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的慶曆新政仁宗贊不絕口,但只堅持了一年,都是一個字惹的禍

天下戰史事 2024-05-15 12:22:36

北宋仁宗年間,範仲淹提出了可以改變積貧積弱局面的慶曆新政,受到仁宗的大力支持。

然而,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僅僅一年就結束了,範仲淹也遭貶谪,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字惹的禍。

«——·新政獲得仁宗大力支持·——»

北宋立國之後,爲了加強中央集權,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多任用官員防止官員權力過大,守內虛外等等,在北宋建國之初取得了很大成效,可是到了仁宗年間,官員數量龐大,土地兼並嚴重,外敵滋擾等問題漸漸凸顯出來。

就在這時,範仲淹提出了針對北宋積貧積弱現象的慶曆新政,讓仁宗耳目一新,立刻下令開始實行新政,由範仲淹主事。

範仲淹等這一天已經很久了,其實早在天聖四年,他就有了新政的雛形。那一年,範仲淹因爲母親去世守孝而暫居南京。

天聖五年,因爲晏殊的邀請,開始掌教應天府書院,這給了他完善書院制度並推動書院發展的機會。

範仲淹主張複興儒學,培養有“憂天下之心”的士大夫,他將這種理念落實在應天府書院的辦學中,應天府書院一時成爲人才培養基地和學術基地。

在此期間有不少人受到範仲淹教育思想的影響,“文正公門多延士,如胡瑗、孫複、石介、李觏之徒,與公同遊,晝夜肄業”,這些曾受過範仲淹指點、引薦的學子後來都成爲各地新辦學院、疏明儒家義理的重要力量。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範仲淹對待書院教育和官方學校的看法,不同于其他學者常常強調書院教育與官學的差別性,範仲淹強調在創辦官學和書院教育的過程中要貫徹“經以明道”、培養人才的理念,並沒有強調官學和書院教育的差別。

相反的,在範仲淹主持天府書院後,應天府書院承擔了府學的教育職能。範仲淹掌教應天府書院的經曆進一步推動了他教育思想的成熟,也爲他在慶曆新政中革新文教打下基礎。

慶曆三年(1043),範仲淹擔任參知政事,開始實施慶曆新政。他認爲要解決北宋初年以來形成的一系列積弊,根本舉措是選拔賢吏,要選拔賢吏,就要興辦教育。

範仲淹興辦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修理政教,制作禮樂”。在教育改革具體做法上,他希望能改革學校制度和選舉制度,培養出滿足國家需要的人才,明確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促進學生對儒家經典的理解。

此外,國家在進行科舉考試的時候要加強“明經”和“策論”方面的內容,以此使受教育者能增強對儒家義理的理解,並將其與國家的治理聯系起來。

在範仲淹看來,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一個純粹的學者,更不是培養一個機械化的政府官員,而是要將二者結合起來,即將讀書和吏治結合起來,培養出一批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可沒想到,他的新政僅僅維持了一年。

«——·昙花一現的慶曆新政·——»

慶曆三年(1043),仁宗原本准備擢夏竦爲樞密使,但由于朝中大臣言夏竦“奸邪”,即改任杜衍。此時範仲淹任參知政事,韓琦和富弼任樞密副使,歐陽修、蔡襄等人擔任台谏。石介作《慶曆聖德頌》,稱贊仁宗任用賢人,退去奸邪,石介稱範仲淹、歐陽修等爲賢能,而視夏竦爲大奸之人。

這引起了夏竦的不滿,夏竦原本就不支持新政,遂“與其黨造爲黨論,目衍、仲淹及修爲黨人”。面對夏竦的诘難,歐陽修寫《朋黨論》回應,言“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爲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爲朋”,並建議爲君者“當退小人之僞朋,用君子之真朋”,此則“天下治矣”。

夏竦等人因此更加厭惡歐陽修等人,便利用朋黨論來攻擊歐陽修、範仲淹等人。先是,夏竦指使內侍藍元振上疏言“範仲淹、歐陽修、尹洙、余靖,前日蔡襄謂之四賢,斥之未幾,複還京師,四賢得時,遂引蔡襄以爲同列,以國家爵祿爲私惠,膠固朋黨,苟以報謝當時歌詠之德”,仁宗對此論並未采信。

夏竦又安插女奴于石介府邸,女奴取得石介信任後,暗中模仿石介字迹,篡改了石介寫給富弼的書信,石介在信中表達希望富弼能輔佐君主,擔當伊、周之責,女奴改“伊、周”二字爲“伊、霍”,“霍”指的是在漢朝廢除過皇帝劉賀的輔政大臣霍光,雖只有一字之差,可這就暗指富弼有廢仁宗,做權臣之心。

