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中國最南端暴龍超科化石

海外網 2024-05-16 19:41:2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記者魏夢佳)暴龍超科是一類體型差異較大的掠食性獸腳類恐龍,是白垩紀中晚期的優勢類群,霸王龍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員。我國科研團隊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垩紀研究》發表一項研究成果,將此前在廣東省三水盆地發現的一批晚白垩世的大型獸腳類恐龍牙齒歸入暴龍超科。研究人員稱,這是三水盆地大型獸腳類的首次發現,也是截至目前我國發現的地理位置最南端的暴龍超科化石。

圖爲暴龍超科牙齒化石。(研究團隊供圖)

此項研究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課題組聯合廣東省四會市博物館、中山大學以及廣東中大深地科學研究院等機構團隊共同完成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廣東是中國白垩紀各種化石的重要産區,其中恐龍化石主要發現于廣東的南雄盆地和河源地區,而三水盆地的恐龍化石記錄很少。此次發現的化石爲4枚牙齒,時代爲晚白垩世最晚期,距今約7000萬到6600萬年前。

圖爲暴龍超科牙齒化石。(研究團隊供圖)

邢立達說,暴龍超科的物種體型差異較大,包含暴龍科與其更原始的近親。全長可超過12米的晚白垩世霸王龍是其中體型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物種,但早白垩世的奇異帝龍全長僅約1.5米。根據此次發現的牙齒化石保守估計,牙齒主人的體長約5至6米或者更大一些的個體。

研究人員介紹,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牙齒呈月牙狀或香蕉狀,中間寬並向兩邊收斂,收斂的末端形成隆突。此次發現的牙齒中有3枚發現于四會市,牙齒相對完整,牙冠長度均超過6厘米,另外一枚發現于廣州市,爲3.3厘米長的牙齒碎片。所有牙齒具有一致的形態特征,包括牙齒邊緣有鋸齒、鋸齒密度較低、牙釉質光滑等,符合暴龍超科的牙齒特征。

圖爲研究人員展示暴龍超科牙齒化石。(研究團隊供圖)

據悉,華南地區一直鮮見晚白垩世大型獸腳類的記錄,此前僅在江西贛州地區發現過暴龍超科的虔州龍和暴龍類足迹,廣東河源地區發現過暴龍類牙齒等。三水盆地晚白垩世的恐龍蛋化石記錄還顯示該區域活躍著傷齒龍類、竊蛋龍類和鴨嘴龍類等恐龍。“本次發現的暴龍超科牙齒和它們組成了一個恐龍生物群,說明在白垩紀末期的大絕滅前,恐龍生物群在我國華南地區很可能還相當繁榮。”邢立達說。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