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沒用!法國因爲“馬奇諾防線”玩廢自己

誦旭評曆史 2023-02-24 06:25:01

1935年底,耗時6年的馬奇諾防線建成。它的建設給了法國在國土安全層面極大的心理安慰,法國軍事專家就放出豪言:"法國防禦力量增強十倍,誰來進攻都無異于‘自殺’。"

此後法國的一系列作戰和防禦措施都是以“馬奇諾防線”爲核心,包括兵力配置、軍力建設幾乎都遵行了“防禦性”策略,導致法軍的進攻能力幾乎被閹割。

D計劃-"自嗨式"消極防禦

D計劃,1933年至1935年付諸實施,思想核心是陣地防禦。計劃擬制時,法國設想德軍將要像1914年那樣,經過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

因此計劃規定,集中法國東北戰線左翼聯軍基本兵力,其中包括一些機械化部隊,在德軍入侵比利時時向比利時腹地做遠距離的機動, 以便在阿爾貝特運河和戴爾河一線迎擊敵人。由于比利時和荷蘭保持中立,在德軍入侵前與英軍聯合作戰計劃,這就意味著直至德軍發動進攻時,英法聯軍才能進入比利時。

爲配合這一作戰計劃的實施,法國還制訂了“布雷達計劃”。該計劃要求集中大部分機動部隊進入荷蘭南部布雷達地區,實施更遠距離的防禦。法國最高統帥部深信,這個計劃爲法國的防禦體系增加了保險系 數;同時,遠距離防禦可以遲滯和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從而有利于穩定馬其諾防線,並把戰場引向國外,既可保護比利時、荷蘭等盟國免遭侵犯,又可保護法國邊境工業區的安全。

這一計劃最大的問題就是遠距離防禦,在機動過程中,很難保證不會同德軍發生遭遇戰。

而且在“馬其諾防線”東端與英軍防線間的缺口處,防禦工事特別薄弱,一旦被突破,聯軍後路被切斷,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更爲重要的是,它摒棄了機動防禦和主動出擊等積極作戰手段,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給了對方。

以防爲主的軍力建設:重量不重質,雜牌非精悍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西方戰場爆發前,法國在歐洲保持了一支最強大的軍隊。根據1938年7月11日《戰時國家組織法》的規定,法國本土劃分爲3個戰線:東北戰線、東南戰線和比利牛斯戰線。全國共有20個軍區。法國本土現役部隊有20個步兵師、5個騎兵師和部分邊防部隊、2個駐外殖民地師、4個駐非北非師。1939年8月,法軍總兵力達101.5萬人。

然而,隨著新軍事技術的發展,人多已不再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法軍顯然沒有及時轉過彎來,尤其是在消極防禦的戰略影響下,法軍對外界的變化變得異常遲鈍。

在研制和裝備坦克問題上,法國艾斯蒂安將軍早在1920年就提出過裝備坦克的主張。1935年5月,戴高樂在《議會和政治雜志》上發表《建立職業軍》的文章,一年後成書出版。他認爲,擁有最精銳的裝甲部隊的一方將在下一場戰爭中取得勝利,因此系統地提出了建立一支由10萬人組成的分編成6個機動裝甲師的精悍的職業軍的主張。然而,這種新軍事理念受到軍方傳統派的強烈抨擊,直接扼殺在搖籃之中。

法軍一直恪守傳統的軍事理念,“坦克的唯一任務是爲步兵服務”,因而把坦克分編在各個步兵師裏,”作爲步兵前進的輔助力量來使用”。這樣一來,導致坦克的應用效能大大降低。

法國對空軍的建設就更加落後了。在大戰爆發時,法國共裝備飛機1407架,僅爲德國的1/5,但真正能使用的是德國的2/5,而且其中有不少是舊式飛機。

法國擁有一支舉足輕重的海軍,在當時占世界第四位。它裝備有1 艘航空母艦、7艘戰列艦、19艘巡洋艦、32艘艦隊驅逐艦、38艘驅逐艦、26艘掃雷艦和77艘潛艇。然而,由于海軍的作戰計劃、訓練完全是防禦性的,海軍在未來的戰爭中幾乎沒有起到什麽作用。

等到德國人繞過"馬奇諾防線",空陸一體閃擊法國本土,法國人才赫然驚醒,原來戰爭還可以這麽玩。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