事情很快被仁宗知道,範仲淹、富弼因此在朝中萬分惶恐,適逢邊境傳來契丹要攻打西夏的消息,範仲淹、韓琦主動請求外出巡邊。四年六月,範仲淹罷參知政事,出任陝西安撫使。八月,韓琦罷樞密副使,出任河北宣撫使。五年,富弼罷樞密副使,出判郓州。樞密使範雍也因被彈劾與範仲淹結交朋黨而罷職。至此,慶曆新政的主持者和支持者幾乎都離開了中央,改革無法再進行下去。

«——·後天下之樂而樂·——»

盡管在朝廷的慶曆新政失敗了,但是範仲淹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抱負,罷參知政事後,他出知邠州。

在邠州任上,範仲淹得知邠州州學的地址在夫子廟處,夫子廟的面積很小,學舍緊促,學生居住壞境差,範仲淹于是“改蔔于府之東南隅,地爲高明,遂以建學”,他在邠州東南處選了一塊明亮寬敞的地方,新建州學,學校建成後,範仲淹將夫子廟和州學校一起遷至此地,“並其廟遷焉增其廟度,重師禮也”。

範仲淹將自己收藏的書籍置于學堂,在政務閑暇之時,還親自去學校講學,與學子論道,邠州州學的條件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六年,範仲淹改知鄧州,在這裏營建了花洲書院,範仲淹經常在書院講學,並在此完成了他的名作《嶽陽樓記》,這篇文章使一個以天下爲己任的士大夫形象躍然紙上,彼時的知識分子皆以範仲淹爲楷模,很多文人慕名前往花洲書院聽課,一時之間,鄧州文運大振。

皇祐元年(1049),範仲淹知杭州,當時,吳中發生大饑荒,屍橫遍野,範仲淹合理調配官糧,又積極募集民間錢物赈濟災民。爲了解決災後百姓生計問題,範仲淹頗費心思。

吳中人民喜好賽龍舟,範仲淹就鼓勵人民集中人力,組織龍舟大賽,“太守”也與民同樂,每日出遊,在湖上泛舟,城中居民見狀,也紛紛走出家門,盡情出遊玩賞。

他又派人故意向寺廟透漏消息,說災荒年間,正是民工價格低廉的好時機,可以趁此時機修建廟宇。于是,當地寺廟紛紛興起營建工程。官府也大力修建倉庫,每日雇傭人力超過千人。朝中官員聽聞後指責範仲淹在荒年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範仲淹于是上奏申訴,飲宴和大興土木都是爲了調發有余的錢財雇傭災民,災民被雇爲工匠、夥夫等,能在災年通過勞動養活自己,就不會聚衆鬧事,引發動亂,這是很好的救荒措施。事實證明,範仲淹“以工代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次災荒中,吳中災區唯有杭州無有百姓流亡。

這時他已已經年過六十,且身體抱恙,他抱病回鄉,興建了“範氏”義學,給範氏子弟提供免費讀書的學校。

先時,範仲淹在家鄉蘇州設置義莊、義田,義田有了穩定的收入後,範仲淹又興建義學。“古者二十五家爲闾,闾左右各設塾,鄉先生爲之師,教其民之出入田畝者,有教有養,誠爲良法”,範仲淹于是建義宅供同宗族的人居住,置義田供其耕種,又開設義學,聘請先生,讓族中子弟可以接受教育,此即“教養鹹備,意最近古”。

範仲淹所建的義學,開辟了我國義務制私學的先河,此後,許多名士、富商效仿範仲淹,在各地興辦義學。義學作爲官方學校的補充部分,對提高民衆的素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範仲淹置義學,是爲了讓範氏子弟讀書經世,走科舉道路,義學的許多規定都顯示出範仲淹對義學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的鼓勵,“歲寒堂除科舉年份,諸位子弟暫請肄業”,範仲淹對讀書入仕的支持,與他“學以經國治世”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他堅信只有教育能爲國培養良吏,推動國家發展,因此從朝堂到地方,他一直用切實的行動來踐行他的理念。

範仲淹的教育實踐貫穿在他的整個仕途中,自入仕到位列中樞擔任宰輔,再到慶曆新政失敗後自請外任,擔任地方官,每到一處,他都盡力提高文教水平。

大到提出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推動國家教育的改革,小到興辦供家族子弟讀書的“範氏”義學,他推動書院教育,積極上書、籌集款項促進州學校的完善。

範仲淹懷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提出了慶曆新政,然而,因爲當時朝廷忌諱朋黨之爭,又受到旁人僅僅一個字的誣陷,不得不離開。

不過他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抱負,被貶之後仍不忘初心,到晚年時,他還回到家鄉致力家族義學的興辦。範仲淹興學的最高目標始終是想通過興教育爲國家選拔人才,培養賢吏,範仲淹身體力行,徹底诠釋了以國家爲己任的士大夫風氣。

0 阅读:0

天下戰史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