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艦海試,印度退役海軍參謀長呼籲:應當開工建設核動力航母

老王的工匠鋪聊武器 2024-05-15 01:52:39

這幾天關注福建艦的消息太多了,不光是我,感覺各國的媒體、軍隊和軍事觀察家們都在關注,也正常,福建艦畢竟是當前世界最先進的常規動力航母,也是人類第一艘裝備電磁彈射器的常規動力航母,8萬余噸的大家夥,備受關注才是正常的。

不過我今天才發現一個事,那就是在勞動節當天,我們的福建艦正式開展第一次航行試驗的時候,喜馬拉雅山南端的印度媒體,他們采訪了已經退役的前印度海軍參謀長阿倫·普拉卡什(Arun Prakash),這位退役的印度海軍軍官,軍銜上將,在印度軍內應當是有些名氣的。

這位退役的老將軍看到我們的福建艦展開海試工作,就對著印度媒體說:“法國公司已經開始工作,現階段印度有可能進行合作。 重複訂購‘維克蘭特’號航母並不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它有一個滑躍跳台(用于飛機起飛)並由燃氣輪機推進。 下一艘航母應該配備彈射器,以提高飛機性能,並配備核推進裝置,以實現無盡的續航力。”

按照報道原文,他這裏說的法國公司的工作,就是法國早已公開的下一代核動力航母“PA-NG”的建造計劃,法國人計劃是在2038年以前完成所有設計建造和海試工作,正式開始服役,而這個印度老將軍的意思,很顯然就是想呼籲印度政府和軍方在這個計劃上與法國展開合作,希望法國輸送一些技術,讓印度自己搞出核動力航母出來。

其實吧,我們也不能說印度與法國完全沒可能合作,印軍現在買到的“陣風”就是一種兩國間的軍事合作,但是大家都明白的,法國人做生意也挺“賊”,標價2.5億美元一架,而且事後沒有證明有任何技術轉讓條款存在,後來還被人發現賣給印度的陣風居然存在“偷工減料”的情況……但印度還是買了,這裏面的貓膩外界很難知道,可光是這個標價就很離譜,如果僅從結果來看,那這勉強也算是一次成功的軍事合作吧。

可能也正是有這個案例,所以這位老將軍才如此“信賴”法國,認爲他們一定會同意自己加入他們的新一代核航母建造計劃,並分享給自己一些技術,而且看他說的,是想法國給自己分享艦載核反應堆技術?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位印度退役將領想讓印度直接開整核動力航母,玩一玩“彎道超車”。

我注意到這個消息是因爲國內有自媒體在講,然後我去找消息源,在外網只看到有一家印度媒體在報道,就是印度的《歐亞時報》,也算是老熟人了,這家媒體的立場是非常明顯的,就是印度。消息源是確定了,那這個事該怎麽評價呢?

我的回答是:“難評”。印度這個國家總給人一種魔幻兼具抽象的感覺,並且其抽象程度絲毫不輸給斯拉夫大區。在軍工領域表現出來的一大最明顯特征,並非是他們購買進口裝備時的揮金如土,而是他們似乎並不清楚自己的軍事需求與實際能力之間的關系,我們今天還是主要講航母,那就結合這個觀點來講講印度的航母吧。

首先我們要說一點,在二戰之後,整個亞洲最先擁有航母的國家,還真就是印度,他們在1957年從英國人手裏買到了“大力神”號(HMS Hercules)航母。這艘航母是“威嚴”級航母的5號艦,滿載排水量19500噸,原本在1945年9月下水,但是那一年二戰結束了,英國成了戰勝國,同年英國海軍部下令終止造艦計劃,致使“尊嚴”級的5艘航母全部停工,到1946年“大力神”號已經完工了75%,同年恢複建造。而到了1957年,印度人掏腰包買下了這艘航母,同年開始在英國船廠進行現代化改造,1961年正式加入印度海軍服役,並被重新命名爲“維克蘭特”號,意思是“徹底擊敗膽敢同我作戰之人”。

名字起得很霸氣,印度海軍也很喜歡,于是這個艦名也被他們的首艘國産航母沿用了。老一代的“維克蘭特”號應該可以說是亞洲地區在二戰後,到目前爲止,唯一裝備于本地區國家,並進行過實戰的航空母艦了,它在1965年參加了第二次印巴戰爭,在1971年又參加了第三次印巴戰爭,給了巴巴羊不小的印度海航震撼。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艦上搭載的“海鷹”戰鬥轟炸機和“貿易風”反潛機,累計出動架次達到了4000多架次,成功襲擊並壓制了巴基斯坦在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和軍事基地。客觀來說,印軍也確實借由兩場戰爭積累了一些在戰時的航母使用經驗,但從目前他們的表現來看,似乎不太多,否則我無法理解他們的新航母在海試的時候,甲板爲何是锃光瓦亮的?是怕艦載機著艦時摩擦力太大,落水姿態不夠潇灑嗎?

