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春管一線見聞⑧|小田並大田,讓“1+1>2”

河北新聞網 2024-04-19 08:51:20

小田並大田,讓“1+12”

——春耕春管一線見聞⑧

4月16日,魏縣和順會村黨支部書記馬斌(右)在麥田裏察看小麥長勢。 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攝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

4月16日,走進魏縣前大磨鄉和順會村,成方連片的麥田格外顯眼,綠油油的小麥攢足了勁兒拔節生長,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現在正是小麥澆水施肥的時候,放在往年,家裏的6畝地,我們老兩口得忙乎一陣子。”從前年開始,和順會村村民張書蘭把自家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統一管理,當起了“甩手掌櫃”,“白天在村裏當保潔員,晚上跳跳廣場舞,日子過得很舒心!”

昔日,受土地等級和基礎設施差別較大等因素影響,和很多地方一樣,和順會村采取地塊“肥瘦”和遠近搭配的方式,把不同等級的土地分塊承包到戶,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三四塊品質不等的小田。現在,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小田作業受到很大局限。

小田如何變成大田?在當地政府推動下,和順會村成立農業合作社,在充分尊重群衆意願的前提下,對土地進行流轉,首批土地流轉涉及60余戶200余畝地。

土地流轉前,每到農忙季節,張書蘭就很犯愁,自家6畝地分散在3個地塊,不論什麽活都勞神費力,收獲時大型收割機都沒法下地。村裏要流轉土地,張書蘭是第一批簽字同意的村民之一。“原先種植的地塊,大小不一,春管時打藥、施肥、澆水很不方便,在地塊之間來回跑。”張書蘭說,現在省時、省力不說,年底還能分紅,何樂而不爲呢?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依法依規探索開展“小田並大田”集中連片整理,提升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水平。

“田地碎片化,不利于良種、良技普及,也不利于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制約著農業現代化。”魏縣農業農村局農經總站站長樊九峰介紹,小田變大田後,看似簡單的重整與合並,實際形成了“1+12”的疊加效應,村民勞動力得到解放,村集體還能增加收入,田塊成方更便于機械化耕作、社會化服務、現代化管理。

魏縣是河北省的産糧大縣。針對人多地少的耕地碎片化、集體經濟薄弱缺支撐、留守家庭種地缺勞力等問題,魏縣推出了“村黨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托管企業+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六位一體的農村土地“流轉寶”模式,推進土地要素流轉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社會化服務。

在和順會村黨支部書記馬斌看來,想要農業規模化運營,實現耕地增加、糧食增産、農民增收、集體增強,小田並大田是未來趨勢。

“我們積極流轉村民手中的小塊土地,小田並大田連片成方,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馬斌告訴記者,農戶除了土地租金保底收入外還可以獲得分紅收入,同時也壯大了村集體收入。2023年,村裏流轉的200余畝土地實現盈利7.9萬元。

“你看,這裏的小麥用上了水肥一體化噴灌機,灌溉時通過一次作業,補充麥田所需營養和水分。”站在地頭上,馬斌說,小田並大田後,去掉了各地塊間的田埂,增加了可耕地面積。地塊大了,機耕、播種、澆水、飛防、收割,大型機械都用得上。就拿小麥澆地來說,水肥一體化比起傳統的大水漫灌可節省40%的用水量,降低80%的人工勞動量。

看著整齊劃一、長勢良好的麥田,馬斌的心中有了新規劃,“我們將進一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通過土地流轉、托管等形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打造越來越多的成方連片高産田。”(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