放出消息,稱考慮讓朝鮮也加入經互會。後者十分明白,一旦獲得了蘇聯的青睐,他們能夠獲得的利益要遠大于中國提供的。因此,在對華態度上,朝鮮出現了動搖。

另一邊,自從勃列日涅夫上台以來,蘇聯國力不斷上升,逐漸達到極盛狀態,與之相應的是,莫斯科也拿出更加強硬的外交策略,以近乎大國沙文主義的手段強行幹涉別國內政。

這段時期,中蘇兩個“紅色大國”就意識形態和路線等問題上出現分歧,且矛盾越來越大,最終不得不分道揚镳,夾在中間的小弟們不得不選邊站隊。此時,蘇聯對朝鮮的援助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遠超中國,蘇聯方面更是批准朝鮮延期償還戰爭時期欠下的巨額貸款,免除利息。

在無法拒絕的誘惑下,朝鮮毫無懸念地抛棄了我們,倒向了蘇聯。

如今想想,那段曆史時期中國的處境實在令人後怕:我們不但要對付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陣營,更要同蘇聯和它的一幫小弟鬥法,可以說是要憑一己之力對抗兩大陣營。而即便環境如此險惡,中國硬是直挺挺地闖了過來,由此不得不感歎前輩們的堅韌與勇氣。

話說回來,有了蘇聯這棵參天大樹可以依靠,朝鮮便急不可耐地同我們劃清界限,僅一組數據便可以說明一切。

1966年,中朝兩國的貿易額約爲2億美元;1968年,該數字便攔腰截斷。1969年,兩國雙邊進出口貿易額已跌破1億美元。另外一些史料也能夠說明當時兩國關系的緊張:朝鮮政府甚至修改了教材中對于抗美援朝曆史的講述,關停所有與中國相關的企業,驅離中方人員,似乎一切都奔著斷交和開戰去了。

與之對應的是,就在當年,蘇、朝兩國簽訂經濟技術合作協議,蘇聯承諾會在未來6年內向朝鮮提供大量援助,其中包括大額貸款、巨量的石油、鋼鐵等,一手爲朝鮮打造重工業體系,而條件是朝鮮必須“聽話”。

事實上,這輪利益交換卻確實讓朝鮮吃了個盆滿缽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國經濟實現了騰飛,成爲當時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顯然,朝鮮方面忘恩負義的做法確實過分,我國民衆得知後氣得不行,後來兩國陳兵邊境對峙時,不少百姓特意跑到邊境上怒罵朝鮮軍隊。而對方也不甘示弱,架起喇叭凶猛還擊,兩邊你來我往打起了“罵戰”。

與此同時,雙方私下裏也是小摩擦不斷,擦槍走火的事情時有發生。

1969年3月的“珍寶島事件”發生後,中蘇關系高度緊張,朝鮮政府受到莫斯科指使,在中朝邊境集結大量集結軍隊,對我方施加壓力。事實上,這種情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早在3年前,朝鮮就炮制過一次幾乎一模一樣的危機。

試想,當一個國家在自己都餓著肚子的情況下,仍硬擠出物資幫助另一個國家,而後者卻在吃幹抹淨後翻臉不認賬,反而在遇到更富有的“下家”後反而背刺一把。絕大多數國家陷入這樣的處境,想必都很難咽下這口氣。

然而,就在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之際,我國再一次拿出了“以德報怨”的大國氣魄,用令人難以置信的氣度化解了危機。

1969年國慶節前一天,我國突然向朝鮮政府發出邀請,希望朝鮮方面派遣代表團參加新中國成立20周年大慶。對方在接到邀請後當即召開高層會議,經過討論,朝鮮政府最終決定應邀,代表團在當天便抵達北京。

國慶節當天,毛主席親自接見了朝鮮代表團,明確表示中朝兩國的目標始終是一致的,積極向朝鮮方面傳達和平信號。顯然,我國的這一番操作極大程度地打消了朝鮮政府的顧慮,沒多久,對方也禮尚往來地邀請周恩來總理訪問朝鮮。

對于這次訪問,中央領導展現出了極高的重視,演講稿由周總理親自完成,並專門找到毛主席校對,兩人一起修改潤色。1970年4月,中國代表團專機抵達朝鮮,金日成在機場迎接。

在其間的多次會談中,雙方間的許多誤會得到化解,兩國政府在多數問題上達成共識。在這次訪問中,兩國領導人還共同祭奠了志願軍烈士,共同回顧了那段峥嵘歲月。兩國關系畢竟經過了血與火的淬煉,還是有些感情的。

我方代表的誠意打動了朝鮮政府,朝鮮領導人金日成也非常坦誠地向周恩來總理表示:其實朝鮮並非有意同中國作對,而是蘇聯那邊給的實在是太多了,朝鮮急需要那些援助來建設發展。對于朝鮮接受蘇聯援助等問題,毛主席大方地表示理解。

隨後,籠罩在中朝邊境的烏雲散去,兩國關系終于回到正軌。

對于這段曆史,我們不方便做過多的評價,但毫無疑問,它又一次印證了那句真理——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11 阅读:2622
评论列表
  • 2024-01-03 08:06

    真要想動手靠誠意行嗎

  • 2024-01-03 08:11

  • 2024-01-03 08:11

    真的假的難道鮮血沒有凝成友誼反倒結成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仇恨了?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