這艘航母,從1961年服役,一直到1997年才正式宣告退役,整整服役了36年。印度一直是想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的,顯然他們不可能忍受沒有航母的日子,但這艘老航母顯然也不可能承擔印度海軍接下來的“使命”了,所以印度海軍必須在“維克蘭特”號退役之後,繼續裝備一艘新型的航空母艦。

實際上印度海軍從199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尋找“維克蘭特”號的接班艦,而那個時候俄羅斯海軍因爲蘇聯解體後經費不足,蘇聯時代建造的大型水面艦艇他們已經無力維護了,只能拆的拆,賣的賣,其中也包括在1987年服役的“基輔”級航母4號艦“巴庫”號,蘇聯解體之後又改名爲“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排水量超過45000噸。

這艘艦在蘇聯海軍服役時,顯然依舊是沿用了他們獨特的“載機巡洋艦”設計理念,艦首甲板安裝了12單元的P-500“玄武岩”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後來在賣給印度的改裝過程中將包括這些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在內的艦載武器系統全部拆除,增設了滑越甲板、攔阻索系統,並增大了飛行甲板面積。在轉賣給印度之後,這艘艦被命名爲“超日王”,也就是“維克拉瑪蒂亞”號。

當時印度獲得這艘航母的全過程,堪稱國際大型軍事裝備交易的反面教材。1995年的時候,當時的印度海軍參謀長拉姆達斯上將參觀了這艘“蘇聯遺産”,最晚就在這時候,印度海軍萌生了采購這艘軍艦,來接替老一代“維克蘭特”號的想法。到了1998年,當時的俄羅斯總理普裏馬科夫訪問印度,直接說“我們可以免費贈送給你們,但前提必須是由俄羅斯進行改裝。”這個承諾也被寫進了雙方在2004年簽訂的交易協議裏面。

做生意的都明白這明顯是一個坑,但是印度人不知怎的還是往裏跳了,難道他們只聽了“免費贈送”,而忽視了“由俄羅斯改裝”?航母本身就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從來都不是建完一艘航母就萬事大吉的,即便是抛開搭配的補給艦、驅逐艦、護衛艦、核潛艇等其他戰鬥艦艇,航母艦載機在這世界上也沒幾個國家能獨立完成設計與制造。

印度以爲他們撿了個大便宜,免費得了一艘航母,事實上他們免費獲得的只有一艘航母,其他的改裝工作以及艦載機等配套裝備和設施的提供,全都是要給俄羅斯交銀子的。最終經過漫長的磨嘴皮子,印度還是花了23.5億美元才拿到了這艘用“蘇聯遺産”改裝的航母,而且負責改裝工作的俄羅斯北方機械制造廠似乎也是“低估”了改裝工程的難度,導致交貨期一拖再拖,本來要在2008年交付給印度海軍的,結果拖到了2013年11月才交付印軍服役。那個時候我們的遼甯艦都已經服役1年多了,首艘完全國産的航母山東艦也已經開始鋪設龍骨了,而且兩艘都是排水量6.5萬噸的重型航母。

其實就從這一件事上,我們這些外人都能總結出很多經驗教訓,更別提我們是在完成了基礎教育全民普及、工業體系基本完備等等一系列與軍工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問題之後,才開始在前蘇聯遺留的船殼上,摸索現代航母的建造技術,我們把第一艘航母遼甯艦的方方面面吃透以後,才開始自己完全獨立設計、制造國産航母,一切都是實事求是,穩穩當當的。

我也不再多說別的,就說在海試階段,我們的航母可沒有像印度純國産的“維克蘭特”號那樣“磕頭”。這個問題出現在“維克蘭特”號的第二次海試期間,是一個相當嚴重且完全不應該出現的問題,這說明印度造船工業根本沒有搞清楚艦船的重心與漂心之間的關系,就盲目地去制造這種滿排45000噸的大型軍艦,也有說法稱是印度造船工業沒有給“維克蘭特”號裝上球鼻艏,導致艦船航行姿態不穩。不管是什麽原因導致的,這種狀態的“維克蘭特”號顯然不具備任何戰鬥力,因爲連艦載機起降都成了問題,他甚至都不是安不安全的問題,而是壓根就沒法起降。

綜上,我們其實都不用深入了解印度海軍航母事業的發展曆程,就經過這麽一個簡單的描述就能得出一個結論,他們目前連常規動力航母的建造技術都未消化,甚至出現了一心求快,完全不顧國內實際的工業技術水平,只爲跟別國“攀比”,導致出現重大技術失誤的情況,如果他們連常規動力航母的建造技術都啃不下來,那麽難度更大的核動力航母,我實在沒法想象他們會搞成什麽樣。

至于說法國的技術援助,他真的會援助嗎?這東西可不是陣風戰鬥機這種戰術裝備,而是涉及到核技術轉讓,相關的國際法規限制是比較多的。而且法國人自己也是第一次做艦載核反應堆,他們的“戴高樂”號上搭載的反應堆是從核潛艇上移植的,“心髒病”問題困擾了法國海軍多年,新型艦載核反應堆的可靠性問題,需要等他們自己做出實物並成功運行後才可驗證。但這又需要多少時間?在那之前,印度海軍心心念念的攀比對象,早已經走得更遠了。

0 阅读:153

老王的工匠鋪聊武器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