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福建教師狀告當地政府,毛主席聞訊勃然大怒,葉帥:該殺

縱觀曆史2021 2024-03-30 23:41:54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的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都將發展重點放在重工業上,一時間城市人口暴漲,就業難成爲社會一大難題。再加上中蘇關系惡化,我國的援建項目被相繼撤回,裁員潮的到來使得我國經濟面臨巨大的挑戰。

隨著1966年高考停止,廣大知識青年離開學校後便無處可去,就業問題再一次被擺到桌上討論。在如此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黨中央結合具體國情,探索新的就業通道,那就是讓青年到農村去。

一是能緩解城市人口的壓力,解決青年就業問題,二是能提高農業生産和邊疆建設的速度,保持經濟持續發展,三是能讓青年在實踐中改善觀念,培養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接班人。

1968年12月,毛主席發出號召,全國的知識青年到農村最艱難的地方去,接受農民的再教育。于是,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進入高潮階段。

·積極響應,知青下鄉

在知青上山下鄉的熱潮中,1969年,福建莆田縣的一名小學教師李慶霖,讓其兒子李良模積極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前往農村地區開啓自己的知青下鄉生活。

雖然李慶霖不舍得自己的孩子到鄉下吃苦,但他作爲人民教師,深知當時的教育形勢不容樂觀,留給李良模的只有上山下鄉這一個選擇。

李良模也清楚家庭的經濟情況不容樂觀,于是報名參加莆田縣的荻盧公社,在他12年的知青生涯中,起初還比較順利,任勞任怨,在社會最底層聆聽了老百姓們的訴求,目睹了地方政府的潛規則操作,也見證了其他知青返城就業。

然而,李良模12年的勤勤懇懇,卻沒能換來該有的政策待遇,也沒能受到該有的公平對待,最終竟成爲福建省最後一個返城的知青。

神秘來信,曝光亂象

根據當時黨中央制定的知青下鄉補貼政策,李良模每個月可以領到生活費8元,以及糧食36斤,但在第11個月後,荻盧公社便以李良模在山區工作而非農村爲由,暫停了他的相關補貼。

李慶霖聽聞兒子飽受疾苦的消息後無比心疼,隨即給兒子寄去生活費,還從當地政府處購買高價糧,只爲了李良模能在窮酸之地解決溫飽問題。

據相關數據計算,每年需要爲一個知青花費上千元,這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然而,當地政府扣押相關款項,李良模的相關費用就落到父親李慶霖的肩上,在經受如此壓力後,李慶霖多次向公社反映情況,希望能改善李良模的困境。

在多次上訪無果後,李慶霖開始向街坊鄰居打聽消息,這才了解到李良模並非個例,而且有的富貴人家還通過走後門的方式,拿到相關補貼,還能以下鄉知青的身份返城就業。

在意識到當地政府存在貪汙腐敗行爲後,李慶霖在家中雙目無神地坐著,突然靈光一閃,腦海中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要不我給毛主席寫一封檢舉信吧!

接著,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提筆落墨,兩個小時後,一封兩千字的長信呈現在眼前,但由于是寫給偉大的毛主席,李慶霖又對此信反複推敲,最終在1972年12月20日成功定稿。

由于當時處于文革動蕩時期,爲了防止此信在中途被截獲,李慶霖選擇將其寄往外交部處,希望部長助理王海容能將這封檢舉信轉交給毛主席。

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最終,這封信在經過長達四個月的奔波後,終于在1973年4月下旬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中。

李慶霖在信中描述了知青們饑寒交迫的鄉下生活,以及地方政府的腐敗無爲,毛主席看完後勃然大怒,隨即讓秘書把周恩來和葉劍英找來。

當二人得知此情況後,當即憤怒地表示:“必須嚴懲這些土皇帝。”

毛主席隨後掏出300元,並在給李慶霖的回信中寫道:“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

同時,周恩來組織相關人員,對知青工作開展進一步的調查。

隨著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違規違紀問題開始公之于衆,其中影響最爲惡劣的當屬黑龍江的黃硯田和李耀東,二人侵犯數十名女知青。對此惡性事件,葉劍英滿腔怒火:“該殺!”

在這次由上而下的清算整改行動中,存在違規違紀行爲的地方政府得到嚴懲,而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知青們也得到了應有的保障。

貪汙腐敗一直是黨中央打擊的重點行爲,只有牢記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將反腐倡廉的要求牢記心中,才能讓國家更加繁榮富強,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2 阅读: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